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重現祖先的盛裝─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下)
話題‧話語
  城鄉差距,提醒著史前館的核心責任

話題‧話語

 

Old is pure─從《馬利科彎英雄傳》、《泰雅族風情》兩本舊書談起

搶鮮報
   
  編輯語
 

在129期時,介紹完泰雅族北勢群、馬利巴群、南澳群、霧社群的傳統服飾,最後我們再說明太魯閣族和木瓜群的傳統服飾及其圖案。

史前館位於台東市區,並非所謂的都會博物館,雖然與其他博物館富有相同的教育功能,但是對於偏遠的學校,如何提供館內的資源,讓其享有與都會區學校相同的受教育機會,的確需要深加思索,藉由本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盧梅芬小姐的文章,揭示史前館在台灣東部的特殊使命。

舊與新孰好孰壞,有時候是無從比較的,端看我們從何種觀點以及獲得的價值來判斷。藉由本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何孟侯先生對《馬利科彎英雄傳》、《泰雅族風情》兩本舊書的再介紹,應該可以讓讀者得到新的啟發。

 
  博物館花絮
 


4月12日禮拜六下午的大洋之舟特展專題講座,博物館邀請了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童元昭副教授演講「前門與後門—從島嶼看世界」。曾經擔任過南島文化研所長的童老師在大洋洲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對於大溪地當地的華人社群研究有相當的見解。講座內容從海洋文化的觀點介紹了臺灣與大洋洲文化的異與同,同樣身為島嶼國家的臺灣在處理海洋與族群的關係時,可以參考大洋洲的島嶼國家如何在開放的海洋空間,包容文化的多樣性。童老師也分享了在大溪地珊瑚島的田野經驗,環狀珊瑚島的地形使得當地居民以船當車,從後門開船,就可以到對面的島嶼找親朋好友聊天,對於孤島地形的臺灣,也是新鮮的經驗。

聽過童教授對大洋洲的介紹之後,體會到不同地形接納各種的族群,同時容納不同文化,在同與異之間,只要懂得尊重他者、欣賞別人的不同,視野自然寬廣,紛爭也會減少。

 
 

 
史前館電子報第130期 2008.05.01 
 

重現祖先的盛裝:
─ 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下)

 文/方鈞瑋 圖/涂寬裕

前文連結:重現祖先的盛裝─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中)


太魯閣群女子盛裝

太魯閣群的傳統服飾

  太魯閣群原居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的山區,之後因為人口增加與尋找耕地等因素,一部份人越過中央山脈沿著立霧溪與木瓜溪流域兩側居住。就行政區域來看,本群主要分佈在南投縣仁愛鄉廬山、松林、靜觀;花蓮縣秀林鄉富世、秀林、景美、水源、銅門、文蘭;萬榮鄉西林、見晴、萬榮、明利、紅葉;卓溪鄉立山、吉安鄉慶豐、福興與南華等地。

  在族群分類上,太魯閣群(Truku)原屬於泰雅族賽德克亞族中的一群,經過了時代的變遷,在當代族群成員自我主觀的認同意識下,逐漸發展出「太魯閣族正名運動」,要求成為獨立族群。2004年1月14日這項要求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承認,成為第12個臺灣原住民族。為利於傳統服飾討論的一體性,在此仍維持以「太魯閣群」進行討論。

詳全文▲TOP

 
 

城鄉差距,提醒著史前館的核心責任

文/盧梅芬 圖/李佳穎


史前館音樂會邀請偏遠山區小朋友到館聆賞並參觀展廳

  史前館附近最近的郵局─豐田郵局,櫃檯上用粗黑色的麥克筆寫著郵匯業務最常使用的文字─「壹、貳、參、肆…」的字條,壓在已經泛黃、沾有墨水漬的透明塑膠墊下。旁邊一位先生,緊握著原子筆,眼睛一抬一低的模仿、一筆一劃辛苦緩慢地爬字,那是雙備經勞動而粗糙黝黑的手。這或許是一種體貼的服務,但也是郵局工作人員長久經驗下,為了節省被問的時間或代寫的麻煩。「城鄉差距」四個大字,迅速地逼近我的眼睛。

  詳全文▲TOP

 

 

Old is pure
─從《馬利科彎英雄傳》《泰雅族風情》兩本舊書談起

文‧圖 / 何孟侯


《馬利科彎英雄傳》及《泰雅族風情》二書封面

  近期發掘了兩本迷人的舊書,一本是鍾肇政寫的《馬利科彎英雄傳》(照明文庫2)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出版,另一本是張致遠所著《泰雅族風情》(耕耘叢書)星光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三月出版。《馬利科彎英雄傳》是一本小說,《泰雅族風情》是遊記或也算是報導文學,不過巧的是,兩本書的內容都是以泰雅族人為撰述題材,兩位作者對泰雅文化的熱情流露與毫不矯情的深刻描繪,讓讀者不覺的對這個山林中的族群充滿想像與神往。

詳全文 ▲TOP

 
 

最新活動訊息:http://www.nmp.gov.tw/content/nmpweb/news.aspx

教育活動:

  》本館

  • 特別企劃:東南亞文化動手做 Southeast Asia Cultural Month
    。5/4(日)14:00~17:00,越南藝象,把越南印象轉換為藝象,動手彩繪美麗的越南風景
    。5/11(日)14:00~17:00,
    泰招搖亮麗娃娃鑰匙圈,利用不同的材質,結合泰式傳統服飾布料,表現泰國傳統特色的民族風情鑰匙圈!
    。5/18(日)14:00~17:00,越式中秋提燈籠
    ,早期越南農村社會小孩到了中秋節都會製作代表閃閃發光的星星造型傳統燈籠。
    。5/25(日)14:00~17:00,印尼蹦蹦鼓,印尼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族群對「鼓」有不同的用處。來做出讓心情愉悅起來,屬於你自己的蹦蹦鼓。
  • 「發現南島」系列影片, 地點:本館視聽中心
    時間:大洋之舟特展期間(2/1-5/11)每週六、日播放。
    (播放內容依現場公告為主)

  》卑南文化公園

  • 今夜觀星去,地點:卑南文化公園考古工作室
    5/9(五)、5/10(六)晚上6:30~9:30(兩梯次,請擇一梯次參加)
  • 卑南文化公園生態月系列活動,即將於6月登場,敬請期待。
  • 摩登史前人新玩意
    週二至週日,09:00~17:00,史前玉工坊—卑南古玉DIY。卑南玉飾製作之精美常令人嘆為觀止,因此對於當時高度的工藝技術水準,有著探尋與實際操作的欲求,為讓卑南玉飾的磨製方法與穿孔技術,能重現眾人眼前,特別準備砥石及仿製了古老的鑽孔器,俾使能再現卑南玉飾的風采。材料費100元,體驗時間30分鐘至1小時。

特展:

  • 「嗨!薏米珠 —— 種子的手作藝術」特展,5/20~8/31,地點:史前館一樓左側穿堂
    在世界各地,人和薏米珠有著各種不同的關係……,
    菲律賓Tipori的女性們,用薏米珠裝飾的手製藝品賣給觀光客;
    寮國的孩子們手上把玩的娃娃,有薏米珠串成的小項鍊;
    泰國和緬甸的購物中心,販售薏米珠裝飾的商品,展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台灣賽夏族於矮靈祭使用的節奏樂器,是以薏米珠與竹子製成的臀鈴。
    這個特展,我們將透過薏米珠的手作藝術品,串連起世界各地人們利用植物種子的生活經驗與美感呈現,透過與薏苡的對話,了解人與植物的關係。 展出內容包括:「薏苡植物的生態學」、「世界各大洲的薏米珠工藝」、「旅行博物館的概念和足跡」與「本展的策展過程」。此外,還特別增加台灣地方特有的薏米珠手作藝術,如賽夏族臀鈴、蘭嶼的貝殼項鍊等。
  • 大洋之舟--南島先民的航行台東首航2/1-5/11地點:本館第四特展室。
    遠在數千年之前,南島民族用什麼方式,在浩瀚的海洋中航行? 他們的航海技術到達什麼水平? 他們的社會與經濟提供什麼樣的條件,讓他們能夠組織大規模的海上航行和移民? 他們的文化中,又有哪些因素,讓這些先民,如此熱衷於海上探險? 而數千年來,在太平洋地區的「南島民族」又經歷哪些歷史、發展出哪些特殊的社會文化風貌?
    本展示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詳實的答案。

講座:

  • 民族植物學最前線─—薏米珠在中南半島的應用
    足跡遍達中南半島各地的日籍人類學家落合雪野將與您分享她的研究成果,看神奇的薏米珠在民族植物學上的各種樣貌。
    主講人:落合雪野(鹿兒島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
    5/21(三) 14:00~14:30 講座前導覽
    14:40~16:20 專題講座 (核發教師以及公務員研習時數)
    地點:本館二樓六十人學習教室
  • 一個展覽的誕生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兒童文化」課程,如何將一群沒有策展經驗的成員,藉由與博物館合作,凝聚共識,逐步討論、發想,完成本特展的經驗分享。
    主講人:游珮芸(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6/24(二) 14:00~14:30 講座前導覽
    14:40~16:20 專題講座 (核發教師以及公務員研習時數)
    地點:本館二樓六十人學習教室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浦忠成│執行編輯:陳俊男│助理編輯:林娜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