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差距,提醒著史前館的核心責任
文 / 盧梅芬 圖 / 李佳穎‧史前館教育資源中心
史前館音樂會邀請山區及偏遠地區兒童到館聆賞並參觀展廳 |
音樂會中場小朋友與樂團熱情互動
|
史前館教育資源中心補助偏遠地區兒童來館參觀及參與動手作 |
史前館教育資源中心補助偏遠地區兒童來館參觀及參與動手作 |
史前館附近最近的郵局-豐田郵局,櫃檯上用粗黑色的麥克筆寫著郵匯業務最常使用的文字─「壹、貳、參、肆…」的字條,壓在已經泛黃、沾有墨水漬的透明塑膠墊下。旁邊一位先生,緊握著原子筆,眼睛一抬一低的模仿、一筆一劃辛苦緩慢地爬字,那是雙備經勞動而粗糙黝黑的手。這或許是一種體貼的服務,但也是郵局工作人員長久經驗下,為了節省被問的時間或代寫的麻煩。「城鄉差距」四個大字,迅速地逼近我的眼睛。
每每從老家回台東,行經大武站時,雖告訴我已進入台東,但離台東市區卻仍還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大武」,它總是逼著我想,這個地區的大多數孩子,以及其他偏遠地區的孩子,怎會有機會把博物館當作鄰居,時常逛逛、利用博物館?
我感覺到一種巨大的時差─「城鄉差距」,或許為這裡的孩子保留了些什麼?但也剝奪了什麼?記得小學六年級,第一次坐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太空劇場,仰望人造星空,驚喜恐龍逼近眼前。博物館彷彿可以帶我穿越時空到天涯海角,讓自己的想像力馳騁,這是我的第一次的博物館經驗。而對這裡的孩子來說,博物館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
史前館,座落於相對於台灣其他縣市人口組成社經地位較低(老年人口居多)的台東,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從地域或者邊陲的角度來看,它多出了一個和都會型博物館非常不一樣的責任─放眼國際,同時關照近在咫尺的弱勢社群。然而,博物館首先需自覺並透視博物館殿堂以及機關性格存在已久的排他性與階級問題。
2007年,誠品書局進駐台東,連帶地說服星巴克這個最具全球化的咖啡連鎖店進來。而誠品早在十年前,1997年台中誠品店開幕,成為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然而,誠品這個在都會區有著「雅痞性格」的空間氛圍,會不會也有一種排他性?誠品南區負責人曾乾瑜先生回答,進駐前已意識到這個問題,誠品台東店的責任與任務是想盡辦法讓民眾「習慣」來。
如何減低排他性、進入博物館成為一種習慣?讓羞怯成為一種從容?從容、自在逛博物館、逛書局?
史前館公共服務組於去年初,主動邀請偏遠地區兒童到館聆聽音樂會,擴大音樂會的教育效益,而非止於非流動性的圈內人欣賞。教育人員利用特展期間,補助並主動通知偏遠地區學校到館參觀,順道參觀縣內的美術館。對於離島的蘭嶼,學校則進一步有效益地規劃旅程,從台東到高雄、台中地區校外教學。因為資源缺乏,學校善用每一分資源在孩子身上。關照弱勢與偏遠地區社群,逐漸形成史前館有別於其他都會博物館的「另類走向」。
重新思考面對偏遠、弱勢、邊陲、農村、鄉下,不僅是博物館給了他們什麼。同時,他們讓博物館人學習同理,並時時反過來提醒博物館人,當現階段台灣博物館仍面對普遍的官僚、權力、行政以及收入問題時,它不斷地鼓勵博物館人,穿透並克服上述種種問題,看見博物館永恆的核心關懷與責任─教育。
(作者為本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