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談鼠-談「大洋之舟」特展的太平洋鼠
千帆過盡話維京葬船的維京船(上)
炮炸寒單爺
史前館電子報第126期 2008.03.01 
   

千帆過盡話維京葬船的維京船(上)

‧圖 / 夏麗芳


圖內號現況

科克斯塔號現況

科克斯塔號的墓室

科科斯塔號的陪葬小船

科克斯塔號陪葬的動物頭裝飾床柱

科克斯塔號的遺物

奧塞貝麗號的發掘

奧塞貝麗號的船體

奧塞貝麗 號現況

奧塞貝麗號陪葬的紡織品

奧塞貝麗號陪葬的動物頭飾品

奧塞貝麗號的遺物

奧塞貝麗號的遺物

奧塞貝麗號的工具遺物

奧塞貝麗號的四輪木製手推車

木製雪橇的環境監控

  提到挪威的歷史,讓人直接聯想到強梁壓境的維京人。這群出現在歐洲史話上的北方蠻族,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為免於地處邊陲的孤立,向海外發展成為謀生的必要方法。船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就像是另一隻腳,靠著這些木造小船,駛出蜿蜒陡峭的峽灣水道,遠渡重洋。而從事海上探險及貿易活動就成了北歐人最擅長的技能。西元800年,維京人橫掃歐洲沿海各城鎮,從事販賣奴隸交易,大肆劫掠財物,掌握北海霸權,為西歐地區帶來了300年的恐怖時期。直到接受了基督教信仰,海盜行為才有所改變;而獨樹一幟的北歐「維京」海盜長船,因當時他們用船為領袖陪葬的風俗,而留下一些可尋的線索。

圖內號(Tune)的發現

  1867年,考古家Oluf Rygh在挪威Otfold、Rolvsoy豪根(Haugen)農場的一座大丘裡發掘出土的圖內號,大約西元900年建造,最後被作為一位有權勢首領的埋葬船使用。埋葬設備沒能被保存下來,但是死者被安置在一間木造墓室裡。船身損壞嚴重,雖無法窺得其結構細部,卻是個用重疊鱗狀建造的頭等貨船,長達約22米、寬4.35米,並且會有11或是12對的槳、14米長的龍骨、和最好的帆;但目前只能以船的現行狀況在博物館裡展出。

科克斯塔號(Gokstad)的發現

  1880年,尼古拉尼古拉斯(Nicolay Nicolaysen)在挪威Vestfold 、Sandar的科克斯塔(Gokstad)農場的一座大的埋葬小丘裡發掘出土的科克斯塔號。大約是西元890年建造,到了大約西元900年左右,成為了一位重要首領的埋葬船,因為出土的一副50-70歲的男性骨骸,躺在船艙一間木造的墓室裡的床上,雖然身分無法確認,據推測,可能是同時間死亡Vestfold小國的奧拉夫-阿爾夫(Olaf Geirstad-Alf)國王。

  科克斯塔號在小丘的保存環境良好,但是船身屋頂的大部分已被擾亂了。1880年的發掘顯示,那些金銀等貴重的陪葬品,包括挪威人在維京時期埋葬時必備的武器,都可能已經被古代的盜墓者掠奪一空。只剩下殘骸和陪葬的3隻小船、一座帳篷、一輛以動物頭裝飾床柱的雪橇和乘坐的設備、質地優良的馬具和婚禮底座、馬和狗也是陪葬品的一部分。其中一個獵人的帆布背包和一個遊戲盒,說明了上層階級是如何渡過他們的閒暇時間。最特別的是一只孔雀的殘餘,以及墓葬裡發現的以金線織進紡織品的碎片。

  科克斯塔號24米長、5米寬、龍骨18米長。船體用櫟樹板材互相疊接成,魚鱗式外殼,船的兩側各分置32個槳洞,每個槳洞都設有木槳,並有64個圓木盾蓋。當船揚起風帆時,就以盾蓋掩護槳洞,成為防止進水或裝飾功能。當舵被提升時,推開盾蓋,就可以讓槳手划水而行。科克斯塔號雖然不如奧塞貝麗號的豪華裝配,龍骨和桅台等架構建造卻更結實、船邊更高,更適合於航海,雙頭的細長外形在破浪前進時使阻力減到最低,並且使用一個110平方米的方帆,能達到超過12節的速度。1893年,當一艘複製的科克斯塔號,以28天的時間,從卑爾根橫越大西洋到達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時,就證明了它的航行能力。

奧塞貝麗號(Oseberg)的發現

  1903年8月8日,農夫肯魯(Knut Rom)在Slagen,Vestfold他的農場裡的一座大的埋葬小丘挖掘時,發現了奧塞貝麗號(Lille Oseberg)。兩天後,奧斯陸大學文化歷史博物館的嘉比里拉‧古斯塔夫森(Gabriel Gustafson)考古家到達農場,判定埋葬小丘就是維京時代的一艘船墓穴,並於1904年6月13日至11月5日進行考古發掘。

  大約是西元815-820年建造的奧塞貝麗號,以櫟樹為建材,22米長,5米寬,船首與船尾雕刻著精美的馬、蛇或鳥等動物風格圖騰。船上裝置包括鐵拋錨和跳板、船尾和右舷側安置的船舵。有一根大約9-10米的桅桿和一個大約90平方米的方帆,能達到超過10海浬的速度,同時又有15對槳洞,需要30名槳手安坐在他們的位置上操控,為一整套極為重要的划槳設備,是個既可用帆航行又可用槳划行的航行設計。另外還有觀向員、船長等,可想見其裝配之規模。奧塞貝麗號雖然適於航行,卻相對的脆弱,被認為只適合航行於沿海區域。直到西元834年,成為奧莎女王最後歸宿的葬船。

  船艙的一間墓室裡,發現兩副女性的骸骨。一位年約25-30歲,穿著層層質優的藍色絲綢衣服,這些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染色絲衣,顯示著她生前的崇高地位。另一位是年約60-70歲的老僕人,似乎生前遭受過疾病上的極大痛苦,變形的身軀陪葬在主人身邊;由於船內的精美陪葬物品和殉葬方式,可說是個規格極高的葬禮儀式。雖然無法確知船主的身份,依照這個發生葬禮時間推測,可能是被迫嫁給古德魯王(Gudrod the Magnifucent)的耶林(Ynglinge)部落的奧沙(Asa)女王之墓。

  墓葬小丘在古時代已被擾亂過,所以墓室裡沒有發現金銀珠寶或者其他值錢的物品。但是在1904-1905年發掘期間,發現了許多像是農用和家用的一般性工具遺物。另外有床柱、木櫃和4個精心裝飾製作的雪橇。陪葬的一系列羊毛製的衣服,和難得的絲質紡織品,是關於維京時代極少的絲織品來源之一。也發現了迄今唯一的維京時代雕刻富麗的四輪木製手推車。

  草皮亂石覆蓋的墓葬小丘,悠悠的渡過了1000 年時光。在葬船坑內覆蓋著一層濃濃的藍色黏土層,這藍色黏土泥漿將船身包覆著,形成極好的保存狀態,使得船與船內這些從未在北歐維京時期的墓穴裡倖存的木頭製品,皮革、絲織品和其他物品,被完好地保存下來。船裡的殉葬物成為研究維京人殉葬習俗及文化的重要依據,也是斯堪地那維亞最壯觀的古物寶藏了。

文化資產的保護

  1903年,地主和肯魯農夫是奧塞貝麗號及其遺物的擁有人,在當時的法律之下,擁有者有自由處理的權利,而挪威政府卻希望他們把文物交給國家,兩者之間始終無法達成協議,最後由地產老闆Fritz Treschow慷慨購買捐贈給挪威政府而獲得解決。但是國家寶藏在法律之下如此不被保護而引起巨大的震撼,於是1904年挪威政府制訂並通過法律禁止文物自由輸出,發現和挖掘者是必須對國家負有責任的。

文物的維護與保存

  1904年秋天奧塞貝麗號挖掘工作完成時,為了防止那些木頭和船桿因乾燥和斷裂,全部用潮濕的苔蘚和口袋布包裹起來。接著花費了21年時間在處理船及遺物的修復與保存工作上。先將木頭的水分全部蒸發出來,修整回復它原先的形狀後,船體逐漸被重新聚集起來。修復時盡可能使用那些原來的木頭和鉚釘,然而無可避免的也會使用極少的新木頭和新鉚釘,來取代殘破不堪的部分。

  但是木製品的修復仍有些問題存在,在進行全面乾燥時都會收縮和扭曲變形,很多的物件需要從毀壞的數百片組合而成,每片都必須被小心仔細的修復,以便物體能盡可能的被確實的重建。在那個時期,處理木頭的最先進方法,就是泡在沸騰的明礬溶液中進行強化,再用鐵支架、木頭和石膏模來進行重組。1912年完成了雪橇的修復,1957年被定位於維京船博物館現行存放處。2000年卻發現經過這種方式處理後的物件,變得極其脆弱,像一條乾脆的麵包。因此建造了一間監控環境室。當明礬鹽在相對濕度變化起作用時,雪橇的穩定性狀況能從透明窗被觀查到。2001年期間,又進行一次現今狀態的徹底檢查,對非常脆弱的部分給予足夠的支援,以防止任何更進一步的損害。除了各種方式的檢測和影像記錄,也製做了一個複品,成為文檔資料。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