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肩式喪服
無患子
觀眾與文物的對話─淺談博物館展示
什麼是微體化石?
 
 
史前館電子報第21期 2003.10.15 
   
 

無患子/王憶榮


無患子果

漫步在卑南文化公園,來到無患子樹下,地上掉落著許多大小如龍眼般的果實。若將橙黃色的堅硬外殼用力捏破,黏黏的膠質裹覆著一顆黑色的籽,拿到水裡搓揉,可以很容易的產生肥皂泡沫。古早以前,人們就是用無患子來洗頭、洗澡及洗衣服。早期西方人來到東方尋找科學性資源物種時,便將無患子的屬名命名為「印度人的肥皂」。但由於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黃。此外,相傳以無患子搓洗頭髮,可常保青絲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近來市面上紛紛出以無患子為原料的洗滌清潔用品。根據科學家的證實無患子的果實含有35%的皂素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果糖、葡萄糖、鐵、鎂、丙胺酸、甘胺酸等成分,而且無患子本身含有皂素能產生泡沫且溶於水,流入河川後能迅速的發酵分解,因此無患子是一種非常環保的天然清潔劑。

為何叫做無患子呢?求子若渴的人說,因為它能產生大量的種子,讓人有「不患無子」、「多子多孫」的想像。有人說:「你嚐嚐看他的種子,很苦吧!鳥獸都不會去吃它,因此落地後就等著發芽,所以不怕無子。」另一種說法是在過去若有人皮膚長出魚麟癬、紅疹、乾癬等皮膚病,會被認為是邪魔附身,患者的家人就會用無患子的果實,加水搓揉患者的皮膚,當患者痊癒後,人們認為是無患子驅走了邪魔,故取名為「無患子」。另一種類似的說法則是,古人相信以無患樹幹製成的木棒,可以棒殺鬼怪,無患鬼魅魍魎,所以稱為「無患」。

無患子又稱「黃目子」、「肥珠仔」、「肥皂樹」、「菩提子」、「鬼見愁」等。從這些俗稱不難了解人們對它的印象。龍眼、荔枝都是它的近親,屬無患子科的落葉性大喬木。不同於一般落葉樹在初春萌芽開花,雌雄同株的無患子,開花期為六至八月,一朵朵黃白色的小花,聚集於枝頂多而大片。九月過後一顆顆小小青綠色的果實逐漸變大、變黃。鄉間的小朋友就將無患子的種子當做玻璃珠玩耍;僧人將它製成佛珠或念珠;排灣族的巫師把它做為神珠放在葫蘆上問卜治病;布農族人的粟作祭儀則是將無患子放在檜木皮中央豎立在地上,祈求祖靈庇祐粟作豐收。


無患子葉

無患子似鐮刀型的葉子呈羽狀複葉的排列,每年約十一至十二月之間樹葉會落盡,落葉前樹葉會轉變為黃色,此時若進入無患子樹群中,遮天蔽日般的燦黃、橙黃、深黃,形成一片濃濃的詩意將人浸染。無患子明顯的季節性特質,正是觀察植物四季變化的最佳題材。

 

參考資料

1. 塔山自然實驗室  http://tnl.org.tw/article/taxa/sapi3/sapi3.htm

2. 柴山解說牌寫作群 2002 生態教育中心季刊第八期4月號。

3.吳憶萍 2001台灣民俗植物—認識二十四節氣,台北市:田野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