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關古道,交織出不同時代、不同的人所「走出來的故事」。有1875年從大陸渡海來台,進入陌生內山的清朝小兵;有1918年為了徹底解決撫蕃問題,而修建「像一把利刃插入原住民心臟」的八通關越領道的日警;有誓死捍衛家園的族人;有癡戀古道的學術探險家;有尋找「走路的藝術」、用文字描繪出文學地景的文學家。2009年,則有一群獵人學校的原住民孩子們,試著和歷史對話、走出自己的古道故事。
「古道照顏色」特展中還有一個可愛的小朋友——「台灣黑熊幼熊」,原來八通關古道行經的拉庫拉庫溪流域,是台灣黑熊最多的地方。2005年,玉山國家公園完成八通關越領道的整修後,「黑熊媽媽」黃秀美教授擔心「古道通了,大家來去『大分』看黑熊」的觀念會影響黑熊的生活,甚至獵補。「推動動物保育,要先了解人文」,原住民族禁獵黑熊的傳統禁忌,即發揮了保育黑熊的作用。
為了在卑南族的植物世界、主流社會和植物學之間搭起一座溝通橋樑,卑南文化公園特別策劃出版這本《卑南族的家與植物》,看看不同族群面對同一種植物,會有什麼樣的使用創意。除了介紹植物的基本分類與知識,還有植物背後深厚的人文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