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鑽孔器初探
港口遺址玉器系列(三):玦形耳飾及兩翼形耳飾
跨越隔閡: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的多元文化展示(下)
史前館電子報第139期 2008.09.15 
   

港口遺址玉器系列(三):玦形耳飾及兩翼形耳飾

文 / 葉美珍


圖1、玦形耳飾殘件。

圖2、高玦口玦形耳飾殘件。

圖3、兩翼形耳飾殘件。

  本文介紹港口遺址之玦形耳飾(未帶突起)及兩翼形耳飾(註),未帶突起之玦形耳飾包括二型,一為大中孔玦形耳飾(圖1);一為小中孔、高玦口耳飾(圖2)。耳飾標本均為殘件。

  第一型耳飾計5件,殘存為原體積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耳飾外徑偏小型,介於3.6至3.1cm間,玦肉剖面近呈方形,玦體顯得細瘦,其中1件標本帶一穿,可能為修補孔。

  第二型耳飾標本為圓形玉片帶偏心圓穿所形成的高玦口耳飾,計5件,其中4件保存原體積之半,標本尺寸各異。依體積依次如下,最大者器色灰綠相間,外徑5.6cm,厚0.5cm。次大者器色翠綠,外徑4.8cm,厚0.4cm,其玦身兩面各帶未鑽透之穿,似為作修補孔,未完成前即告放棄。其他2件較小耳飾其器表帶紅褐沁色,各為外徑4cm、厚0.5cm及外徑2.7cm、厚0.3cm。另1件雖僅存玦口局部,仍可推測其體積與上述最大標本近似。

  兩翼形耳飾為板狀玉片修整成「几」形(圖3),計7件,標本殘損程度相當高,保存最好者僅存一「翼」,其他殘存件則為更小局部。存一「翼」標本可測得器高為5.1cm,單翼寬0.86cm,厚0.28cm,其他標本推測為不大於此。其中1件標本之翼帶細穿,翼之外側可能帶突起,然突起已佚失,不能辨其形。

  綜合有關港口遺址耳飾之報導,於此簡單的與卑南遺址作比較。港口遺址出土耳飾標本雖然不多,但其出土類型多為卑南遺址之稀少者,顯示其中頗具意義。港口遺址帶動物形突起耳飾為卑南遺址所少見,人獸形耳飾於港口遺址出土比例較高。卑南遺址大量出土之帶圓突起玦形耳飾,其玦肉切面呈長方形,於港口遺址僅出土2件,而港口玦形耳飾全為玦肉剖面呈方形者,於卑南遺址亦屬少數。

  此外,本文介紹之高玦口耳飾與兩翼形耳飾於卑南遺址均為少量出土,前者僅14件,後者9件,於1000多件耳飾所佔比例極低。而且卑南遺址之高玦口耳飾外徑多在3公分以下,研究者認為係以玉核廢料所製作。
相形之下,兩型耳飾於港口遺址所佔比例頗高,亦見於港口遺址以南20公里之長光遺址與城子埔遺址,顯然於卑南遺址以外出土機率頗高,而且在三遺址玉飾所佔比例均高,三遺址高玦口耳飾體積多屬外徑5公分左右之大型標本。

  由於港口遺址玉器可能與長光類型比較有關,因此不同類型玉器之盛行可能與文化或時間性有關,值得作專題探討。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二型玦形耳飾相當於卑南遺址之IA及I B,兩翼形為IIIB1型(連照美 1998〈台灣卑南玉器研究〉,《東亞玉器》第一冊:351-367,鄧聰編,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