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揮別88迎向99-金峰鄉遲來的小米收穫節

來自部落的聲音

  「重建˙重見」出去走走,遠眺回家的方向─記大鳥與富山部落文化產業學習之旅

博物館頻道

 

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69期 2009.12.15
 

揮別88迎向99-金峰鄉遲來的小米收穫節

文‧圖/林建成


當章鄉長點燃五村村長手中火把,年輕族人依次對空鳴槍,說明風災摧毀不了金峰鄉薪火相傳的生命力。

災後百日,鄉民攜家帶眷,穿上傳統服飾參加盛會,臉上終於重現陽光般的笑顏。

鄉民們手牽手守護家園,以傳統歌舞向外界展現願意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的決心。

前言

  「白雲蒼蒼走進了嘉蘭的小村莊,青山綠水好風光,村上多的是俏姑娘,長髮披肩膀,村上的姑娘打柴也把歌唱,歌聲傳遍山崗,這一生叫我永難忘,美麗的嘉蘭姑娘 … 」這首旋律優美的「嘉蘭情歌」傳唱30多年,歌謠透過當年在國小任教的宋仙璋整理了嘉蘭村流傳的曲調、填詞後,帶進救國團的暑期營隊,從此走紅。

  這個美麗的村莊在莫拉克颱風的重創下,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原來歌聲洋溢的氛圍幾乎不在,嘉蘭村災民的安置急如星火,救災工作優先,一年一度的金峰鄉聯合小米收穫節不得不延宕下來。

  9月史前館風災關懷小組在進入嘉蘭工作後,提出「揮別88迎向99」感恩晚會的構想,希望鼓舞愛唱歌的民族,找回生存的信心,並且藉由活動搭起與社會各界關懷災區的感恩平台,經數度與鄉公所及各界耆老接觸下,結合本館原住民樂舞與鄉所舉辦洛神花季活動,確定以延續98年聯合小米收穫節內容為演出重點。

一、凝聚愛的力量,看到了希望

  這場遲來的小米收穫節活動,一開始並不被看好,主要是4、5千人的小鄉,過了暑假,年輕人返回工作崗位、學生都開學上課,鄉內恢復了平日的人稀寂靜;加上災難當頭,有的部落土地已經消失,連鄉所為族人特地準備的傳統服都來不及救出,怎能夠讓鄉民心無掛礙?族人四散的局面,亟待全鄉各村一起共舞的願景恐難再現。

  為了這場特別晚會,館內同仁以志興主任所提議「嚎出來,才好!」為設計方向,期待用擅長的歌舞,暢快抒發心中的陰影,凝聚族人的力量,在外界關懷協助中,共同面對未來。

  在此前提下,鄉所從各村、學校、教會等展開動員,館方則積極參與籌劃工作,製播紀錄片並分擔部份行銷工作;在鄉內推動樂舞30年的陳參祥老師率先以行動投入,他熱心地拜訪老人家,尋求他們的歌舞支持,並帶領學生們製作舞劇道具,直到夜深 …

  晚會的前一天,天空飄下小雨,氣溫陡降,原本還耽心進行時會不會場面冷清,所幸11月14日演出夜晚,四面八方湧進的鄉民們,用熱情抵擋住了寒冷的夜空;許多人都說,這是鄉內晚會人潮最熱烈的一次;當各村村民隨著歌聲魚貫入場,章正輝鄉長高舉火把走進場中一一引燃各村村長手中的火把,再共同點燃營火的一刻,氣氛達到最高潮,鄉民們高聲歡呼,大家圍繞成大圓圈一起祈禱、共舞,感人的盛況出現,傳遞的是人們心中無界限的愛。

  史前館童春發館長特別在致詞中說,在災後我們用行動寫出對土地與生命真實的愛。

二、傳統歌舞、創新歌曲相互輝映,傳承文化

  嘉蘭國小的傳統歌舞表演一出場即獲得觀眾的歡呼,他們將排灣、魯凱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呈現,小男生們舞動著手上的琉璃珠棒,配合小女生們的百合花化為歌舞歌頌,當大型的陶甕、琉璃珠與佩刀等道具出場,代表排灣族最尊貴的文化,氣氛感人。

  介達國小的maliguan勇士頌則有另一番氣勢,歌舞描述小勇士們狩獵與求生,接受各種挑戰,不斷成長茁壯,就如同排灣族的祖先百步蛇是土地上的王,獨立且愛好和平,隨著演化逐漸長出羽毛,成為天空之王-熊鷹。

  小朋友們舉著各式道具,有蛇形、鷹眼到羽毛,尤其是巨型的羽毛出現,小朋友跳著陽剛勇猛的勇士舞,全場情緒高漲,族人不斷撕聲吶喊,為全場小舞者加油,這個場景宛若是許多成年人的共同記憶般。尤其當舞團中,年紀與個子最小的舞者賣力演出,活潑可愛的舞姿更是帶動觀眾的心情,掌聲與加油聲久久不絕,讓人回味再三。

  相對於傳統歌舞,金峰鄉培育的新一代歌手宋唯農與他的樂團,特別到晚會獻唱,他們在北部都會區已掙出一片天,儼然蔚成氣候,帶來的是中文夾參著排灣族語的創作歌曲,重節奏的旋律,讓現場年輕人情緒激盪感染全場,儘管與傳統相異其趣,卻是傳承的另一片視野,與新生代的希望。

  宋唯農說,在外地打拚多年,他懷念母校介達國小的廚房,念書時很會吃,也許懷念的就是家鄉味。


風災後為家鄉積極奔走募集資源的民歌教父胡德夫,與嘉蘭國小學童手牽手高唱希望之歌。

史前館在晚會播放自製之風災紀錄片,及中華電信協助向各界募集的嘉蘭村關懷短片。

三、闊別46年,重回家鄉的舞台演唱

  站在闊別46年家鄉的舞台上,民歌前輩胡德夫一首接一首地儘情高歌,他唱「大武山美麗的媽媽」為了此次故鄉的災難,他四處奔走呼籲社會關注、回鄉擔任推動地方產業-洛神花的代言人,好讓村民們能夠靠自我的力量站起來,甚至祈求自己能夠中樂透,幫助族人蓋房子。

  小時候,胡德夫與宋仙璋等玩伴在太麻里溪畔邊放牛邊嬉戲,扮演著最流行的漫畫「四郎真平」遊戲,民歌時期胡德夫寫了「牛背上的小孩」回憶兒時,他說離家到淡水中學讀書那年,忘不了玩伴們在河邊向他揮手的一刻 …

  牛背上的小孩離家46年,這當中他不是沒回過家鄉,只是沒想到這一晚能夠以歌手身分重新站在家鄉的舞台,與宋仙璋和嘉蘭國小的小朋友們一起合唱,摯友的家已被洪水沖得無影無蹤,太麻里溪也已變色,胡德夫的心情當下是百感交集。

四、社會的關懷與感恩

  晚會上史前館播放的災後紀錄片與舊影像,鄉所也不斷感謝社會各界的援助,章正輝鄉長說:因風災這個特殊的機緣,金峰鄉遭到空前的災難,卻也提升 了全國的知名度,沒有社會各界的支持,金峰鄉沒有辦法這麼快速的重新站起來。

  章正輝說:「過去的傳統,碰上災難族人以papu-zangal精神去面對,我們必須告訴社會,靠著自己力量重新站起來。」papu-zangal的涵意正是逢重大災難,再站起來,自助人助迎向未來,這也是千百年來,維繫族群生命傳承最重要的勇氣和支柱。

  這場晚會也同時結合了社會的關懷,原住民電視台的現場錄影轉播,中華電信基金會與史前館合作,特別在Xuite開設的平台,進行「全民有愛大聲說」短片募集活動,向嘉蘭災區表達祝福,入選短片,同時每支提撥30元基金回饋災民,部份短片也在現場上播出。

  中華電信基金會與提供史前館「站在記憶的斷層上-關懷嘉蘭風災」特展的台南德安百貨相關人員,也特別到場為金峰鄉民加油。

結語

  在災後近百日的時刻,史前館能夠結合鄉所與社會各界,共同舉辦這場有意義的晚會,撫平鄉民們的心靈,倍感欣慰 ;經過這場papu-zangal感恩晚會,史前館與嘉蘭社區的情感更深刻、密切,對在地方上默默推動樂舞工作數十年的族人,如陳參祥、宋仙璋等人的感佩,值得我們尊重與學習,相信也是史前館實施樂舞計畫以來,最特殊、難忘的一次。我們也深信,嘉蘭村的土地、房子可以沖毀,但是傳統文化與歌舞不會因此消失。

(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黃國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