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讓世界看Taromak:「Sanga─飛舞的勇士」特展開展感言

博物館頻道

  神聖空間裡的美好相遇:「Sanga—飛舞的勇士」展演中的感動經驗

博物館頻道

  一場精采的異程接力:「Sanga─飛舞的勇士」特展佈展觀察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65期 2014.1.1

神聖空間裡的美好相遇:「Sanga—飛舞的勇士」展演中的感動經驗

文/林建成‧圖/劉少君

  想像過在博物館展場內,環繞在巨大祖靈柱下,東魯凱族人豪邁地放聲高歌、盡情跳舞,然後與相隔千里的兄弟-毛利人以Haka舞進行PK交流,這麼一場奇異的時空、場域交錯,其神聖空間的溫度與充滿熱力美感的歌舞相會,讓在場的人無限感動。

原初的想像


不只是訪談部落Sanga,也詢問了部落婦女耆老對Sanga的觀點。

  在史前館實施9年的原住民樂舞傳承計畫中,Taromak(達魯瑪克)、Pinasiki(比那斯基)部落是兩個主要的核心部落,部落傳統樂舞的傳承與創新皆已然成形,同時藉由扶植部落樂舞團隊隨著館內外訪問表演、交流,也培養了豐富的舞台經驗,中程計劃的貫徹更進一步深入整理部落文化,探尋歌舞在整體生活或文化脈絡中的角色與功能。

  102年的樂舞計畫,我們與Taromak部落合作,一方面進行部落文化調查、展示文物收集及耆老訪談,一方面規劃、訓練歌舞演出,希望以展、演雙向整合在博物館場域,營造一個讓部落認同的空間,以便完整呈現部落傳統歌舞,自在且自信地展望未來。

這是部落的大事


族人齊心豎立祖靈柱木雕,使命必達。

  2013年5月10日夜晚,策展團隊首次到部落進行正式說明,與社區發展協會、長老及青年團幹部溝通,7、8月間則利用夜晚部落會議時間,報告相關展演規劃與期程,並取得部落全體的認同。

  因為籌備工作面臨多方困難,展開田野工作已是10月中旬,我們不得不強調「這是部落的大事」,必須要獲得部落全體的支持與參與方可能完成。在策展團隊展開多次誠懇溝通下,獲得古明德頭目、胡進德村長、東魯凱文化教育協會及大南國小、部落幹部的參與,幾乎部落全體動員,讓我們看到了部落的內聚力量。

一個半月的團隊作戰


不論男女族人均會抽空前來展廳,用心完成佈展。

  從全面展開展演計畫到開幕,實際僅剩一個半月時間,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工作涵蓋展演,又必須密切與部落結合,複雜程度不在話下,團隊作戰面臨考驗。

  策展團隊成員劉少君負責展場設計佈置、潘王文賓協調部落田調與人力支援,廖碧蘭執行歌舞演出、黃彥霖負責紀錄片拍攝與庶務工作,個人則統籌展示文稿、演出規劃相關事宜,大家一起分工合作。

  時間、經費的壓縮,讓我們深刻體會執行這項任務的「不可能性與變數」。 當8人才抬得動的祖靈柱進駐,接下來如何豎立於展廳的龐大工程即是第一道考驗,李張力元、張力文木工的施作克服了重要難題、蘇秀麗在展場綠色植物的佈置也帶入青年的協力和經驗學習。來自部落的溫暖湧入,配合策展團隊的展場內部設計和文物展示,整體逐漸成形。

南島歌舞的震撼


古頭目特別在象徵部落的守護神前為特展祈福。

  為了12月11日「Sanga—飛舞的勇士」特展開幕,我們事先與同事黃郁倫數次討論配合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電影系毛利師生到臺東展開尋根交流計畫,規劃以樂舞展演為媒介,促成Taromak部落相互接觸和雙向交流,同時建立南島語族之間的友好關係。

  當天,古明德頭目以嚴謹而虔誠的祭祀儀式,為展演祈福,接著全體貴賓跨過象徵驅除不淨的芒草後進入展場,Taromak部落男女老少各階層就在祖靈柱木雕環繞的神聖空間場域中以傳統歌舞迎賓。隨後帶引出Taromak部落主體的重要元素,介紹傳統Sanga的表現並向在座獲得此殊榮的長輩致敬。Sanga是男子崇高的形象,集勇氣、膽識與速度於一身,尤其是僅有榮譽無報酬的代價,更是功利社會難以想像的景象,為我們留下了值得景仰的風範。

  毛利師生接著也表演傳統樂舞,南島語族的樂舞得以在這個神聖的場域相互交流。尤其是當Taromak部落青年團跳起毛利Haka舞那一刻,全場為之驚艷,緊接著毛利師生也立刻回敬Haka舞,現場幾近瘋狂,為展演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寫下感動的經驗

  「Sanga—飛舞的勇士」特展在短時間加上經費困窘的情況下呈現,從部落動員、田野調查、文物的借用,到展場規劃、佈展與開幕演出,扣緊每一環節,所幸我們有實務經驗豐富的團隊能夠即時圓滿達成任務,也寫下處處令人感動和驚奇的經驗。

  Taromak部落高度的認同與投入,克服了所有不利的因素,感謝部落古明德頭目夫婦、部落耆老和族人林得次、謝來德、胡進德、王明秀、田火本、沙秀武、杜昭明、杜昌一、杜昌玉、杜秀妹、杜玉英、周文可、吳美花、溫玉英、劉源德、陳秀紅、田淑華、蘇秀麗、孫建浩、勒楞、李張力元、張力文等多位夥伴背後付出的心血。

  也感謝本館張善楠館長、王長華副館長及林志興、高介任、蔡志忍、葉宏中、溫璧綾、劉素瑛等多位主任及臺東大學劉炯錫教授、黃冠元先生的指導,以及李佳穎、邱瓊儀、林函瑩、侯方揚、黃郁倫、張世君、蔡麗玉、程旭珀等人多方協助。

  最後特別要對身為Taromak族人的同事文賓致上謝意,如果不是他,我們很難在館與部落之間順利穿梭與完成展示工作,沒有他,這麼美好的展演根本無法出現。

註:Sanga指稱履獲救災、跑步最快殊榮的勇士。唸法為sa-nga,漢字發音近似「撒納」。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Sanga—飛舞的勇士」特展館方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