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We are the Ocean
艾培力.郝歐法(Epeli Hau’ ofa)的海洋一家

南島文化專欄

  菲律賓巴丹群島「飛魚節」的文化綜攝現象

南島文化專欄

  南島語族與樹皮布文化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78期 2010.5.1
 

南島語族與樹皮布文化

文‧圖/張至善


圖 1:樹皮布。

  樹皮布(tapa, bark cloth)是一種無紡織布,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圖1)。樹皮布分布的地理區域十分廣闊,非洲的西部、東南亞、太平洋諸島以及中南美洲等地都是其分布範圍,分布區域雖廣大,但以環太平洋為主要的分布區域,包括中南半島(越南、寮國、泰國)、印尼群島、馬來半島、大洋洲、中美洲地區、南美洲地區、東北亞、臺灣以及中國大陸華中、華北、東部沿海、海南島等地區,都是樹皮布文化主要的分布地區(鄭惠美 2007)(圖2)。而太平洋仍有部分島嶼至今仍擁有精湛的製作樹皮布工藝如薩摩亞、東加、夏威夷、斐濟等地(Neich 1997)。


圖 2:樹皮布文化分布範圍(鄭惠美 2007)。

 

  樹皮布文化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文化特色之一。近年關於南島語族的起源與發展的研究中,一般認為樹皮布技術是南島語族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鄧聰1997)。根據澳洲考古學家貝爾伍德(Bellwood 1991)及美國語言學家白樂思(Blust 1985)的說法,他們都認為臺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貝爾伍德推斷南島語族的前身在中國大陸東南部沿海,約於5、6千年前來到臺灣,再從臺灣往南方,朝東方、西方擴散;先進入菲律賓,再繼續至馬來西亞、印尼,向西到達馬達加斯加島,向東進入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玻里尼西亞,擴散成今日的面貌。


圖 3:構樹的葉形、雄花和果實。

  若從使用的植物來看,樹皮布原料來源關係最密切的是桑科(Moraceae)植物,特別是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圖3),中國海南島、臺灣、菲律賓、大洋洲以及美洲樹皮布的製作,主要原料都是桑科植物,其中以構樹與麵包樹較為普遍(Neich 1997)。桑科植物與樹皮布文化的密切關係是很值得注意的事實。此外,也有植物學家指出,在美洲、太平洋島嶼的構樹並非原生植物,很可能是從南中國至中南半島經東南亞傳到大洋洲島嶼(Mathews 2006)。

  關於現今南島語族的起源有許多說法。歐椎古(Haudricourt)認為南島語族起源於中國大陸南疆,介於海南島與臺灣之間。荷蘭學者柯恩(Kern)認為在中南半島,Blust則直指臺灣(李壬癸 1997)。近一、二世紀以來,南島語族的遷移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門課題,Blust與Bellwood的研究是目前的主流說法。

  就語言學上的探討來看:1889年Kern認為,要研究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可以從植物群及動物群找到證據,尤其是某種氣候範圍內才能找到的植物群與動物群。他比較了各地區一百多種南島語言,擬測所得的古南島語中包括甘蔗、椰子、香蕉、稻米、鯊魚、章魚等。Kern從這些資料認為南島語族的起源地應該在熱帶地區,可能的區域包括印尼或中南半島的東岸,最北不超過北回歸線,最南不超過爪哇,最適當的地區應該是在中南半島的海岸(Kern 1889)。

  然而,Kern的資料來源是來自西部南島語。後來的學者利用臺灣南島語言的資料對古南島語進行若干修正,尤其是Blust在1976年提出一篇擬測古南島語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到:

「……古南島語族在村莊裡定居,其村落包括家屋和某種公共建築。家屋顯然是杆欄式的,靠梯出入;梯子可能是一根上面砍出缺刻的木頭。房頂是人字型的,有一根脊樑……。他們有豬、雞和狗,但也從事狩獵,製作陶器,大概編蓆編籃,但也用(多半用簡單背撐)織機織布……。樹皮布的現有語言學上的證據,限於東部的語言裡面,但樹皮布很可能有更為古老的歷史。……」(張光直 1988)

  Blust提及樹皮布這樣的語言僅存在於東部南島語中,東部南島語的區域並未發展出與織布相關的語言(如織布、織布機與梭棒等),反而呈現出特殊的樹皮布文化。Bellwood曾就樹皮布文化的意義指出樹皮布打棒(tapa beater)常見於亞洲東南方的島嶼及其接近大陸邊沿地帶,特別是在南島語族分布的地理範圍內。而大陸地區的遺址則發掘出紡輪而非樹皮布打棒,這些都反映了樹皮布文化對於南島語族具有特別的意義(Bellwood 1979)。

參考文獻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常民文化出版。
張光直。1988。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當代雜誌第28期12-25。
鄧聰。1997。古代香港樹皮布文化發現及其意義淺釋。東南文化第1期30-33。
鄭惠美。2007。臺灣阿美族樹皮布文化研究。臺灣文獻第53卷第1期37-57。
Bellwood, P. 1979. M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 New York, Oxford Press.
Bellwood, P. 1991. 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Scientific American 265:88-93.
Blust, R. 1985. The Austronesian homel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sian Perspective 26. 1:45-67.
Kern, H. 1889. Taalkundige gegevens ter bepaling van het stamland der    Maleisch-Polynesische volken. Verslagen en Wededeelingen der Koninklijke 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afdeeling Letterkunde. 3de reeds 6:270-287. 〈Repeinted in Verspreide Geschriften 6:105-120. The Hague, 1917.〉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riginal homeland of the Malay-Polynesian peoples. Oceanic Studies--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1:60-81 〈1976〉. Tokyo. 〈translated by Curtis D. McFarland and Shigeru Tsuchida〉. (引自李壬癸 1997)
Matthews, P. J. 2006. Plant trails in Oceania. 94-97, Edditor K. R. Howe. VAKA MOANA: Voyages of the ancestors. David Bateman Ltd, New Zealand.
Neich, R. and M. Pendergrast 1997. Traditional Tapa Textiles of the Pacific. Thames and Hudson Press. London.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盧梅芬│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