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打開心眼:視障者去逛史前館

創作芬太奇

  你,一生延續(中)碧綠陰謀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環境教育實習的自主學習成長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20期 2016.4.1

打開心眼:視障者去逛史前館

文/圖‧劉少君

  依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博物館定義:「一個非營利性,對外開放的永久機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乃以研究、教育及娛樂為目的,且對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見證,從事蒐集、研究、保存、傳播及展覽。」博物館的最終目的為教育民眾、提供民眾研究學習與娛樂。廿世紀以來,教育功能已成為博物館重要的使命及任務。博物館教育是透過學習與教學理念,有效運用在作品詮釋、展覽及典藏品等之活動規劃。

  另一方面,博物館也是為社會大眾而存在的,有其社會基礎與社會責任。博物館應該是一個能落實民眾公平參與活動權利的場域。博物館是公共領域及開放空間,在多元發展的現代社會,博物館界逐漸重視特殊需求觀眾族群的權益,例如生理、心理、文化、經濟、環境等差異,因應其參觀博物館時的實體環境、硬體設施、展示設計、活動規劃等各種層面,均需考量特殊的需求。

  在當代博物館服務的議題中,Richard Sandell主張博物館不能只服務特定文化階層或族群,而應消弭社會的偏見與不平等,保障每個人不論階級、貧富、身心障礙,皆有平等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與機會。1990年起,臺灣的博物館社群逐漸開始關心身障團體,主要的實踐方法是透過特展搭配教育推廣活動,並以視障團體為主要對象。然而面對需求特殊的視障觀眾,博物館要如何與視障團體合作來服務視障觀眾?在合作互動中,彼此的經驗期待又為何?這都是博物館需要逐一實踐的議題。

  接續201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與社會永續發展」(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史前館希望能為觀眾「打造一個友善與親和的臺灣史前文化參觀經驗」,針對特殊需求觀眾的權益,改善博物館部分的參觀服務、參觀體驗設施、展示面板設計、教育活動規劃等方面,進行局部調整以提供友善的服務。

博物館嘗試性的行動──用身體感知提升學習能力


視障朋友抵達本館後,從停車場依序手搭肩進入本館參觀。

本館人員為視障朋友細心說明本館空間,並引導觸摸本館空間模型。

解說員引導視障朋友觸摸國寶喇叭形玉環。

引導視障朋友體驗達悟族拼板舟的拼製過程。

臺東縣盲人福利協進會會員與本館服務同仁於活動後笑談留影。

  對一般人而言,參訪博物館是學習人類知識,並能獲得親身經歷的美感經驗。然而,對視障朋友來說,逛博物館等文化空間去親近文化的經驗,與明眼人的經驗不相同。對博物館來說,「無障礙」不能只有在空間行動的無障礙介面,更要提供資訊文化傳遞的無障礙服務。為實踐「文化無障礙」的意涵,史前館也開啟了「友善服務每一位人民」的平權觀念,於2015年12月19日首度與臺東縣盲人福利協進會合作,共同辦理「打開心眼─去逛史前館」的博物館參觀體驗活動,提供一個讓在地視障朋友使用博物館文化空間的「視覺無障礙」起點。

  為了讓視障朋友和明眼人同樣感受史前館的建築及環境,史前館透過史前館建築文物模型,以及專業導覽人員、志工及身心障礙服務的工作人員引導與解說,試著以館員的眼睛代替視障朋友的眼睛去感受所有展示物。方式從口述報讀說明、視障輔具設計到導覽活動,促進視障朋友感受博物館展示的氛圍,進而能愉快悠遊在這個美麗細緻的建築空間。透過模型輔具,讓盲友能夠透過觸摸、感受臺灣國寶與原住民文化之美。

  本次活動為了各項導覽活動的需求,與臺東縣盲人福利協進會、國立臺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以及中華民國口述影像發展協會連結合作共同規劃。經過多次跨領域的專業認識與討論,設計出較適合引導視障朋友進入本館參觀的可能動線及教學輔具,部分輔具也經過多次修正,以期提升適用性。

  本館設計製作了一些可觸摸操作的教具,以協助視障友人以手感體驗展示,諸如本館全區空間模型、展廳空間隔間動線模型、地質運動模型、臺灣立體地圖、世界南島語族分布圖,以及大象、牛、櫻花鮈吻鮭、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模型等等,期使視障觀眾獲得嶄新的學習經驗。

  在觸摸體感的活動設計中,讓參觀者觸摸五件國寶複製品,並告知五件國寶的名稱,以及國寶之所以可能被認定為國寶的條件,還有製作過程的困難度及精緻度。

  該次活動亦製作了陶器修護模型殘片,搭配解說員指引,逐一讓視障朋友觸摸模型。盲友在觸摸組合的過程中,體驗考古人員還原文物原樣的過程,實際認識考古修復的工序,從動手中強化學習的樂趣。

  此外也製作了等比例縮小的拼扳舟組裝模型,讓參與活動的學童及視障觀眾能透過親自觸摸與組裝,從中瞭解獨木舟與拼板舟的差別,並認識拼板舟的造形以及雅美族(達悟族)獨特的海洋文化。

  活動中,盲友除了觸覺感知之外,也透過解說員有層次的即席口述講解,建立起觸覺、空間知覺、聽覺理解等多層次的體感學習模式,讓盲友接觸國寶背後的知識。以上教育活動同樣的內容亦適用於明眼學生,作法是請他們先遮住眼睛,體驗視障的情形,也讓他們可以專心使用觸覺去體驗國寶。之後再加上視覺觀看的比較,就可以更加理解與同理視障者的感受。

定向行動服務工作坊,講師直接在展廳帶領服務同仁學習視障者人導法服務各項技能。

期望再提升的可能性

  臺東縣盲人福利協進會的會員實地參觀本館之後,多感官的體驗得到許多回饋與好評。經過整合博物館、學校以及視障團體的知識推廣經驗,成功建立起博物館對外的友善服務品牌形象,也提升許多團體進入博物館認識臺灣史前文化內涵的可能性。

  回頭看看這場活動,真的要感謝許多人,特別是臺東縣盲人福利協進會的方丁風理事長,以及教導我最多實務經驗的口述影像協會趙又慈老師。辦理這場教育活動,真的讓我跳開以往博物館教育推廣的思路,也讓我學到另一種認識世界的身體經驗。

  現在友善平權服務已然成為博物館基本服務,為了讓展廳服務同仁能夠學習視障者人導法這項技能,本館友善平權小組在2016年將為展廳服務同仁安排一系列課程,以深入認識視障者平時生活操作的技能,讓視障者在博物館內參觀各項展覽時,得到更友善的活動、更好的文化參與體驗。

  今年規劃定向行動服務與文化景觀口述導覽,這是專門對視覺障礙者提供引導服務之訓練課程,定向行動是指視覺障礙者的方向判定與行動技巧,初級課程為認識視障者生活行動與定向行動的關係。2016年課程就從3月21日林鎮坤教授的「視障者定向行動服務工作坊」開場。

  本工作坊基礎操作為引導視障者,如何在史前館利用剩餘視力及其他感官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並能正確運用各種輔具,以輔助提升視障者參觀時的安全感與自在學習,一方面讓展廳服務人員盡可能提供視障者在博物館參觀時無障礙的服務。與本館友善平權小組討論中,得知小組成員也很期待今年在工作之餘又能研發出什麼樣的感官活動;同時,研究人員也在認識定向行動課程內容中,嘗試研發適合視障者在館內參與的教育活動。

  各項研發的教育活動,都是為了讓視障者自然地透過其他感官能力,在展廳服務人員協同之下,參與文化、享受文化,與一般學習者同樣從體驗中獲得更多平時在家得不到的文化饗宴。未來希望朝著專家學者們客觀評論本館友善服務活動的各項建議改進,期望能有更好的友善服務繼續提供給社會大眾。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史前館友善平權計畫承辦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