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鄒族的八通關‧布農族的東谷沙飛‧我們的部落古道走踏

博物館頻道

  「古道照顏色:八通關古道的探索」特展中的動物主角──臺灣黑熊

南島文化專欄

 

新書介紹──卑南族的家與植物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71期 2010.1.15
 

「古道照顏色:八通關古道的探索」特展中的動物主角──臺灣黑熊

文‧圖/張至善

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展出的黑熊標本

  當您走進史前館「古道照顏色」特展的展場時,可以馬上看到一件臺灣黑熊幼熊標本,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慷慨借展的標本,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時的感覺是「怎麼這麼小……」,今天讓我們來介紹特展中的動物主角──臺灣黑熊。

臺灣黑熊基本資料:
熊科(Ursidae)
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英名:Formosan Black Bear
布農名稱:Tumaz
型態特徵:體長120至150公分,尾長20至30公分,肩高60至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體壯碩,四肢粗壯,前後肢均具五趾,掌全部裸出,尾短,鼻骨長,下顎前端具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V字型白斑。
生態習性:臺灣產最大型的陸地動物,雜食性,以植物之葉子、嫩葉、果實及蟲蛹為主食;除了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始外出覓食;活動範圍大,善爬樹,孔武有力,然而敏捷性和速度較一般動物差;不過在受傷、受逼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特強;冬季時並不冬眠,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覓食。
棲地分佈:為臺灣特有亞種。棲地以海拔1,000至3,500公尺之森林地帶為主。牠的活動範圍與植被多寡有直接的關係。

  臺灣黑熊是生性機警、聰明的動物,每年秋天,大分一帶的青剛櫟結實纍纍,吸引了濁水溪以南的臺灣黑熊到此大快朵頤,曾有證據顯示牠們會折取帶葉粗枝,舖在枝幹杈處,做成一個舒適的座墊,坐在那兒好整以暇的隨手摘取果實食用;牠也是全世界熊科動物中唯一會做「窩」的種類。

  生活在八通關沿線的原住民,除了擁有山林的智慧,面對狩獵目標的選擇亦有其文化的禁忌與傳說。臺灣黑熊是高山的霸主,因為牠沒有天敵,環境的破壞和獵捕才是生存的威脅,而原住民不獵熊的禁忌和神話,舒緩了臺灣黑熊陷於被獵捕的危機。

  臺灣黑熊是原住民族所敬畏的「森林之王」。布農族稱黑熊為「阿古曼」或是「都曼」,也就是「魔鬼」的意思,牠胸前的V形白毛代表「月亮」。布農族代代相傳,獵黑熊是一大禁忌,獵黑熊會帶來災害,變得窮困,成為往後獵不到獵物的詛咒,就算黑熊誤入陷阱,也不能用獵槍射殺,否則會帶來不幸。萬一獵人不小心打到黑熊,必須在山中蓋間工寮,用火燒烤熊肉,直到小米收成後才可返回部落。

  原住民族傳統的禁忌,巧妙地保全了臺灣黑熊。文化禁忌在人與自然的錯綜關係中,發揮了適度的保育作用。

  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是臺灣唯一原產的熊科動物,也是臺灣現存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但相關的研究十分有限。一般人以為臺灣黑熊「會吃人」,事實上從熊大便的分析,發現臺灣黑熊雖是食肉目動物,但牠的食物還包括嫩草、果實、青剛櫟、山羊、山羌等雜食,而且還很愛「素食」。

  八通關古道行經的拉庫拉庫溪流域是臺灣黑熊最多的地方,「古道通了!大家來去『大分』看黑熊」這種觀念讓學者感到憂心。歷經3年深入山區叢林,「黑熊媽媽」黃美秀,完成第一個野外實地觀察臺灣黑熊的研究,發現牠們的活動範圍廣達二百平方公里,備受「棲地破碎化」及「獵捕」的威脅。黃美秀進行研究期間曾捕捉、繫放15隻臺灣黑熊,有8隻捉來時就「破相」,出現斷掌、斷趾,這都是在陷阱中掙扎的痕跡。她強調,原住民布農族過去有不獵熊的禁忌,但一隻熊在中藥市場可賣到15萬元,對獵人產生極大的誘因。

八通關古道上的「小心黑熊」標誌

學校團體預約參觀即贈送的特展教育推廣品-黑熊紙公仔學習單

  「推動動物保育,要先了解人文」,黃美秀強調,對於原住民的狩獵行為,不能只靠禁止,而應讓原住民的傳統重新覺醒。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動物才是山林的主人。雖然臺灣黑熊身軀龐大有危險性,但除非是受了傷或是帶著小熊的母熊,否則黑熊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

  登山時在身上掛鈴鐺等能發出金屬聲響的配件,有助於讓黑熊主動避開;當發現黑熊時,若彼此還有段距離且黑熊尚未發現你的存在時,應安靜而緩慢的撤退、悄悄地繞道而行,注意觀察牠是否有攻擊行動;若黑熊走向你,可以丟下身上額外的物件如背包、相機、水壺等,或許可絆住或拖延熊的速度,但千萬不要爬樹或是裝死,這是危險的行為。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盧梅芬│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