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與環境永續」工作坊紀實

南島文化專欄

  第一次看坎寧路就上手暨天龍步道創作計畫

回想‧迴響

  2015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充滿自信的演出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12期 2015.12.1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與環境永續」工作坊紀實

文‧圖/林佳靜

探討東部地區的環境議題講座。

  臺灣東部地區原住民人口比例相對於其西部地區較高,也讓東部地區有著更豐富的族群文化樣貌。過去部落傳統生活與周圍環境互動密切相關,因而發展出豐富的在地知識與文化祭儀,然而在政治經濟與環境變遷下,部落的傳統文化也面臨變遷與考驗,在生活型態改變後部落族人對環境的依賴減少,也對環境議題變得無感或陌生。

  所幸近年來在文化復振的潮流下,部分部落族人開始關注到部落土地與環境議題。然而這樣的在地意識,如何在學校環境教育教學中被啟發,或許必須重新思索環境教育課程如何與在地文化結合,連結起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再次找回人們如何安居於環境的相處之道。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以及臺東縣教育處三單位首次共同合作,於2015年10月24-25日辦理「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與環境永續」工作坊。此次工作坊講座邀請東部地區致力於原住民傳統知識、環境議題與變遷、環境教育等工作的學者、專家,帶領大家進入原住民與環境永續議題的領域,認識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環境的關係,以及因為環境變遷所產生的環境議題,重新思考在原住民地區推動環境教育的可能作法。


布農族文化關鍵物種專題講座。

  本次工作坊講座,首先邀請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主講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與環境永續。鄭校長長期關注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主題的研究,更進一步親身參與實踐其中,本次講題關注在文化關鍵物種與布農族歲祭植物的關係。

  鄭校長以生動有趣的部落傳說故事,述說了幾種關鍵植物在布農族傳統文化裡的角色、地位與意義。這些物種之所以會如此重要,是因為一個文化群體長年與環境互動,在環境適應的歷程中,在其各自的領域內施加了決定性的影響力,並成為生命與共的關鍵要素。

  第二場講座由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林主任志興,分享「卑南族狩獵文化與環境變遷」,分析環境變遷對卑南族狩獵物種轉變的影響。而抓老鼠及其所發展的飲食文化是如何進一步成為卑南族人的文化象徵,這是一個有趣又值得省思的議題。


融入低年級的文化回應課程分享。

  南島語族的起源一直是許多學者研究關注的議題,今年10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即是由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張至善及參與的研究團隊運用製作樹皮布材料的構樹,以構樹的DNA遺傳資料,作為南島語族「出臺灣說」的另一佐證資料。第三場講座便邀請張至善助理研究員,為大家解密「南島語族與樹皮布文化」。

  近年來原住民地區的環境議題逐漸受到重視,2014年臺灣環保署和美國環保署簽訂多方面的合作協議,2015年更將環境議題擴及到原住民部落。第四場講座特別邀請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學者羅永清先生剖析「東部原住民地區環境議題」,羅老師以其親身經驗深入調查與剖析大武地區居民目前所遭遇的環境問題。

  最後兩場講座則由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林佳靜與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林幸慧老師,分享原住民傳統知識與環境教育在校園實踐的案例。兩個教學案例皆以故事為起點,引發孩子的興趣,了解在地的傳統文化與環境的關係,透過教學設計使學生進一步能產生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最後本文分享鄭漢文校長在講座中所述說一則布農族古老傳說,同時提供我們重新省思現代人類以人為本的運作對自然所造成的影響。

  布農族人每當砍倒一棵大樹,會在大樹的斷痕上放上大石頭,非目的性的認識是:「不要讓天神看見樹的眼淚。」如果將「不要讓天神看見樹的眼淚」回到生物科學的認識,「天神(dihanin)」指稱太陽,「眼淚」就是樹汁,「看見」就是曝曬;這時一切詩性/人性/靈性/聖性的思維,全然的向平庸的世俗低頭,卻不知人的墮落,不是天生的原罪所致,而是自己不知道各種事物內在的神聖本性(Vico, 1980)。因此,當樹不再與人有著共通的情感,人類便走向技術性的任意操作,砍樹、種樹和造林都不過是以人為本的運作,這種運作無異於對林相的全面「更新」,不但看不見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反而造成生物繁衍的窒息、環境的惡化。一如布農族諺語:「動物種樹,人類把它弄髒。」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2015年「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與環境永續」工作坊館方承辦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