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部落共舞-記屏東縣牡丹、南和部落的「史前館日」活動
文 / 林建成 圖 / 胡智偉
一、前言
2007年史前館結合展示教育與公共服務二組資源,推出「部落的史前館日」計畫,希望將平時在史前館辦理的展示、原住民樂舞與教育活動,帶到偏遠地區,與部落民眾進行文化交流;除了分享博物館的各項資源外,更是為民服務、行銷博物館最直接的方式。
比那斯基於牡丹村交流演出 |
牡丹國小同學演出 |
牡丹國小說故事 |
來義鄉南和村說故事 |
比那斯基團員帶領村民共舞 |
於文化園區歌舞館演出--洪水之戰 |
二、「部落的史前館日」之籌備
「部落的史前館日」計畫開展,其實是將館方多年來在展演業務上建立的基礎往外開拓推廣。展示方面,除了展示教育組製作特展巡迴地方展演外,也配合培養地方文史工作者進行策展,體現本館與地方原住民文物館的夥伴關係。表演方面,公服組是在
2004年起推展原住民樂舞計畫,透過各族群部落組織,或文化成長班等,扶植籌設樂舞團體,傳承民族文化,館方則提供假日舞台,供部落樂舞團體表演;2007年起以提升樂舞團體表演品質與內涵為規劃主軸,嘗試推動「馬亨亨歌舞劇」,打開原住民樂舞的視野和思維。
2008年則進一步辦理樂舞研習及實際交流,透過不同族群的接觸,「以歌舞會友」來達到學習成長的目標。
2008年史前館特別將這兩項展演加以整合,同時加入了新成立的「神話魔毯」魔法精靈說故事團隊,到部落為社區小朋友講故事,預定在屏、花、東各鄉鎮文物館,展開7場次以上全方位的「部落的史前館日」活動。
7月3-5日,卑南族Pinaski(下賓朗)部落文化樂團的牡丹、南和行,為「部落的史前館日」掀開了這一連串序幕的開始。
三、牡丹部落演出記事
牡丹部落的演出場地是最近整理好的牡丹社區公園,依山傍水,景緻優美;Pinaski(下賓朗)部落文化樂舞團在近午抵達,用完餐後即進行彩排,為晚間的表演熱身。
時值暑假期間,牡丹國小為了迎接這場晚會,特別召集了原舞社的小朋友到校練習,史前館的神話魔毯故事團隊成員瓊月、虹妮則率先為學校及社區小朋友進行一場說故事活動,帶來了泰雅族「神奇呼喚術」的神話故事;小朋友們看著、聽著大姊姊以圖卡講故事,再跟著做紋身貼紙遊戲,手上還拿到了介紹史前館的折頁和小紀念品,感到十分好奇好玩。
彩排時,卑南族撼動的木杵聲響起,幾乎上、下牡丹村的居民都聽見了,走在牡丹村街上,居民們會對著我們說:「我們知道今天晚上,台東來的要表演」,參與演出的牡丹國小小朋友則說:「我們要和卑南族小朋友PK賽哦。」
夜晚的演出,村民們老少相偕熱鬧出席,很多是「vuvu」(祖父、母級老人家)和小朋友,擠滿了公園廣場座位。整場節目,不時看見長者們令人動容的讚嘆聲,尤其是林蕙瑛老師特別編排的兩齣舞劇「祖靈,賜我雨水」、「靈的傳說」,內容中無論是卑南族傳統歌謠與舞步重現,或是新穎的舞台服飾和妝扮,都讓在場的媽媽們讚許「啊,原來原住民的歌舞也能這麼樣表演呀!」當然他們也看到了牡丹國小的傳統歌舞演出,以掌聲加油外,還發出了陣陣會心的微笑。他們說這是大人們表現勇氣的歌謠,小朋友們跳起來很可愛,也樂見它的傳承。
牡丹鄉長林傑西說:「卑南族出了許多有名的歌手,像張惠妹、陳建年,今晚我們有一個良好的機會直接和卑南族樂舞團體交流,他們表現好的地方,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表演結束時,vuvu主動邀請前來表演的Pinaski成員和全體一起共舞,vuvu說她們直接以吟唱歌謠和舞步來表達感謝之意,歌聲、笑聲劃破了部落寧靜的夜晚,久久未散。
四、南和部落演出記事
設於南和村的來義鄉文物館,是史前館首次與部落培力進行展示培養的地方,社區也一直與館方保持著密切聯繫。今年文物館自行策劃推出了「看見來義-文化、工藝、生態」特展,演出團隊的來訪,正好為這段情誼,見證了良好的夥伴關係。
午後的2時30分,太陽高掛威力強大,為了讓表演能夠順利進行,在文物館服務的陳文山,前一天夜晚特別加掛了遮陽網,直忙到了深夜。南和部落的演出,也從說故事活動展開,部落裡的工作人力,雖然多半到芒果園去採收,留下來的老少民眾卻仍然像太陽一樣熱情參與。
村里托兒所的小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文物館迴廊下聽故事、做活動,同時欣賞節目演出,文化成長班的青少年們也特地以舞會友,演出平日他們自行學習的歌舞。要不是正逢芒果採收時節,他們還會有其他族人更精彩的傳統歌謠和鼻笛等樂器表演。
Pinaski則以「靈的故事」、「南王系之歌」與南和部落民眾分享,他們訓練有素和創新的表演,獲得南和民眾很高的稱許,表示他們仍有成長的空間,希望將來能夠將排灣族的樂舞團體也能帶到東部原住民部落去演出。
專程趕來出席的鄉長竇望義表示:「感謝史前館扶助來義鄉文物館,進行展示人才的培育工作,今年更特別安排這場跨族群的文化交流,讓族人看見其他部落的樂舞表現,十分具有意義。」
五、瑪家原住民文化園區的交流
以Pinaski部落文化樂舞團此行定位在交流和成長之旅來看,第3天在原住民文化園區的學習,正可以深入且得到不同的體驗。
園區內娜魯灣歌舞館是專門對外演出的場所,擔任演出的娜魯灣表演團是屬職業性的團體,有專業的訓練和演出程序,從進入歌舞館的專業場地起,成員們更感受到不一樣的氣息,在後台看到大哥哥、姊姊忙碌的更換服裝上妝、登上舞台表演,緊湊且有條不紊的管理秩序,加上透過舞台,介紹原住民樂舞給遊客認識欣賞,小團員們也上了寶貴的一課。
相對於職業舞團的演出節目,Pinaski部落文化樂舞團也展現了初生之犢的勇氣,在眾多觀眾圍繞的舞台上,毫不陌生地推出林蕙瑛老師的新作-「洪水之戰」,描述阿美族與卑南族的恩怨情仇,在大舞台上展現難得的戰爭歌舞場面,相當撼動人心,也給民眾一種全新的視野。
六、結語
感謝此行從中協助的許多地方人士,牡丹鄉長林傑西、鄉民代表張明輝、村長林光輝,來義鄉長竇望義、鄉民代表王清春、南和村來義鄉文物館長伊部諾峨‧嚘酷、陳文山先生,無論居中聯繫促成順利演出,並熱誠的接待,讓我們感受一家人的溫馨。同時謝謝原住民文化園區浦忠義主秘的接待,謝謝本館公服組同仁智偉、碧蘭的辛苦掌控及執行全程工作。
當然這其中最直接也是最重要,是由林蕙瑛老師指導、王尚美小姐帶領的Pinaski(下賓朗)部落的樂舞團及支援的台東高商原舞社,他們不但擔任「文化大使」的角色,也充分地讓卑南族和排灣族歌舞,可以在部落間自由傳唱、共舞,兩地族群、部落有了良好的接觸與互動。
整體而言,牡丹、南和部落的「史前館日」活動,首次推出仍具有多項象徵意義:
- 激發部落文化認同的動力
從地方文化生態觀察,鄉公所、代表會,社區、理事會和文教機關(學校、文物館),猶如三足鼎立、各司其職,文化推動卻可以輕易摒除本位,成為地方凝聚認同的要項。藉此次「部落史前館日」活動,在牡丹與南和兩地,三機構的充分配合,全體投入,就像舉辦部落大事般進行,對部落發展的後續影響及凝聚部落的文化認同效益應該頗多啟發。
- 族群文化匯聚的火花
牡丹村耆老白勇務(1941-)說,從過去的歷史可以看出,牡丹與滿州地區的排灣族人與卑南族長期就有接觸、通婚,兩個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不爭的事實,像東南海岸的排灣族稱為「Pagalogalo」群,滿州、恒春地區的排灣族平地山胞則稱為
「Sgalo」群,都是族群文化融合的結果。
白勇務表示,史前館安排部落文化交流,以現代卑南族部落的歌舞和牡丹部落接觸,很有意義,也樂見將來有更多類似的機會。
- 樂舞表演團隊的學習與成長
Pinaski(下賓朗)部落文化樂舞團分別與部落族群及專業表演團體接觸,對學習與成長應有一定的成效,更具有其不凡的意義。事實上,林蕙瑛老師在這趟歷史性巡迴演出前夕,特別在部落裡舉辦臨行公演,邀請部落長老、族人觀賞。當天晚上民眾扶老攜幼前來,看到年輕人的演出,內容涵蓋傳統與創新,展現新一代族人的自信,不但匯聚了老少族人引以為傲的認同感,現場更是充滿感動的氣息。
- 史前館與部落的緊密聯結
史前館與社區部落結合推展文化工作,是館方既定的政策之一。展教組研究助理林頌恩小姐與解說員虹妮、志工丞志曾於2006年在南和部落培養一群熱愛部落文化的青年,以培力方式協助他們,從無到有,推出自己的特展。累積了經驗,2008年計畫複製於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及台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以帶動在地族人整理部落文化即是例子。
- 史前館資源分享與行銷
以活動來行銷博物館是最為直接的方式,將博物館各項活動資源整合直接帶入社區分享,卻必須各項條件臻於成熟。今年史前館踏出了一小步,過程中難免仍有欠周詳與缺失,倒是地方可以充分體會到我們願意付出的誠意與勇氣。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