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肩式喪服
無患子
觀眾與文物的對話─淺談博物館展示
什麼是微體化石?
 
 
史前館電子報第21期 2003.10.15 
   
 

披肩式喪服/方鈞瑋


穿戴喪服與喪帽的女子


在排灣族的織品中,喪服是最具特色的,以夾織與挑織的技法,織成相當精緻與美麗的織紋。喪服的紋飾可以顯示穿戴者的身份地位,例如貴族頭目可用色彩華麗的喪服,平民的喪服通常是白底的,其間沒有任何織紋。在族人的觀念中,喪服是相當尊貴的,尤其是織有特殊紋飾者。原則上這種織品伴隨著使用者的身份存在,絕不會當作聘禮送給他人。喪服殘破時,不可隨意丟棄,應改製為後敞褲,不能出售或燒掉(真的無計可施時,才可用來陪葬),否則會帶來厄運,即使請女巫作祭也無法化解。

根據調查,這種複雜繁複的喪服形式,主要以中部排灣群來義鄉為中心,泰武鄉次之,春日鄉則為分佈的最南限。拉瓦爾亞群與北排灣群的村落中,僅織較簡易的單色或條紋織布,而東排灣群與最南端的排灣族聚落,則記憶中人們似早已喪失織布傳統及其相關認知(許功明,2001:169)。

在形式上,由於受限於織布機所能織出的寬度,披肩式喪服通常以三、四塊長方形的織布縫合而成。穿著時內部著常服,將喪服披於雙肩,將兩綁帶往前相繫於胸前。


披肩式喪服(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人類學藏品,NO.199201126

本件由三塊長方形的織布於寬邊縫合而成,織布以麻線為主,夾織與挑織紅、白、土綠、土黃、黑等色毛線,於上下緣織成長方形、三角形、橫條紋、直條紋、菱形等圖樣,另以六個兩兩相連的人頭紋做為一方塊單位,每個單位之間間隔規律地分佈於布面上。由於毛線具有蓬鬆性,因此織成的紋樣特別凸顯與生動。本件紋樣特別繁複與特殊,應為大頭目所穿戴使用。  
 披肩式喪服的人頭紋細部
參考書目:

許功明 2001 原住民的宗教藝術。收錄於陳清香編之台灣宗教藝術。台北:國立空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