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自己的歌-記史前館原住民青年歌謠創作專輯出版
南科分館的互動網頁與考古發掘遊戲
Sakizayn(撒奇來雅族)的家屋型制(下)
史前館電子報第148期 2009.2.01 
   

唱自己的歌-記史前館原住民青年歌謠創作專輯出版

 文‧圖 / 林建成

拉法告+阿里要

陸賢文1

陸賢文2

勞祖

潘芊樹

一、前言 

  2008年史前館推動原住民樂舞計畫,在扶植部落樂舞團隊表演、傳承族群歌舞文化之外,特別針對青年創作歌手發出邀約,除了請到館內舉辦作品發表會,並且出版其創作歌曲。

  是項計畫由卑南族歌謠創作者陸賢文擔任開場,陸續有Lafagauw(柯昭群)等年輕輩的原住民歌謠創作者接力演唱,同時也分別獲得5位歌手的同意,慷慨地提供8首歌曲,完成合輯的錄製出版工作,將對外界推廣與行銷,開啟了史前館鼓勵原住民歌謠創作風氣的斐頁。

二、原住民創作歌手的接力與開創

  1970年代的南王部落,夜晚經常有許多婦女聚集在活動中心廣場,聽著卑南族現代歌謠之父-陸森寶以簡譜教大家唱他創作的新作品,在只有收音機的年代,曾經是族人重要的歌謠學習與傳唱管道。

  南王的老老少少幾乎每一位族人都愛唱歌,有晚會表演時,上了台都能唱一口優美的歌曲,在這麼一個音樂孕育的環境裡,產生了如陳建年、紀曉君及最近的南王姊妹花等許多有名氣的歌謠創作與歌者。

  陸賢文(1959-)是陸森寶的小兒子,年齡雖然相差50歲,但是卻是子女中繼承父親音樂細胞最多的一位,他從小就喜歡唱歌,高一時學彈吉他,很自然地自己寫歌抒發心情,但一直未嚴謹地面對創作,直到33歲時被原舞者邀請參加紀念陸森寶為主題的「懷念年祭」活動,上台擔任壓軸演唱父親的歌曲,他說面對台下2千多名觀眾,唱著父親的創作,心情十分震撼、複雜,「第一次感受到父親離他如此之近」。

  從此之後,他投入創作,耆老口述或部落故事都是他創作的來源,1997年曾經獲得勞委會舉辦的歌謠創作比賽第2名,目前則比較轉向宗教歌曲的創作;陸賢文在CD合輯中的創作歌曲為「放輕鬆」、「喝酒要節制」、「下班心情特別好」等三首,皆是作者在生活中有感而發所作的曲子。

  魯凱族的Lafagauw(柯昭群)則選了一首「勿忘本-原住民站起來」,歌曲中夾帶了魯凱母語的演唱風格,很吸引人,他表示是自己在蘭嶼當實習老師時的感觸,很多原住民青年迷失在都市中,毫無方向,希望藉著歌謠能夠鼓勵大家不要忽視自己的文化,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與Lafagauw經常合作,出生於霧台的魯凱族Lauzu(安君毅)也提供一首改編的「山地小姑娘」,歌曲是大家都能琅琅上口的傳統旋律,但他強調經過改編,加上了自己想要的和弦和心情,能夠唱出完全不同的風味,同時每次唱都有不一樣的感覺。

  另一位居住於都蘭的阿美族青年Aliyau(林仁傑)創作歌曲為「月亮的乳暈」,他提到喜歡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老人家描述如果月亮出現月暈,就是將有事要發生,是好是壞不一定,而在阿美族的語彙裡沒有「月暈」的名詞,直譯成中文居然是「乳暈」,十分有趣。Aliyau說,當時他和一群部落的年輕人在河堤上唱歌賞月,看到了月暈,心情很好,認為應該是有好事發生,因此不經意地啍出了旋律曲調。

  Aliyau曾經與Lafagauw、Lauzu等夥伴參加行政院新聞局「97年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比賽,以一首「O Mata No Ina(媽媽的雙眼)獲得佳作獎」。

  年紀最輕的創作歌手為Aleh bu Wann(潘芊樹1989-),甫進入台北藝術大學就讀,她有一位從事音樂創作的父親-潘銀星,從小跟隨著父親耳濡目染,對音樂十分感興趣,也參加大大小的演唱,獲獎無數。

  小時候的潘芊樹喜歡聽阿嬤講故事,84歲的Mumu(阿嬤)對她的影響也很大,故事內容都成為她日後創作的素材,潘芊樹高中時代就進行歌謠創作,「月亮被單」是一首情歌,委宛地傳達出少女的情懷。「我們是卑南族的子民」則是與父親合作的歌曲。這些年輕創作歌手所做的歌謠,雖然以中文為主,但是在演唱時,也選擇了加入自己熟悉的母語,讓曲風流露出原住民的味道。

三、結語

  原住民青年歌謠創作,是史前館提供給原住民年輕創作歌手發表作品的一個嘗試,藉著這個舞台,讓默默從事創作有才華的年輕人,能夠展現自己精彩的作品機會,進一步透過行銷推廣,廣讓社會大眾認識與欣賞。

  同時博物館也藉著作品的發表,收集、紀錄創作者的資料,建立影音檔資訊,提供往後參考、研究之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