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遺址特色的環境教育認證場域--卑南文化公園
文‧圖/林佳靜
歷經了8個月的審查,在千呼萬喚中,本館卑南文化公園終於在103年10月底獲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並取得證書。雖然園區多年來即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以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期望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的環境教育學習場地。在本園區認證通過後,將成為國內第一座以史前遺址為環境特色的環境教育認證場域,同時也代表了博物館結合環境教育在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的使命與任務上向前邁進一步。
環境特色
園區位於史前卑南遺址上,範圍內包含國定遺址。卑南遺址是臺灣出土文物最多、玉器樣式與數量最多,同時也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是國內十分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前行政院文建會於91年將卑南遺址列入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之中。
戶外植栽亦為史前自然環境展示的重要一環,所選樹種須為臺灣原生植物,並以臺灣東南部地區之特有或具重要生態意義的植物為主,經由多年的維護,園區內的樹木已長大成林,茂密的樹林也吸引了許多生物在此棲息,鳥類與昆蟲資源都非常豐富。近年來園區內亦致力於推動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的展示與推廣,建造傳統建築並結合社區部落共同種植呈現民族植物文化,使得本園區兼具史前文化、原住民傳統智慧與自然生態豐富資源的場域。
學習成長的認證過程
本園區自去年(102年)起逐步提送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審查,目前已有3位同仁以教學「經歷」獲得人員認證。103年則提送設施場所認證審查,雖然在撰寫計畫書以及彙整歷年環境教育成果的過程十分繁瑣,但是在藉由資料整理的過程中,讓筆者重新審視過去的教學歷程,同時也再次思索本場域在推動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是博物館重要的功能之一,雖然園區每年都推出許多戶外教學活動,然而每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否有著共同的核心價值?這是過去很少思考過的問題。但在透過這次計畫書的撰寫修改過程,筆者再次思索我們場域教學的理念,最後,我們定下了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重新認識環境(包含自然與文化)及學習如何與環境相處。在專家審查的過程中,感謝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委員團隊所給予的許多建議,讓本場域未來在環教業務的推動上,將更具目標與信心,向前邁進。
|
|
穿越時空話卑南--史前人演示。 |
穿越時空話卑南--遺址現場教學。 |
|
|
食事變變變--認識傳統食用植物。 |
新角度看世界--生態遊戲。 |
課程方案介紹
本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環境(包含自然與文化)及學習如何與環境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5套課程方案,說明如下:
◎穿越時空話卑南
活動對象: 四~七年級學生 |
活動時間: 4小時 |
課程簡介:
|
本課程由史前人帶領學生認識體驗史前卑南文化人的生活,了解其 運用環境資源所發展的文化。透過對遺址與文化的探索,進而了解 臺灣史前文化脈絡與其他重要的遺址,體認文化保存的重要性,探 討不當行為對文化資產保存所產生的影響,進而產生友善文化資產
的態度與行動。 |
◎尋找國家寶藏
活動對象: 五~九年級學生 |
活動時間: 4小時 |
課程簡介:
|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進入一場尋寶的探索之旅。結合野外定向的閱圖
能力、考古觀察與證據的推理,窺見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樣貌。本活
動藉由體驗定向運動,利用地圖尋寶,並透過團隊合作,找出沉睡
三千年的卑南文物,來還原卑南文化人的生活。
|
◎食事變!變!變!
活動對象: 四~九年級學生 |
活動時間: 4小時 |
課程簡介:
|
本課程讓學生們從認識過去史前與傳統社會的人群,和環境互動過
程中產生與飲食相關文化內涵為起點。透過活動的設計讓學生重新
省思自己的飲食行為,引導學生省思並產生正確飲食行為的覺知,
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採取對地球環境友善的飲食行為。
|
◎新角度看世界
活動對象: 一~二年級學生 |
活動時間: 150分鐘 |
課程簡介:
|
本課程透過幾個運用五官的戶外遊戲活動,引導學員在大自然中,
運用五官觀察與體驗大自然,透過觀察體驗認識園區內的原生植
物,並產生喜愛自然的情感。
|
◎遺址上的微旅行
活動對象: 高中以上(含成人) |
活動時間: 4小時 |
課程簡介:
|
本課程透過活動設計與安排,帶領學員在卑南遺址的現地,透過對
史前卑南遺址與文化的體驗與探索,進而能了解臺灣史前文化脈絡
與其他重要的遺址,體認遺址保存的重要性,探討人類不當行為對
文化資產保存的影響,引導學員尋求友善文化資產的態度與行動。
|
本遺址公園管理中心將持續致力於規劃辦理各項教育活動,相關活動訊息將公告於史前館網頁與臉書粉絲專頁,歡迎各機關學校團體預約報名。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