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科洛西姆競技場(Colosseum)
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最負盛名的科洛西姆古羅馬圓形競技場,原來的Colossus名稱源於羅馬皇帝尼祿(Nero),因為金宮前一座他自稱為太陽神的巨型銅像而產生。公元64年,羅馬發生大火,尼祿皇帝的金宮被毀。西元72至82年間,維斯帕先(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金宮原址之上建造科洛西姆競技場,歷經提圖斯(Titus)及圖密善國王的修建,於公元86年完成這座古羅馬文明象徵的標誌性建築。當時還特別舉行了持續100多天的盛大開幕儀式,上演人與獸或是人與人之間搏鬥至一方死亡為止的表演秀。這裡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座圓形角鬥場,可容納5萬多名觀眾。
西元217-250年間,科洛西姆競技場幾次歷經雷擊、地震及大火衝擊而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就修復,繼續舉行人獸搏鬥表演,直到西元523年,搏鬥表演才被完全禁止。西元442年和508年發生兩次強烈地震,對結構造成了嚴重的損壞。西元476-483年,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復。此後這座古代建築就被廢棄了。中世紀時,曾被當作碉堡使用。15世紀,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改作他用,使得損壞進一步加劇。直到西元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宣佈此處為聖地,並進行保護。
科洛西姆競技場3層不同高度的環形連續拱廊。 |
科洛西姆競技場以石塊和混凝土築成,外觀為正圓形。內部為規模極大的橢圓形,長徑189米、短徑156米、周長527米、牆高50米,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建築分為4大層,由內而外1-3層為連拱式建築的看臺,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席位就按照層、排、區次序編列。這3層不同高度的環形拱廊,每層看臺各有80個拱形門洞,拱門兩側鑲以古雅典石柱支撐與裝飾,依次為多立克、愛奧尼式、科林斯三種柱式。外側的連拱門通往環形走廊,走廊裡有通向各層席位入口處的樓梯,設計周到讓觀眾可迅速進退場,而不會出現壅塞混亂。最外圍第4層為一個個的單間,在飾以科林斯壁柱裝飾的牆上,間隔排列著方形窗洞與一枚盾形徽,如今只剩下空牆。觀眾席上則有懸索吊掛的遮陽天篷。
科洛西姆競技場連拱門與環形走廊。 |
看臺設有60排座位,觀眾席位按社會尊卑地位之等級而分為5個區。居表演臺最近的底層位置,皆為大理石座椅貴賓區,橢圓形短軸南端為是皇帝專座,專座附近為執政官和貞女祭司的座位,專座對面為元老院議員座位,專座兩端則為羅馬市行政長官座位。第2層為大理石座椅貴族區,第3、4區為木製座椅的富人區和普通公民區,最後一區則是為低層婦女使用的站席,所以觀眾的座席位愈高,當時社會地位就愈低。
科洛西姆競技場3層不同高度的看臺、舞臺與地下區。 |
建築主軸線4端處有4扇大拱門,是登上鬥獸場內部看臺迴廊的入口。競技場中間為橢圓形表演區,表演區與觀眾席之間設有一道鐵柵欄區隔,以防備鬥獸時的意外事件。表演臺高4米、長徑87.5米、短徑55米,表演臺舖設可移動的木製地板,以便需要時可拉開使用。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許多洞口和管道,用來存放道具、牲畜和角鬥士,表演開始時移開木地板,再將他們吊升到地面上。競技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西元248年為慶祝羅馬建城1000年,曾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來模擬海戰場面的表演。
科洛西姆競技場以宏偉、獨特造型聞名於世,如今競技場僅存遺跡,而沒有實際功能。雖已是一片殘垣斷壁,卻吸引著全世界各國成千上萬的遊人,站在那高聳入雲的破牆頭底下,讚嘆古人傑出的建築成就,遙想當時廝殺戰鬥熱鬧景象的場面,激蕩澎湃的心情,令人流連久久不想離去。
科洛西姆競技場夜景。 |
參考資料
《羅馬》1995義大利博內記出版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維洛納城 http://www.what.org.tw/db/detail.asp?hid=658
維基百科─維羅納http://en.wikipedia.org/wiki/Verona
維基百科─羅馬競技場 http://wikipedia.org/zh-tw/羅馬鬥獸場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技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