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知本老爺大酒店的第一次接觸
攜手、經歷、開闢新天地─談「原緣不斷:大館帶小館巡迴展」的合作開始
觀摩、實戰、再出發─大館帶小館佈展學習心得
史前館電子報第135期 2008.07.15 
   

攜手、經歷、開闢新天地─談「原緣不斷:大館帶小館巡迴展」的合作開始

文‧圖 / 林頌恩


記者會上今年要一起努力的館所加油囉!

文物館夥伴與薏米珠展覽的日本團隊合影

阿桂幫忙關山工商成果展
的燈光就位

跟東大兒文所游老師請教細節

  多年來,地方文化館、原住民文物館面臨的瓶頸、問題都很類似,尤其是公家設立的館舍若經營成效不彰,更容易以「蚊子館」現象落人口實。這些問題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人才培訓的不足,以至於欠缺博物館實務的經驗與認知;此外,能夠獲得其他較有規模的博物館以友館夥伴身分協力的資源也較欠缺,而落入埋首苦幹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惡性循環。有什麼方式,可以串起館所與館所之間的夥伴關係,形成經驗的交流,讓人覺得吾道不孤呢。

  這兩年來,原民會所屬原住民文化園區接下活化原住民文物館的任務,提出許多新構想。去年就以直接在四個文物館辦老照片攝影展的方式,讓部分館舍動起來;而在今年,則以「原緣不斷:大館帶小館巡迴展」的構想,委託四個大館,分別是國立台灣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及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十二個鄉鎮的原住民文物館合作展覽,在藝術多媒體廣場這個輔導團隊的串連下引入更多館界資源,讓更多小館在與大館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實際學到佈展卸展、解說培訓、教育活動等實務工作,將大館的資源整合串聯到地方館,以達經驗傳承與人才培育的效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互動理念。姑且不論彼此之間條件差距許多的營運管理狀況有多麼不同,最起碼,先藉著帶入一檔檔巡迴展的策辦,讓部分原住民文物館因為有著外力刺激的關係可以先行開展;最起碼,可以先讓部分被列管為閒置公共設施的館舍從列管名單上被解除;而最終,則是希望透過活絡館際之間的互動關係,達到活化及培植地方原住民族文化館的經營管理能力。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老實說,我並不覺得「大」、「帶」、「小」這幾個字眼用得洽當。原因在於,我們不能單看地方館為小館,有時候地方館做起事來比處處受限的大館還來得自由、獨立、大器;而所謂的大館也不要以老大心態自居,不然很快就會沒有憂患意識。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很可能不是大館帶小館,反而是小館要教大館的事多著呢,畢竟大館欠缺在地方辦展的經驗,那很有可能不是在自己配備齊全應有盡有的舒適館舍所享有的辦展模式,反倒要更謙虛向部落學習。因此,本館的想法則以「一起走一段」這個概念為主軸,來看待過程中彼此是互相陪伴、一起走一段的關係。

  而在聯合記者會當天,其他三所擔任策展單位的博物館館長也都很客氣的表示,自己的館是小館,然而無論在怎樣困難的情況下還是怎樣地努力與用心。聽著聽著,讓我深深覺得,其實不論館舍面積大小、資源豐富與否,每個博物館都有本難唸的經,只是那本經唸起來之辛苦處,能不能為人所知罷。而這也是地方館該看到的,很多問題並不是歸咎於自己不是大館所以做不到、做不來,因為每個館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命運與挑戰。那麼,在這次彼此同為命運共同體的計畫中,史前館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態與方式,來看待本次與原住民文物館的合作關係呢?

  史前館座落於台東,離各族群部落都非常近,常設展之一即是台灣南島民族,因此博物館與社區的關係之一即鎖定與原住民部落的互動。與原住民文物館的合作,恰恰是以館方既有的博物館資源,順水促進更多原鄉博物館人才的培育。畢竟,展覽之初,始之於人的看法與想法,對於想要做怎樣的展覽有了更多能夠合於理想與現實的作法與協調、對於展覽會碰到的哪些狀況有了更多了然於胸的定見與調適,能夠觀摩得越多、經驗得越多,就有更多能力與能耐來面對往後驚濤駭浪的展覽實務。

  因而打一開始,在確定將與台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與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合作之後,館方就對展覽的主題採取開放立場,希望能由當地提出想要展出的展覽主題、主導想要生成的資料,而由史前館方面提供策展所需的協助。於是藉著實際到場與當地鄉公所人員、駐館規劃員及文史工作者會談、討論之後,地方夥伴也都很熱切的提出他們的構想。大家對於自己鄉裡及手邊有些什麼樣關切的主題及想要深入蒐集的資料,其實早都有所想像,只是還沒有想到有這個機會可以把它變成展覽。

  最後,就在文史工作者絞盡腦汁的激盪下,誕生出這次合作的主題。海端鄉這邊由文物館駐館員達亥提出「Taupas‧日本軍─布農南洋軍夫回憶錄」,因為鄉裡有幾位打過南洋戰爭的族人老兵,想藉著訪談他們,整理出這段被人遺忘但是一定要把資料留下來告訴下一代的歷史。壽豐鄉這邊正逢今年年底是七腳川事件百週年紀念,這一段慘烈的過去,若能有機會藉由展覽形成再前進的動力,也是非常難得的契機,於是就由志工胡政桂提出「遺忘中重組─悲壯的七腳川(cikasuan)之戰」這個主題。儘管這些內容都還有待整理、爬梳,才有辦法轉換在展覽上使用;儘管時程也已相當緊迫,更明確的展板文字至今還沒有半點眉目,至於展品更是一點頭緒都沒有,然而光聽這兩檔展覽名稱就讓人感到非常振奮與期待,相信這也會是地方夥伴所在意、也將全力投入的主題。

  而館方這邊除了與文物館合辦展覽以外,也在合作過程中,邀請當地館員及工作人員,藉著本館與台東地區佈展的機會來實習觀摩、上線操作,多多趁機觀摩不同單位、策展人辦展的模式與方法,來檢討自己既有的經驗值,以為往後策展及佈展做準備。由於五月份正逢兩檔展覽「嗨!薏米珠─種子的手作藝術」與「番號七」在台東開幕,地方夥伴也都認真參與,過程中也互相分享,提出對自己文物館想要學習的實務以及發展願景。換句話說,本館在此一合作計畫的角色,不僅成為一個串聯地方館互為夥伴相惜相助的平台,也為地方夥伴串起學習在地各單位佈展經歷的平台。

  在這個「一起走一段」的航行過程,確實充滿各種招致驚濤駭浪的天氣與暗流。既已上船,就無論如何要想辦法靠岸才行。雖然我們的裝備不足、糧食短缺,然而面對仍舊看不見的遠方陸地,唯一能誘惑人繼續前行的膽氣,只有假想那岸上不知名的水果芳香正在等待我們品嚐。期待這兩檔的策展過程與開展成果,都能帶給有志於利用文物館積累地方能量的當地人士更多使用博物館模式操演的想像,那麼相信人氣多多的文物館,一定會成為蚊子消失無蹤的「蚊無館」,轉變成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場域。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