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祖先的盛裝: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下)
城鄉差距,提醒著史前館的核心責任
Old is pure─從《馬利科彎英雄傳》、《泰雅族風情》兩本舊書談起
史前館電子報第130期 2008.05.01 
   

Old is pure
─ 從《馬利科彎英雄傳》、《泰雅族風情》兩本舊書談起

‧圖 / 何孟侯 


《馬利科彎英雄傳》及《泰雅族風情》二書封面

《馬利科彎英雄傳》封底

《 泰雅族風情》封底作者介紹

《泰雅族風情》作者在田野期間隨泰雅青年進入高山種植香菇情景(取自該書188頁)

  近期發掘了兩本迷人的舊書,一本是鍾肇政寫的《馬利科彎英雄傳》(照明文庫2)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出版,另一本是張致遠所著《泰雅族風情》(耕耘叢書)星光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三月出版。《馬利科彎英雄傳》是一本小說,《泰雅族風情》是遊記或也算是報導文學,不過巧的是,兩本書的內容都是以泰雅族人為撰述題材,兩位作者對泰雅文化的熱情流露與毫不矯情的深刻描繪,讓讀者不覺的對這個山林中的族群充滿想像與神往。

  《泰雅族風情》作者張致遠是以業餘的方式完成全書的田野訪查,探訪當時全臺五十八個泰雅族部落(含現在已分出的太魯閣族在內),從新竹縣尖石、五峰開始,接續往桃園縣復興鄉、苗栗縣泰安鄉、南投縣仁愛鄉、台中縣和平鄉,再至宜蘭縣南澳、大同兩鄉、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最後才到臺北縣烏來鄉,內容如同作者的日記,就其所見所聞或對當時山地事務的見解記錄下來,亦充分利用地方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增補一些部落的基礎資料,無怪乎劉其偉教授會在為該書寫序時說:「這本采風錄不特是表現他對泰雅族人的關懷,和他研究的態度,同時書中許多珍貴的記錄,也值得研究文化人類學的青年朋友參考。」,但是有別於學術作品的是,這樣的書多了分逸趣,而沒有那些專家學者的拘泥與捆綁,如此自然也就比較吸引人,他不但看到了部落面對強勢文化侵入的憂愁,也能領略自耕自獵、自織自食於深山中的恬靜之美。

  泰雅傳統文化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從了解鍾肇政寫《馬利科彎英雄傳》的出發點即可深深感受,他說:「如果撇開文明人的道德、價值標準不談,那麼我確實認為他們也是一支十分高貴、十分矜持的民族。他們尚武,以勇敢為最高美德,充滿正義感。這種精神,可以說是臺灣山地十餘種不同部族的共同民族性,而尤以北部泰耶魯族最為明顯。現今復興鄉的大嵙崁、馬利科彎一帶,以及霧社一帶的部族,更是驃悍毅勇,嫉惡如仇。」鍾肇政是客家人,早年隨父親工作到桃園復興鄉一帶,開始接觸泰雅同胞,從而涉獵了他們的傳統文化與歷史,而後有前述那般深刻的感受,《馬利科彎英雄傳》不同於憑空想像的小說,其情節、典故大多本於泰雅傳說、故事,因為作者最終希望的是讓這些迷人的泰雅文化能被人挖掘、組織、形象化,進而讓更多人感受到他的價值。

  台北的故宮博物院為了讓清宮國寶的價值創新,以「Old is new」為行銷標語推展了許多新的開發、設計,讓更多還沒被人發覺的古物新貌呈現出來,本文藉著這個標語的轉化揭櫫兩本舊書的新意與純粹,圖書館學(Library science)哲理中曾有「每一本書都有其讀者(every book its reader」這樣的說法,或許這也提醒著我們別忽略了舊書的價值。

  原住民文化近十數年來因著時勢潮流與商業行銷而火紅,這使得原住民文化快速的傳播,且廣泛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相對於以往,這是前所未有的盛況,但是盛況背後往往有過多複雜因素涉入其中,總讓人感到過猶不及;今日回頭再看這兩本距今二、三十年前寫出來的書,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反倒少了幾分複雜而多了純粹的踏實感,兩位執筆者都是憑著自身對泰雅文化的熱情獨力完成著作,張致遠是以旅遊記實撰寫泰雅人的生活種種,鍾肇政是以其對泰雅人文化風俗的了解而擬就出這部罕有的小說情節,兩書參看卻也相映成趣。

(作者為本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