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是臺灣原住民紀念日,8月9日則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原住民日。在8月份這個時間,「發現」電子報與您從不同面向的文章:生活美學與工藝創作、自然災難與神話文學、政治運動與原權奮鬥,來探討慶祝紀念日背後諸多更需深刻關注的議題。
談到原住民風格的美學表現,許多人腦海裡掠過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色彩班爛、固定形制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的圖案一再重複著。然而原住民風格的設計就僅止於此嗎?還有更多可能展現嗎?本館下半年度大展之一,便是籌備多時的「形、色、紋、質:臺灣原住民生活美學的微觀之旅」特展。如果您對原住民形式的工藝品與紀念品停留在刻板印象,那麼相信這個從本質與源頭去探討原住民美感元素與多樣性創作的展覽,將會破除您的印象。在此搶先看策展人的理念,圖文並茂的特展專刊與《文化驛站》的專題邀稿也不容錯過。
八八風災過後兩年,面對重建的漫漫長路,還有許多需要面對的課題。在這方面幸好還有「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持續關注與報導提醒著我們,重建絕對不只是災區的事情。而從原住民流傳下來的神話角度來看,如何去解釋災難發生的意涵?神話思維的背後,隱含人們對於大自然災難現象的理解論述,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開啟重建秩序的年代、安撫社會失序的焦慮。從三則不同族群面對不同災難的神話解析,或許可以從祖先的例子,提供我們災後處置態度的參考。
與臺灣同是南島語族居住地的菲律賓,當地原住民自1984年起成立組織舉辦「科地埃拉日」,不只紀念為爭取人民權益而遭官方鎮壓死亡的族群領袖,也藉由每年會合四面八方而來的眾部落族人,與國際友人討論議題、凝聚共識,象徵科地埃拉地區人民對外與區域性、全國性、國際性等三種不同層次支持團體的團結與互相支持。菲律賓原住民強烈的草根組織,不接受政府摸頭妥協而專注朝向保護土地與子孫永續生存的奮鬥,值得我們反省與借鏡。
原住民的事絕對不只是原住民的事,而是大家的事。要展望一個更值得紀念的原住民日,更需要我們從不同層面以行動去實踐及累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