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中央研究院與我的臺灣原住民研究

博物館頻道

  萬山岩雕特展──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登場

博物館頻道

  給偏鄉孩子一個學習機會──記101年偏鄉弱勢學童「史前人的釣魚趣」史前館親子之旅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36期 2012.10.1

中央研究院與我的臺灣原住民研究

文‧圖/任先民

  中央研究院一九四九年從大陸遷來台灣的時候,是在楊梅鎮上立足的,和故宮博物院,各佔了幾座倉庫,安置並未開箱的文物故藏。大多數的服務人員,都暫居在楊梅鎮,只有極少幾位大老定居臺北。

  到一九五二、五三年間,政府討論在臺恢復作業,當時由朱家驊先生擔任復院工作,隨即在臺北近郊南港舊莊購得土地,蓋了幾棟房屋,作為院屋,由楊梅遷入新址,正式掛牌。歷史語言研究所當時人多勢大,傅斯年先生將安陽發掘所得古物,以及史語所收藏的書籍文物,由大陸搶救來臺,全體工作人員亦隨同到達臺灣,由李濟之先生擔任遷臺首任所長。第二個在臺恢復的研究所是數學研究所,由周鴻經先生擔任所長。第三個研究所是植物研究所,由李先聞先生任所長。其後,有在臺灣新成立的現代史研究所,由郭廷以先生擔任所長。一九五三、五四年間,又成立了民族學研究所,由凌純聲先生擔任所長。當時的院長是朱家驊先生。為了公務的聯繫,在臺北市設有總辦事處,由楊樹人先生擔任總幹事,總理全院經費、會計、總務各項事務。

  一九五五年夏季末,我從鳳山軍校預備軍官第三期結業,回到臺北。我在臺灣大學讀的是考古人類學系,系主任為李濟之先生,我的恩師是凌純聲先生,他擔任新成立不久的民族學研究所所長,需要有科班出身的學生,擔任研究調查工作,便到白瑜先生家,想要我到民族所去服務。

  中學教員或是從事研究工作,幾經考慮,大家都贊成我去中央研究院。如此決定之後,就在八月中旬到民族學研究所報到,最初擔任助理員,二年以後升任助理研究員。初任時是朱家驊先生的院長,二年以後,胡適之先生回臺,由他接任院長。

  民族學研究所,草創之初,除了凌純聲所長,只有李亦園和我二人擔任助理員,徐誠學小姐管理圖書室,鄭格擔任所中雜務,另有雜工一人,負責清潔任務。我和李亦園除了研究調查工作以外,亦分擔所務工作,李主內,負責公文所務、編輯期刊和所務規範。我則主外,負責所內採購、財務支配等事項。而主要工作放在田野調查和撰寫報告。

  其後,陸續有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畢業生許世珍及歷史系畢業生李卉加入為助理員。又有衛惠林教授受聘為研究員(正教授級),到一九六○年時我離開民族所時,已有十位研究工作人員。《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則於一九五六年問世,除了外稿以外,所內同仁都有調查報告刊出。

1955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凌純聲(右三),率領李亦園(左一)、李卉(左二)、任先民(左三)等人前往來義鄉,為日後任先民在來義鄉的田野調查進行規畫。左四為當地排灣族頭目saGiljegiljaw。

  有一次田野調查,選定的是臺灣南部的排灣族(Paiwan)。光復初期居住臺灣山區的山地住民,都叫高山族(日據時代叫高砂族),後來改稱土著族,再後就改成原住民。以後,在臺灣的民族學者、人類學者、社會學者以及宗教心理學者,就以原住民作為調查研究的主軸,發表了甚多的論文、專著,為民族學開闢了一片天地。

  排灣族的住地,佔了臺灣屏東縣東南部的大量地區,我們選擇了較為保守的來義鄉(臺灣光復後定名),作為第一次田野調查的目的地,由凌純聲所長領隊,李亦園和我陪同,並隨帶鄭格作為呼應。李亦園負責社會組織及其相關問題,我負責物質文化部份,同時注意採集標本,一共進住了兩個村落──來義村和佳平村,每村各停留七、八天,同時就近調查了萬安村,前後約四個多星期,因為是我們的初次調查,收穫雖多,但意猶未足。回到研究所,各人都有報告提出,並選擇了其中較確實部份,撰寫報告在《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刊出。自此以後,每次田野調查,都按照這種方式,提出調查報告刊登在《集刊》上。當時的調查報告,都是不夠深入的,因為時間不多,又是初步調查,所以刊出時都說明是「初步調查報告」。

  第二次我們去了花蓮縣光復鄉,調查花蓮阿美族,有衛惠林老師指導,許世珍同學及林衡立先生同行,我仍著重於收集標本和探問物質文化方面的狀況。

  經過兩次集體行動之後,凌純聲所長派我單獨出行,每次邀請鄭格先生作伴,以排灣族和魯凱族為主,儘量多訪問分布各地的村落,聯繫村中有關人物,以便進行後續調查工作。凌先生曾對我說,這是先行探道,也叫「踩盤子」,方便以後去作案。在探道時,儘量收集標本,作為民族所陳列館展覽之用。那時各地原住民已逐漸和平地人接觸,如不搶救這些古舊文物,恐怕會慢慢失去了原有的風貌。

  排灣族的「探道」工作(主要是來義村和古樓村、和其他小村落,直到翻過大武山東面的貓公村),我去了有六次,魯凱族(霧台鄉)去了三次(包括臺東大南村的魯凱),其中兩次去排灣,有吳燕和同行,一次有石磊和凌曼立同學同行。幾次探道中,我收集了不少排灣古物,有高達八九尺的巨型木雕祖先神像,小塊木雕神像、石雕人頭(五人頭)塊像、祭師用青銅刀、琉璃珠頸圈、蛇紋飾陶壺(約二十多件)、男女衣飾等等,共約二百件左右。

  除了臺灣本島的原住民調查,我們也去過蘭嶼島,訪問那裡的雅美族,同行的有劉斌雄先生、林衡立先生和許世珍同學。我攝影了一百五十多張照片,都是當時雅美族的生活實況。這些照片我留了一份在民族所,後來可能不知所終。我帶出來的一份,在二○○六年寄回去贈送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由他們保存。同時我運了一條雅美族的木雕彩繪拼板漁舟到民族所,包括雅美族的陶壺、衣飾、用具等約數十件,加上排灣、阿美的標本古物,民族所的土著民族陳列室,已小具規模了(現在已是較大的博物館了)。

  為了田野調查的需要,以及所內攝影的便利,我購集了一些攝影器材,設立了一間暗房,由自己沖晒、放大,田野照片供《集刊》採用,也翻拍文件資料供保存之用。我一九六○年離開民族所時,已保存了不少記錄照片,同時也購置了一套錄音設備。本想添置電影攝製設備,一時未及辦理,我就到美國求學了。

  凌純聲所長為了貫徹、說明他的想法,認為大洋洲(oceania)各島嶼民族,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科羅尼西亞到玻里尼西亞,都有可能沿中國東海岸或西南部逐漸南移到馬來西亞,再分批分時進入大洋洲的各島區。因此,他想找出早先人們的海洋交通工具。他先帶我去臺東濱海的一個小鎮,探聽當地漁民如何利用竹筏在近海作業,結果沒有得到適當的人來為我們解說。第二次我們二人又到高雄、臺南一帶探訪,結果在高雄小港及臺南白河一帶發現可以利用的資料和解說人才,這次要較長的時間來從事工作,於是由我留下,凌先生回到臺北,他臨行前教了我很多應注意、並仔細訪問的要點。我在臺南高雄濱海地區停留了七星期之久,收集相關資料,包括如何製作竹筏、操縱竹筏、航行經驗、風向測定等等問題,回所提供凌先生參考。結果他採用了這些資料,撰寫了他的論文,發表在《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上(編按:〈臺灣的航海帆筏及其起源〉,發表於《集刊》第一期,1-54頁)。

  在民族學研究所四年多的日子裡,沒有作出多少研究成果,但在初創時期,貢獻了自己的心力和勞力,奠下了民族所的基礎。那四年多中,我每年至少有六個月是在田野工作的,最多的是往返南部山地區域,到過的村落,當時恐怕沒有人超過我。研究院的其他朋友們,都叫我「跑山的」,一見我回來,都說又下山來了!

  在中央研究院的四年中,在這兒,我學會了何為真正求學,何為待人接物,真正接觸了臺灣各階層的人物。這也是我這一生中,工作愉快,身心快樂的一段日子。

任先民(SHIEN-MIN ”JAMES” JEN, Ph.D)簡歷
1930年   出生
1954年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學士
1955-1960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員、助理研究員
1960-1961年 哈佛大學交換學生
1963年   紐約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1965-1968年 夏威夷大學講師
1970年   加州州立大學斐士樂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助理教授
1973年   威斯康辛大學行為人類學博士
1974年   加州州立大學斐士樂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副教授
1976年   1976年加州州立大學斐士樂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正教授(終身
      職)
2000年   加州州立大學斐士樂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榮譽退休教授

《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封面。

本書資訊:
《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
任先民攝影、吳燕和協助、傅君編輯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
菊版6開,平裝,四色全彩印刷、192頁
ISBN:987-986-03-1479-3
GPN: 1010101838
定價:新台幣800元

新書於9月12日正式出版上市。有興趣購買的讀者可與本館圖書室聯絡:089-381166 分機381洽陸幸江小姐。或可於國家書店松江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南天書局、台灣的店等經銷點人員洽詢。

(本文作者為加州州立大學斐士樂校區榮譽退休教授、《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攝影者。本文節錄自該書同名文章)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