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客家的魏家庄
文‧圖/溫璧綾
前言
位於臺東縣池上鄉萬安村的魏家庄。 |
繼去年執行的「背兒帶研究計畫第一期」後,今年「背兒帶」的研究計畫以臺灣地區各族群的育兒相關文化為主軸。我選的族群是客家,我雖身為客家人,但因「母語」是閩南語,所以對於閩南的習俗較為熟悉。「客家」對我而言,是完全的陌生。研究客家的文化習俗,雖說是回歸「本籍文化」,但也是面對一個「異文化」的開始。
首先,在臺東要尋找一個客家聚落並不容易,於是我跟我客家籍的親家公研究,結果,他幫我引薦了池上鄉萬安村的魏榮增村長,萬安村的客籍人口,超過總人口數八成,於是我便展開了在地的「客家」文化之旅。
魏家庄簡介
魏建鼎夫人及十兄弟(魏榮增村長提供,溫璧綾翻攝) |
池上鄉萬安村有一個臺灣少有的單姓聚落叫做魏家庄,在日據時代,移民來萬安村的北部客家人中,有一位來自新竹州楊梅庄的魏建鼎,因有感於西部地區土地早已被開墾殆盡,謀生不易,便於昭和七年(1932)領著10位兒子及女兒前來池上拓墾,最先落腳於大陂(註),承租農地耕作。隨後他發現萬安沖積扇之扇頂未全面開墾,有少數阿美族在此耕作,於是魏家擇此處居住。
魏家所居住的萬安村,原以平埔族人居多,後移入者不易被先居此地者所接受,更別說是接納其他不同的族群。當時萬安水圳常有水量不足的情況,爭水之事亦常有所聞,嚴重時曾出現打鬥場面。因此,魏家族人聚集而居,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家人及守護財產,除了耕作與讀書之外,還得習武。而建築也以圍樓形態,做為禦敵之用。「魏家厝」或「魏家庄」之地名與聚落,由此而生。
魏家在萬安村沖積扇之扇頂拓墾,土地皆是向臺東街的地主賴金木所承租。民國38年(1949)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同時魏家十兄弟已各自獨立門戶,生活稍獲改善。1953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地主釋出土地,魏家十兄弟成了擁有自己土地的自耕農,擺脫佃農的身份,此後生活終於獲得徹底的改善。
魏家人早期所居住的聚落圍樓形態的景觀,已不復存在。十兄弟也先後離世,並合葬於離魏家庄不遠處的「十德佳城」中。昔日的舊宅中有整修而現存的、增建的或是重建的,亦有因遷居他處遷拆除或是易主的,部分的住宅祠堂的大門上,亦保留著客家傳統住屋中的「堂號」。而現居此處的魏家後代僅有部分的第三代、第四代及五代,平日皆以客家話交談。
魏家庄的水頭伯公
閩南人通常一個村庄才有一個土地公廟或是福德祠,在客家庄往往四處可見伯公廟或伯公祠。伯公就是閩南的土地公,客家人把土地公以「伯公」當成親屬來尊稱。其實,客家人的「伯公」和閩南人的土地公不太一樣,客家伯公無所不能,祂不只管土地,還管水、管庄、管田,幾乎是無所不管。祂主要的任務是鎮守地方,並維護地方的安寧。「伯公」無一定的形制,甚至不一定要有神像,有時一顆石頭,甚至一棵樹綁個紅布就能拜。
萬安村共有4座土地公廟,其中魏厝福德祠又稱「魏厝伯公」,又因原設於萬安溪頭,又稱「萬安水頭伯公」。這座福德祠是萬安村的第一座土地公廟,因其位置在魏厝中,又被稱為「魏厝福德祠」。水頭伯公的設置緣由已無法可考,可能是清代在此開墾的居民所設置,日治時期由原籍新竹新埔鎮的魏姓客籍家族供奉。民國60年左右因溪水常氾濫,民國64年才將伯公遷入現址,祠中除了伯公外,另有一管水的水仙公。
一般客家地區的「伯公生」有三次,各為農曆二月初二、四月初八、八月初二。因此,魏厝的水頭伯公一年會辦理四次的起(祈)福祭典,感謝伯公的庇佑,讓庄民五穀豐收、身體健康、家庭平安。四次起(祈)福的日期分別是在農曆的二月二日、四月八日、八月二日及冬至,此稱為伯公四季福。不過,因為現今魏家庄的人散居各地,平時需工作生活忙碌,遇到非假日作伯公福,無法趕回魏家庄參加伯公福的祭祀活動,因此,非假日之伯公福祭祀便會提早至週末舉行。
魏家庄作伯公福是依據裝在一個袋子裡的四季福登錄簿(類似記事帳本)上所記載的名字順序輪流當首事,就是俗稱的「爐主」。作福當日首事必須準備「五牲」、其他祭品及每戶會員將可分得兩塊數量的「紅粄」。祭祀活動結束後,由首事負責辦桌請客,請名冊上參與的「會員」聚餐,這是客家傳統「食伯公福」的習俗。大家藉由「食福」除了分享伯公的福氣,順便也相互聯絡感情。
結語
文化隨著時間及環境會消逝或改變,許多傳統的「客家」習俗,多已不復見。原是尋找「本籍文化」的我,很幸運的在魏家庄中,認識了我從來未知客家「伯公」信仰的文化。對我而言,雖然我的祖籍是南部客家的內埔,但我卻在北部客家移民在臺東的魏家庄,學到客家文化及精神。
註:大坡池原名「大陂池」,日據時期訛化成為大坡池。
參考資料
1. 夏黎明總編纂,趙川明等編審,蕭春生等撰述,2001。《池上鄉志》。臺東:池上鄉公所。
2. 張振岳、黃學堂、黃宣衛,2012。〈從宗教層面看池上地區的族群互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頁19-78。
3. 黃學堂主編,2004。《客情‧東移池上客家情》。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4. 劉怡琴,2011。《六堆地區做福還福祭祀文化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5. 臺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2001。《發現青紅寶地──樹林仔》。臺東:池上鄉公所。
(僅以此篇感謝萬安村魏榮增村長及魏家庄的長輩們)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