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話說「形、色、紋、質:臺灣原住民生活美學的微觀之旅」特展

南島文化專欄

  如何「災難」、怎樣「神話」?三則臺灣原住民「災難神話」的文化詮釋

話題‧話語

  科地埃拉日──菲律賓北呂宋島高地的原住民族運動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08期 2011.8.1

科地埃拉日──菲律賓北呂宋島高地的原住民族運動

文‧圖/黃郁倫

臺菲兩國原住民族的1984

  8月1日,是行政院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訂立之「臺灣原住民族紀念日」,為紀念1994年8月1日我國憲法增修條文正式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表示臺灣歷經十年的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終於有所回饋。反推十年前,1984年,「臺灣原住民(族)權益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成立,標示臺灣原住民運動正式開始的起點。臺灣原住民族在歷史上殖民者所遺留的不公平殖民政策下,以及在漢人移民者優勢社會文化下,都面臨極大的威脅,不論是社會、經濟,或是語言、文化方面,於是原權會發起抗爭、提出訴求,撞擊臺灣社會當時的環境背景。

  且將我們目光停留在那個年代,但稍往南方移動。

  同原權會成立的那一年,1984,在臺灣南方的菲律賓北呂宋(Luzon)島高地上,當地的原住民族組織「科地埃拉人民聯盟」(Cordillera Peoples Alliance,簡稱CPA)成立。稍早幾年,這個地方曾發生嚴重的血腥鎮壓,為紀念在血腥鎮壓中死亡的族群領袖,科地埃拉地區的原住民族於1984年成立了CPA,並每年舉辦「科地埃拉日」,以象徵來自科地埃拉地區的人民對外與區域性、全國性、國際性等三種不同層次支持團體的團結與互相支持。

  1984,對臺灣與菲律賓的原住民族運動來說都是關鍵的一年。臺灣與菲律賓除地緣以及原住民族群血緣文化近似以外,臺灣與科地埃拉地區原住民族在近代的政治環境上亦有頗為類似的處境,從過去的殖民統治到專制統治,甚至延續至當代之資源掠奪、法令政策之不平等……在臺灣的原住民族紀念日這天,特別介紹在我們國境不遠的南方大島,那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族運動。

科地埃拉與CPA

  致我們臺灣原住民兄弟姊妹和所有莫拉克颱風受害者
親愛的朋友:

  我們向所有臺灣莫拉克颱風的受害者表達慰問之意,特別是我們失去摯愛、家園、土地及生命財產的原住民朋友們。同樣的超強颱風也侵襲菲律賓……(中略)……原住民地區的重建工作必須建基於尊重原住民對傳統領域、土地及自然資源的個人權利與集體權利……(中略)……政府政策不應以重建及劃定危險地區之名,而將原住民強制從自己祖先留下的領域遷出。若因危險因素而離開居住地是最後的選項,部落也必須參與在決策過程中並因達成共識而同意……(中略)……CPA與臺灣原住民族捍衛對土地與資源權利的抗爭站在一起……(中略)……在這個艱困的時刻,我們必須比過去更為團結,更加強捍衛我們傳統領域及自決的鬥爭,我們必須為建立一個有社會正義、民主、生態永續,並尊重原住民族自決發展的世界秩序與社會而努力。

CPA秘書長Windel Bolinget

  上引這封信件為2009年8月 CPA在臺灣媒體上少數被留下的蹤跡,而信件內容除了是臺菲兩國原住民族的交流,更是對於CPA成立宗旨與目標最好的介紹。

圖一:科地埃拉地區(紅色區塊)位於菲律賓呂宋島北部。
圖片來源:WikiPilipinas

  科地埃拉地區位於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地形包括高原、山嶺與河谷,是原住民族居住的領域(見圖一)。此區人口約有一百五十多萬,佔菲律賓總人口數不到2%。然而,菲律賓的國家司法系統承繼了早期殖民政權架構,並不全然承認原住民族的土地、領域觀念、習慣律法等,因此國家法律缺乏對於原住民族的居住權、務農採礦業與林地使用權的保障;傳統領域的土地很容易就落入他人之手,居民也常被迫遷離這塊族群世代居住的土地。許多開發計畫因為入侵該區、損害自然環境且侵犯原住民權益,而遭到原住民族反抗,因此過去時常受政府軍事暴力鎮壓與殺害;此一區域也因而成為菲律賓最高度軍事化的地區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1984年4月24日,菲律賓國家政府與科地埃拉的原住民族之間引燃了衝突的起火點,菲律賓國家軍隊對著科地埃拉地區Kalinga省兩間民宅開火。這突發的攻擊,是因為兩間民宅的主人Macliing Dulag與Pedro Dungoc,反對當權者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於當地Chico河流域進行的水壩水力發電計畫(Chico River Basin Hydroelectric Dam Project),也反對國家不平等的族群政策。70年代開始在此地區進行的水壩水力發電計畫,是菲律賓國家為了支撐工業發展所需的足夠電力,而工業發展是鋪路好使國家穩穩走向現代化發展與進步的美好未來。在不願成為國家發展下的犧牲品,科地埃拉的人民開始組織動員。隔年,自1981年開始,科地埃拉的人民便開始在4月24日舉辦紀念活動追悼在鎮壓中犧牲的族群領袖們。爾後活動進而擴大,參與對象包含了科地埃拉地區的六省一市,並在CPA成立後,進一步將活動正式定名為「科地埃拉日」。

  承上,CPA是由科地埃拉地區的七個分支所組成(六個省份與一個直轄市皆各有一座工作站),透過組織分支進行地方田野調查與教育工作,來凝聚大家的力量及對於土地的情感,進而擬出行動方案,並透過連結國際組織以及傳播媒體,分享與討論各項議題。

  然而必須了解的是,科地埃拉地區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困境,是由許多面向交織而成,水壩的開發只是其中之一。科地埃拉地區因為河川的切割與滋養形成滿山谷的翠綠,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是資源富庶的地區,尤其是木材、礦產、農作物,甚至是觀光資源等,這些資源都是引起國家與國際政府、財團對此區覬覦的原因。然而,科地埃拉地區生態環境的劇烈改變與衝擊,真正的源頭始自美國殖民政府對此區經濟、文化、政治的影響。

圖二:吊橋下方是因大量淘金和採礦而混濁的溪水。黃郁倫攝。

  美國軍隊與殖民政府的進駐,引進西式教育、官僚體制、現代化基礎建設、國內以及國際外來者的開發等,造成此區不可逆的都市化發展。在不到100年時間,一處處被破壞的山頭與被汙染的河水已取代美麗的山景(見圖二),因採礦與淘金公司的開採,因伐木公司的濫墾,因追求經濟利益無限制地燒墾,因著為了提供國家日益高增的電力需求而興建的水壩,因碧瑤市(Baguio)人口的不斷增加與擴張……因為太多太多。同時,因反水壩而開始的原住民族抗爭,導致國家以血腥的軍事鎮壓及殺害企圖弭平衝突。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國家如此暴力的回應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持續超過了30年的政治問題。這些有關殖民、工業發展、人口膨脹、都市發展、外來的經濟支配、政治迫害等,是科地埃拉地區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問題,並且持續至今。

2011年的科地埃拉日

  科地埃拉日每年由CPA選定在不同地方舉行,與會者共同分享並討論各地方所面臨的困境與危機。為期兩天的科地埃拉日活動內容,包含了針對主要議題的討論,諸如影響原住民族權益與延續、區域性與全國性現況與挑戰等。

圖三:針對科地埃拉地區的問題,菲律賓政府代表(前方持麥克風者)以及左翼的「菲律賓國家民主前線」(後方坐者)針對在今年的科地埃拉日首次進行對話以及座談。圖片來源:http://www.nordis.net/?p=9519。

  2011年第27屆的科地埃拉日主題定為:「活出我們奮鬥的光榮歷史,為土地、生命與榮耀而努力」(Live out our glorious history of struggle. Fight for land, life and honor.)。與往年最大的不同,在於承辦活動的地方組織於今年安排了一場和平座談,邀請右翼的菲律賓政府以及左翼的「菲律賓國家民主前線」(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 of the Philippines)雙方代表,針對此地的開發以及軍事管制的政策進行對話以及座談(見圖三)。這是CPA成立27年以來,官方首次願意與之和平對話的畫面。

  在座談中,除了來自科地埃拉地區的六省一市各派出一名代表,闡述各地不正義的現況與宣讀地方的訴求外,工人、農人、女性、青年等四大人民團體亦發表他們的立場。這些聲明包括了承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權益、自決,改善基本社會福利,撤銷軍事殺害與一切違反人權的行為,停止國家與跨國企業對於此地自然資源的掠奪與開發(包含了採礦、伐木、水壩建造、地熱開發等)。


圖四:參加科地埃拉日的交通極為不便。離開2011年Abra省Lacub會場時,男女老少均需以人力拉車渡河。黃郁倫攝。


圖五:2011年科地埃拉日第二天晚上,紀念遭政治、軍事殺害而逝去的生命。黃郁倫攝。

  然而,在資訊與報章傳播流通的當今,CPA仍持續地辦理科地埃拉日,其對當地原住民族而言,遠超過達成討論與凝聚共識的意義,而似乎更在於透過參與者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狀況下,仍努力克服舟車勞頓以及交通不便的阻礙,真實地站在彼此面前,意識到大家共同存在於一個實體空間內所凝聚出的情感與認同(圖四、圖五)。這個活動超越內部成員聚會與分享的意義,它鞏固的是科地埃拉區域間人民的團結,並超越地理空間上的限制,進而處在更高的位置上與全國以及國際的團體對話、分享。

結論

  從1984年CPA成立至今,已快逾30個年頭,科地埃拉的原住民族所面對的經濟、政治,甚至人身與環境的生存問題等都仍未得到解決,CPA持續以有限的資源但無限的衝勁動員著。比照臺灣,1984年原權會成立之後,我們雖然因憲法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而有了8月1日的「臺灣原住民族紀念日」,我們雖然在中央的行政院有了原住民族委員會,我們雖然在傳播媒體領域上有了原住民族電視臺,但是看最近沸沸湯湯的核廢存料在原鄉的問題,和一直以來山與海開發的問題、公路建設的問題、傳統領域回歸的問題等,臺灣和科地埃拉的原住民族所同樣面對的經濟、政治、環境的問題,似乎也依舊未妥善解決。在臺灣的原住民族紀念日這天,敘述科地埃拉原住民族運動的現況,相互對照與比較,做為臺菲兩國原住民族運動小小的交流分享。

(本文作者為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