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Vaka Moana特展
從記憶的庫房,再次萌芽出發的力量─2007宜花東地方文化館館際交流參訪有感
從國家法律看原住民儀式的進行
史前館電子報第125期 2008.02.15 
   

參觀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Vaka Moana特展

 文‧圖 / 張至善


Vaka Moana特展在民博的展出海報

Vaka Moana特展,民博衍生的展示主題:展示復原的廚房建築與擺設

Vaka Moana特展,民博衍生的展示主題:復活島當地兒童所繪的Moai 神像

Vaka Moana特展,民博衍生的展示主題:編蓆教室與動手做。

  去年(2007)12月參訪了位於日本大阪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以下簡稱民博),該館正巧展出與紐西蘭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以下簡稱奧克蘭博物館)合作展出的Vaka Moana 特展(亦是民博成立30週年的紀念特展),Vaka Moana 特展是由奧克蘭博物館所策劃的展示,因民博內有部分研究人員與該館有研究上的連繫,於是將這個展覽巡迴到日本展出,在民博展期一共有3個月。

  展示的主要內容為:時序約開始於13萬年前,人類的祖先以非洲為起點,逐漸往世界各地移動,有些人群抵達地中海,而部分人群則繼續往東方移動,也有部分分別朝北和朝南行進。雖然人類早在五萬年前就已定居在地球上的各個大陸上,但人類始終無法成功的越過廣袤的太平洋水域,拓殖到太平洋的島嶼上定居。約在5、6千年前,人類終於藉由耕作技能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改善而有能力開始向海洋擴散移動,終於,他們帶著畜養的動物與植物種源,駕船航行到這個未知的新天地。據估計約在700 年前,地球上大多數可堪人類居住的島嶼大抵都已被探查與定居,而這整個旅程花費了數千年的時光,同時,這也是人類探索地球的最後階段。

展示主要分為八個主題:

  1. 1、海洋(Ocean):海洋是南島民族遷徙過程中基本的自然環境,在展場中一開始利用電腦動畫所製作的立體海浪波濤影像,配合潮浪洶湧拍擊的音效,提供觀眾一個初步的海洋印象,揭開海洋-航行的序幕。

    2、島嶼人群(Island People):接著踏入展場,1個以聚光燈凝聚視覺焦點的大型木雕神像矗立於中央,這是1尊來自於庫克群島的神像。經導覽解說我們看到了兩部分的展示,一側是展示太平洋各地的祖先雕像一系列的呈現,目的是呈現「祖先」的意象,而另一側則是一排以現代島嶼人群的肖像來呈現,此處想表達的是「子孫」的意象,而中間則展示1艘船,象徵「船」是由祖先連接到子孫的重要媒介。在這艘船旁則設有多媒體展示平台,遊客可以按鈕選擇來播放各地的起源神話。內容順序上,先播放由當地人來詮釋祖先起源的片段,再以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相關的說明。

    3、追本溯源(Search for Origins):本區以Lapita 陶器上的紋飾、玉器的交易流通、黑曜石工具、樹皮布打棒與樹皮布等物件來說明南島語族遷徙的可能起源與擴散方式。
    在本區看到了我們史前館所提供的達悟族船槳、拼板舟、女神像與陶器的影像,目的是呼應目前許多學者主張臺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的說法。在這裡有一幅巨大的螢幕播放著電腦動畫,內容是一幅廣大的南島地圖,說明因地球自轉的關係,太平洋區域的海流與氣候在赤道地區較為緩和,因此這個區域便成為南島民族遷徙的主要路徑。

    4、航海術(Navigation):此展示區主要說明南島民族的航海技術,包括藉由星象觀察、海流走向以及觀察海鳥出沒等方式在航行中確認方向,這種方向定位的知識亦透過實際的航海經驗逐漸累積並世代相傳。展示中有1個相當有趣的星空投影裝置,投影機投射於半圓形天幕,顯現時序不同的星空圖,裝置四周有座位,觀眾可於此處抬頭仰望,配合著語聲導覽,嘗試在夜空中尋找方向。

    5、船(Canoe):本展示區的展示以「船」為主題,展出各種造船的材料、技法、航行的方式等,展示的物件包括有大型船隻標本、船隻模型、船槳、石斧、魚鉤、船首雕刻、大型船隻實際尺寸的橫切面等文物展示。

    6、登陸(Landfall):此一展示區主要說明南島民族登上陸地後,各地逐步發展出來各種不同的文化樣貌。

    7、兩個世界(Two World):本展示區主題為闡述歐洲人的到來此區域的影響,以及其他外來者對南島地區的影響。

    8、文化復振(Renaissance):本區說明在多年來的外來影響與殖民之後,此一區域在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們試圖透過海洋知識的重新學習例如造船與航海技術,藉由此一途徑重新取得傳統知識,如此也造成了一股文化復振的風潮。

  以上為奧克蘭博物館所策劃的展示內容,然而,民博在展示場的二樓規劃了一個搭配性的展示,展示主題為「島嶼居民的今日生活」。主要展示構想:呈現太平洋航海者的子孫現今的生活。一如先前所說,Vaka Moana大洋之舟特展是民族學博物館開館30 年的紀念特展之一,民博雖已成立30年了,但是相對於人類歷史而言,這只是一段十分短促的時間。但是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無論在人類的社會或所生活、居住的環境,都經歷了十分劇烈,且屬於全球性的變動。在此,該館利用所收集的珍貴民族誌資料來進行衍生的展示和教育內容,用以說明當地人群在現代社會中不同的生活樣貌。展示的主題焦點地區包括:菲律賓、麥克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大溪地、復活島與馬達加斯加等。另在這些單元之外,還增加了1個介紹太平洋地區相當普遍的「編蓆工藝」單元,並進行相關的動手做教育活動。以下條列展示中的7個單元:

1、 菲律賓:介紹一個南島語族男子Guinaang 的生命史,有趣的是展示的場景是復原了一座當地廚房建築與擺設,這個場景十分逼真而極具親切感。

2、 麥克尼西亞:本單元主要介紹該區域島嶼間的織品流動現象。

3、巴布亞新幾內亞:介紹觀光業的發展,以櫥窗內的觀光商品作為展示物件。

4、大溪地:介紹生活中的刺青技藝,現場播放的影片傳出「滋~滋~」的電動刺青機器聲十分傳神逼真,幾乎快讓人感到皮肉刺痛的感覺。

5、復活島:這個單元童趣十足,展出當地兒童所畫的Moai 神像,畫意十分天真自然。

6、馬達加斯加:單元中介紹了「竹豎琴」的發展。

7、露兜樹:露兜樹是製作船隻帆具十分重要的纖維材料來源,在這裡布置成一個編蓆教室的樣子,還有教人動手做的影片,駐守於當地的志工十分熱心的請觀眾照著做做看。

  這些衍生出來的展示內容,充分顯示出民博研究人員在「南島語族」此一領域的研究成果,並轉化成一般民眾熟悉的語彙和展示內容,「Vaka Moana - 大洋之舟」這個描繪出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移民故事的特展,令人驚豔而欣喜。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