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重見」出去走走,遠眺回家的方向─記大鳥與富山部落文化產業學習之旅
文‧圖/林秀慧 前言/林頌恩
期待耶!!有一天大鳥跟富山的朋友也會發展出讓自己引以為傲的社區產業! |
前言
「風災過後,路不見了?該怎麼回家呢?」莫拉克風災之後,南迴線受創最嚴重的就是嘉蘭、大鳥與富山這三個排灣族部落。其中又以大鳥與富山兩個部落的災情最晚被外界得知,在重建的路上也面臨更多挑戰。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看到族人的需要,希望可以藉著出來走走、體驗學習的方式,安排居民參訪台東縣內進行文化產業耕耘的單位,從這個過程中再次重新認識屬於自己排灣族文化的根基,思考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可能性,達到協助社區工藝文化自我重建的目的。
負責安排本次課程的秀慧,跟先生啟榮長年以來致力於原住民文化工藝的培力學習與產品設計推廣,這些年來他們所參與的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原社手創生活館不斷安排課程與展覽,促進台東當地的工作室成員與手工藝職人擁有更多學習及提升的機會。當他們看到族人的需要,於是提出結合台東地區相關資源的想法,希望可以在多元化的課程中鎖定以族人文化作為發展基底的重心,從這個角度陪伴大鳥與富山的居民看到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回到「家」的未來。
兩天一夜的課程,參與人員有部落自救會的成員,也有想要多學點手工藝的媽媽小姐跟青年,也有想要出來走走了解一下的阿嬤。第一天上午參觀並了解嘉蘭部落中繼屋的情形,中午則到 拉勞蘭小米工坊了解發展傳統小米產業的作法,下午到史前館聽課並參加親子動手做課程;第二天則在原社手創生活館所在地台東糖廠,聽取原愛工坊發展社區產業的經驗,實地進行琉璃珠的燒製以及平板琉璃的製作學習。以下是來自秀慧參與兩天一夜課程的第一線心得,讓人深深感受到,透過協力合作,啟動一個有長遠發展的正向循環,重建的希望就在族人自己規闢未來的手中。
本文
第一天早上,我們邀請到 世界展望會介達中繼屋工作站的廖繼頂主任跟大家說明中繼屋的結構與搭蓋情形。儘管大鳥部落的中繼屋已於11/28日立柱開始進行搭建,然而自救會的團隊更要為著永久屋的選址以及合力建造的過程更加積極用心;另一方面富山部落選擇以閒置的大武國小作為永久屋選址,但是跟催公部門的進度以及權益的爭取也需要自救會的努力。這天早上先來了解嘉蘭部落蓋中繼屋情形,透過所見所聞,對於大鳥與富山的未來可以擁有更清楚的看見。自救會的組成並非只有幹部的運作,所有重建的每一戶家庭、每一份子成員都需要專注在這些大小事件上,相互協力與支持看顧!藉由本次出外行程,同時進行小眾居民的聚集,凝聚發展上的共識,也能讓婦女們更了解重建的過程與辛勞,更需要每個婦女發揮堅忍的毅力與柔性,自食其力發展出屬於部落的文化產業。
vuvu(阿嬤)也很認真在學習耶~ |
學這個對我們男生來講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喔! |
由於我們事先以手工藝學習做為產業之旅的號召,這一點對於參與的老人家來說似乎有些困難,因為她們擔心自己老眼昏花、雙手發抖做不來手工藝工作,於是苦惱參與重建的力量施不上力,一早從介達中繼屋來到第二站拉勞蘭部落下車後,看見幾位阿姨們的神情似乎並不起勁,口中叨唸著:「唉呦!~我們老啦!眼睛不行、手腳也不行了!看不見針孔,不知道可以做什麼咧~」。由於排灣族人對於種植小米的工作並不陌生,因此這一堂課,我們特別安排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的理事長戴明雄牧師與執秘林建中,在小米工坊跟大家說明,拉勞蘭部落這些年來發展小米產業的由來與成果。
在小米工坊裡,老人家的眼睛似乎有些精神出現了!建中仔細介紹小米除了製作小米酒之外,還可以做出許多副產品,例如小米餅乾、小米香腸、小米酒釀肉、小米洗髮精、小米酒粕面膜……等等,聽得老人家心花怒放充滿想像啊!~透過建中這位年輕執秘充滿溫馨與鼓勵的說明,從年輕人的口中說出來的話,對老人家來說似乎感受有些不同,她們開始有了笑容,有了互動的對談,從老人家的談話裡就可以知道,她們已經沉浸在金黃色小米田的景象之中,計算著多少面積可以種植多少小米?可不可以養活自己?
星期日的早晨是與神有約的日子,戴牧師從教會帶領參加的學員到部落的青年會所,讓大鳥和富山的婦女們,感受身歷其境在自己文化的空間裡,可以大聲且放鬆地談論可以如何以文化基礎產生創意,進行解決重建的經濟來源。戴牧師表示,部落裡只要有農田還可以施作耕種的,都可以參與基金會協助的小米重建計畫,可以選擇固定種植以及論重量種植,唯一的條件是「土地一定要符合有機的條件,不可以灑殺草劑、化肥等化學農藥」,因為這個小米計畫就是要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文化重建、無污染、有機、健康」戴牧師更鼓勵大家不要忘記自己的傳統文化裡,許許多多的文化財產讓我們後代子孫享用與傳承,例如巫師祈福用的無患子樹,是早期使用的肥皂原料,更是水土保持的最佳樹種;朱藜是釀小米酒發酵用的藥頭配方、肉桂樹的甜味是現代人患糖尿病的福音等等……就在大家不斷分享與釋放自己古老記憶的同時,不知不覺時間已過中午用餐時刻,似乎富山的夥伴們還不想放過戴牧師引發的話題討論呢~~聽到周阿姨很欣慰的說:「終於有可以不用眼睛就可以做的工作了喔!原來小時候的東西這麼好用,我都不知道現在的人這麼喜歡這樣喔!」
當天的主講戴爸透過自己的珍寶來傳授獸牙獸骨的創作! |
最後大家完成做品後,一定要來個大合照~~ |
下午的第三堂課,我們往北移動來到史前館,在這裡邀請到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的譚昌國教授,跟大家從傳統文化來看未來大鳥與富山部落文化發展的展望。這是部落夥伴第一次透過現代科技GPS系統,從高空中看到部落家園的樣貌,山林分布的情景,當然,也看到現在被破壞的樣子!譚老師使用先進科技吸引婦女們的視線,用想像模擬遷移的路線是怎樣高高低低,詳述了一些大鳥與富山的傳說遷移故事,許多傳統的圖樣就來自於傳說故事的內容,台下不少人也邊聽邊描繪做紀錄。秀瑛說,看到影片中老師準備這麼多的圖片和傳說故事,才知道自己生長的大鳥部落這麼不簡單,原來有這麼多豐富的故事還有圖騰,讓我想起老人家說的故事……
第一天下午的最後一堂課,其實不是上課啦,而是去教育資源中心聽聽看拉勞蘭部落這位耆老戴明福,是怎樣在博物館當老師教別人呢,也給我們學一學嘛。怎樣從參與動手做的教學,了該如何將文化透過親子教學的方式去傳達與教導呢?從戴爸身上,我們看見原來不用上大學也可以來博物館教學生耶!不用具備天花亂墜的口才,只要準備一顆用很久的心,細細地將文化的美麗與特殊的感覺說給大家聽,教大家如何把美麗的文化從手中做出來,讓許多人可以摸得到、看得到,這樣就是最棒的文化老師囉!戴爸透過自己的珍寶,將許多文化知識透過獸骨獸牙的製作方式傳授給參與的學員,風趣鼓勵大鳥和富山的婦女們,可以好好善用自己的文化資產讓部落重新站起來。戴爸展現了同樣是排灣族的民族驕傲且自信地表達,更是讓婦女們受大莫大的鼓勵!富山一位阿姨說:「原來這樣的牙齒也可以做成紀念品喔?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種小米,不然我的手會抖啦摸不到線!」
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的林頌恩小姐也說明教育資源中心是一個可以提供部落傳授文化教育的好所在,也是一個進行教學與傳達文化概念的訊息平台空間,希望大家在重建的路上,不斷充實且延續文化傳承的使命,從文化工藝的脈絡可以發想出小型教案,透過小型教學活動設計,可以陳述文化特色。從教學跟小作品開始,也可以成為重建部落產業的特色物品,台東有這麼多夥伴一起協力陪伴,重建的路途不會太過孤單。這天晚上也感謝農會東遊季提供我們便宜且溫暖豐富的住宿跟泡湯,大家迫不及待去躺一下軟綿綿的床鋪,以及舒舒服服的熱水!
第二天我們都在台東糖廠的原社手創生活館,因為這一整天都要進行實作課程。第一堂課由原愛工坊的鄭惠芬小姐主講「部落的平凡人也可以成為發展部落產業的重要人物」,「原愛工坊」是一個以部落成員為基本組織成員的工作坊,與一般工作室的結構不同。工坊將一群喜歡刺繡或是手上有刺繡功夫的婦女們集合在一起,一起做刺繡、學包包的縫製、想辦法做出一件自己都喜歡戴的包包……
剛開始,她們試著將做出來的作品透過活動展示給外面的人看,受到不少喜愛者的批評和指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有人希望不要放棄傳統的方式,有人希望可以走向現代生活的款式多些變化。面對這樣的狀況,部落婦女都欣然接受,並且接納增加產品的款式,畢竟人的喜好本來就多樣,每個婦女也有不同的專長與喜好啊~就把這些意見交給婦女們投其所好,表現出自己的長才、發揮優勢就能獲得更多成就感,把自己深藏在文化裡的美感透過刺繡的圖紋詮釋出來,分享文化的故事與部落生活,那是住在都市裡的人不曾有過的經驗,更是嚮往的生活方式。 鄭老師說,原愛布工坊就這樣開始了每個不同風格的作品,從家裡的孩子身上所需的穿著出發,到學校的制服、便當袋、鉛筆盒、老師們的手機袋、電腦包、活動遮陽帽等等,每一件布製品都由布工坊媽媽們親手製作。看見孩子們能穿上母親或阿姨親手為他們縫製的衣服與用品,小朋友內心開始有了深一層的文化的認同與喜樂,這是一般學校教育裡面做不到的事情也加強了家庭教育的一環。產品的設計也無須過度煩惱,做出自己跟身邊的人喜歡攜帶和穿著的所需物品,就能擁有許多樣式的產品囉!
鄭老師也提醒,這個地方既然是一個集體行動的工作群體,就會有一些公共事務的產生,比如說物料的領取與管理、銷售的金額歸納以及催收、採購材料配件、產品的品管及技術的提升等等,這些公共事務由團隊人員分擔,報告並檢討每月事務及問題,統計每月銷售與訂單工作分配狀況,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原愛布工坊所有成員做出來的每一件作品,經過銷售後產生的利潤會提撥物品價值的十分之一作為公基金,公基金的用處就是提供部落緊急救援金例如有孩子繳不出午餐費等,還有團隊裡共同需要的物料與修繕花費等,每一件事都是公開且透明,建立彼此的信任與相互合作的態度。鄭老師的說明,讓大家對於進行部落產業就是要作為促進部落公共發展的作為,擁有更多的認同感。
第二天接下來的課程就是實際進行燒製囉。從先前的陪伴與調查中察覺,夥伴們對於燒製琉璃珠非常感興趣,因此第二天的安排就是不想讓部落夥伴們只是用耳朵上課,用雙手上課會讓他們獲得更多喜悅。因此除了透過照片與他國經驗的分享,看見平常的生活裡隨手可能的材料也都能進行創作,若是感覺國外或是都會區的產品與材料太過遙遠,也能在現場看見同樣在台東的工作坊所做出來的創意作品,也是由自己傳統文化裡的發芽而生的,從他人的作品中看見鼓勵自身的動力,這是安排的重點。部落裡的玻璃酒瓶、菜頭罐、牛奶罐等等,一般資源回收車不太願意回收的玻璃瓶,都有可能透過大家的巧思巧手,成為一件具有文化美感的美麗作品,這也是原住民的文化精神,不浪費資源盡可能將資源全部利用。
小心,燒琉璃珠的時候,不可以直直看,眼睛會變黑黑喔。 |
大家很認真聽吳老師講解平板琉璃的製作喔~~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的吳淑倫老師帶大家認識平板琉璃與琉璃珠的燒製,參與成員也在原社同仁的指導下開始練習操作。讓學員們知道琉璃的材質,經過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達,已能千變萬化,除了陶杯、屋瓦上的釉燒,甚至家用餐具與燈具及建築裝潢材料等都可以。文化的演進本來就會受到時間影響而有所改變,生活的環境和空間從遠古至今本來就處在持續改變的狀態中,堅持一種技法表現是傳承文化的其中一項的選擇,但是追求新的材質與發展、運用新的素材傳達古老的傳統文化知識,也是傳承文化的另一種模式,沒有誰對誰錯的分野。
這天的實作課程非常熱鬧,平板琉璃的製作課程不時聽到夥伴學員發出很多意見跟聲音:「老師~~偶砍不島(我看不到)」…」、「老師~~偶不租倒要左森某?(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於是老師就鼓勵她們:「那 ……就先做十字架啊!先練習切割的動作,把十字架切出來再磨一磨,不要偷懶喔!因為進窯之前磨一磨邊邊,才不會割傷自己,燒出來的作品才會好看。」
手忙腳亂當中,後方又傳來一個問句:「老師!~『電池』要怎麼做?」
「『電池』???要電池做什麼?」
「不是啦!是『電池』,教會裡面都有『電池』啊!」
「???『電池』???」
「對啊!教會的『電池』都有翅膀啊,我不會做翅膀!」
「喔!~~是『天使』喔!」
課堂上就這樣充滿了笑聲,此起彼落的。經過一個下午的課程,看見的都是滿臉的滿足,嘴巴紅紅的老人家高興地唱著古謠娛樂大家。
燒製 琉璃珠時,現場所有的琉璃珠講師都在每個人身旁親自指導並且提醒:「不要看火苗!眼睛會黑黑!」大鳥部落的成員有些人曾經學過琉璃珠的製作方式,所以一開爐很快就上手,不需要等老師的示範與安全講解。每位學員都很聚精會神地製作,今天這堂課沒有人翹課或是偷溜喔,反倒是一直詢問旁邊的指導老師:「怎麼燒才會漂亮?」「孔雀珠的圖文怎麼製作?」這類的知識。當然夥伴們問最多的就是:「還可以再燒嗎?」難得出來一趟,當然可以,能燒的人盡量多燒點珠子,就當做紀念!另一旁我在想像的是,大鳥部落未來的文化產業發展,也許等中繼屋搭蓋好之後,有些空間如果能騰出來,就能將設備與材料增設在當地,好讓他們可以就近繼續製作。
初次的體驗讓學員們都充滿了喜樂的心情,能有機會接觸琉璃珠的製作,是他們期待且樂意的事情。所以,儘管手有點酸、抬不起來、線條不聽使喚、珠子變形等等,大家都還是很高興在學習。每個人把珠子都燒完,平板玻璃也進窯開始烤囉!看著大家手上握著零散的琉璃珠,深怕在回家的路上遺失,就浪費了今天的苦心,因此,原社的同事們拿出線材與五金,細心地將珠子串起來成為手環或項鍊就可以戴在身上,說不定部落的族人看到他們回去的成果,也可以被誘惑過來一起加入重建的工藝團隊!
原社中心高黎香主任也在課程結束前聆聽大家的分享,並且鼓勵學員這趟產業之旅的出發並不容易,但,卻有神滿滿的祝福與恩典。最後 感謝33名參加的ina(以娜/媽媽)與kaka(嘎嘎/哥姊弟妹), 回程的路途雖然還很遙遠,重建的路途也很艱辛,為大家祈求代禱,重建的路並不孤單,因為大家都在旁邊一起陪伴向前行。
(本文作者為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文化產業組經理)▲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