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中央研究院與我的臺灣原住民研究

博物館頻道

  萬山岩雕特展──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登場

博物館頻道

  給偏鄉孩子一個學習機會──記101年偏鄉弱勢學童「史前人的釣魚趣」史前館親子之旅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36期 2012.10.1

給偏鄉孩子一個學習機會──記101年偏鄉弱勢學童「史前人的釣魚趣」史前館親子之旅

文/林建成 圖/呂亞竹

一、來自偏鄉的客人

  臺東縣地理環境位處偏遠、資源缺乏,交通不便且經濟活動較不活絡,因此史前館自成立以來,即積極透過各種管道、各項特展或計畫,爭取預算經費以邀請偏鄉弱勢學童或社教團體到館參訪。

史前釣魚趣DIY活動 。

史前釣魚趣DIY活動 。

  過去兩年在教育部補助下,陸續辦理了「貼近美感生活──弱勢學童至史前館學習之旅」、「到博物館玩魔法琉璃珠──100年重陽樂齡學習活動」等親子參訪計畫,結合參觀特展、教育推廣活動等套裝行程,讓偏鄉孩子也有機會分享資源,獲得良好迴響。

  今年教育部持續推動「關懷弱勢參訪國立社教館所」計畫,本館教育資源中心以「史前人的釣魚趣」考古文物新體驗──101年弱勢學童至史前館參訪學習之旅活動為題,特別規劃從考古文物轉化成知性活動,以寓教於樂的DIY遊戲方式,體驗史前人類如何生活與進行漁撈工作。

二、「阿嬤,古時候的人是怎麼釣魚的?」

  今年8月教資中心開始執行「史前人的釣魚趣」考古文物新體驗活動,前三梯次計接待臺東縣大鳥國小、愛國埔分校、愛國蒲長老教會課輔班老師及家長、祖孫10人、學生32人,接著有臺東縣老人福利推聯盟協會樂齡長者80人和臺灣家庭更新協會臺東城市生命泉教會安親班老師5人、學生35人等。

  團員們在志工引導下,分別參觀了史前史展廳、水舞表演、戶外景觀花園臺灣特有植物等,特別是此行焦點放在「史前人與海洋」展示區。解說員姊姊詳細介紹史前人類如何利用不同漁撈技術從事捕魚食用,和利用貝殼、魚骨為工具材料,製成貝匙、貝網墜、貝刮器等用具,磨成貝珠、貝鐲等裝飾品。

  小朋友拉著阿嬤的手,四處好奇地張望,一邊聽著解說小心翼翼地問:「阿嬤,古時候的人是怎麼釣魚的啊?」

三、原來「小牙籤」就是用來「卡魚」的!

解說員姊姊說明魚卡子用途。

史前釣魚趣參觀與魚卡子說明。

  聽到了小朋友的疑問,解說員姊姊提到:「史前人的漁撈技術已經發展出竿釣、繩釣或網魚、鏢魚,而且對海洋生態、魚類習性、潮汐等都有充分知識」。她以展示的「魚卡子」標本做說明:「2千8百年前,史前人就已經懂得使用這種獸骨磨製而成的魚卡子釣魚。它的造形兩端尖銳,使用時塞入小魚體內做誘餌,大魚吞下卡住咽喉,魚就可以釣上來了。這種史前人的釣魚法也是今天你們要玩的遊戲喔。」

  小朋友聽了很入神:「原來是大魚吃小魚呀,這個像『小牙籤』的東西,就是用來『卡魚』的!」

  教資中心因此特地準備了DIY活動,在遊戲前也教小朋友認識如何判斷魚卡子的使用,有些卡子中央有溝槽,主要是繫上繩子可以垂釣;接著阿嬤和小朋友們自己動手做魚偶,現場比賽釣魚玩得很開心,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大小朋友體驗釣魚的樂趣,親子一起共享史前人類的釣魚知識。

四、給偏鄉孩子一個機會

  對偏鄉地區的民眾而言,雖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卻很難想像各項資源依舊遙遠,許多家庭父母親為了生計離鄉打拼,家中留下老人家與小孩,老人家缺少醫療照顧,弱勢家庭健保費無力繳交,還得為孩子的營養午餐費煩惱,隔代教養壓力已經無力承擔,「逛博物館」也許是偏鄉民眾可有可無的夢想。

  從數次活動經驗中,一部大巴士就可以滿載一所偏鄉學校(或社區)孩子,師生、祖孫牽手參觀史前館或一起玩DIY親子遊戲,快樂地進行學習或親子之旅,進而得到豐碩的心靈收穫。我們看到小孩子處處充滿好奇心與尋找答案的渴求,也許正是給他們一個新的視野,對人類生活的體驗能夠啟發多角度的思考與學習的機會。

  感謝教育部給予該項經費,支持偏鄉孩子的學習。這項拋磚引玉的行動,未來我們更期待社會各界多方的參與,將關懷資源送到最有需求的角落,給偏鄉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