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貓山類型與卑南族之關聯性
博物館頻道
  從史前館把愛傳出去—微笑小太陽的關懷、感恩之旅

話題‧話語

 

北極圈內的史前岩畫遺址─阿爾塔北極圈拉普蘭博物館(Alta Museum)

搶鮮報
   
  編輯語
 

貓山類型根據碳14測年,其年代介於B.P.700至B.P.500年間,已經很接近現生民族口傳或文獻歷史的上限。本館助理研究員葉美珍小姐由3方面論證貓山類型與卑南族有較高的關聯性,讀者若想要瞭解更多的資訊,可以一併參閱《台東文獻》13期的〈貓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2007年史前館舉辦「微笑小太陽-馬漢忠和他的同班同學」生命教育展示活動,在過去1年的巡迴展出,受到廣大社會迴響。這項生命教育展示,主要結合了社會上的愛心與資源共同促成,回憶其過程雖是忙碌與充滿各種未知的挑戰,但是留下許多動人的鏡頭,尤讓人充滿感激與難忘,透過本館公服組林建成組長的筆觸,更能激起內心情感的悸動。

本館展示教育組夏麗芳小姐帶領我們認識1個座落於挪威北極圈內芬馬克郡(Finnmark)的阿爾塔鎮(Alta)拉普蘭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同時擁有考古以及少數民族-拉普蘭人(Lappland)的展示,並獲得得西元1993年歐洲年度最佳博物館獎,是挪威唯一獲得歐洲最高博物館獎榮譽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還有許多令人驚豔的內容,請讀者細細品味。

 
  博物館花絮
 


2007「看見原視界-原住民影像展徵件活動」徵選出許多優秀的平面攝影與影片的作品,自96年11月14日從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的進行巡迴展覽,同年12月21日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出,當天現場並播放獲得社會組紀錄影片第1名得主喇外‧達賴的影片『稻田裡的kilomaan(豐年祭)』。喇外希望透過影片,讓所有喜愛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朋友能夠更了解阿美族豐年祭的深沉意義與馬蘭部落欠缺良好的環境辦理豐年祭的問題,而影片經常可以看到原住民風趣與幽默的一面,也能夠清楚的呈現出欲表達的理念。

「看見原視界-原住民影像展巡迴活動」展覽已於96年12月30日結束,活動期間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史室共展出37幅平面攝影作品、視聽中心播映8部紀錄影片,從這些作品的欣賞,讓人感受到現代原住民生活文化的寫實面貌,也增添了博物館另一風格的展示。

 
 

 
史前館電子報第123期 2008.01.15 
 

貓山類型與卑南族之關聯性

 文‧圖 / 葉美珍


圖1、貓山遺址無棺墓葬

  貓山類型為台東縣貓山遺址出土之物質文化相,貓山遺址位卑南大溪出海口右側階地突起之小山,距離卑南遺址約2公里,1999年臺東市開闢聯接臺東新站與臺11線海岸公路之馬亨亨大道,因道路經過貓山遺址而進行搶救發掘(註1)。

  貓山遺址已獲得之碳十四年代介於B.P.700至B.P.500年間,已經很接近現生民族口傳或文獻歷史的上限。遺址主要出土現象為數處食物處理場所,包括灰坑、火塘,以及散置其間的貝殼、獸骨、陶片等,貝殼以夜光螺居多,由燒裂的石頭殘片來看,煮食方法為石煮法。重要的是在灰坑的鄰近,還出土一處無棺墓葬。

  這個仰身屈肢的墓主躺在一個僅能容身的墓坑中(圖1),下葬後可能僅覆蓋薄土,墓主兩耳帶鐵質耳飾,右手肘下置放鐵質武器,其外形扁平帶鋌,因風化嚴重而不易判斷,可能為矛頭。

  墓葬上方可見4塊砂岩礫石分布,其中較大1塊略呈橢圓,長46公分寬22公分,厚約15公分,其餘礫石體積較小,可能是墓葬的標示。由於墓葬之上雖有生活層之灰坑及食物遺留,但埋身之土層純淨,很少夾雜物,很可能屬於室內環境,意即墓葬可能埋於灶坑附近(註2)。

詳全文▲TOP

 
 

從史前館把愛傳出去—微笑小太陽的關懷、感恩之旅

 文 / 林建成 圖 / 胡智偉


一直很陽光的漢忠,感謝大家的肯定

  2007年史前館舉辦「微笑小太陽-馬漢忠和他的同班同學」生命教育展示活動,在過去一年之內,小太陽的熱力從本館出發,經由南台灣的國家文學館到台北都會的台大圖書館巡迴,受到廣大社會迴響。繞了台灣一圈,在寒冬歲末之際,小太陽回到故鄉,更把生命歷程,化為實際的關懷,分送給社會上更多需要關愛的角落。

  這項生命教育展示,主要結合了社會上的愛心與資源共同促成,在活動劃上句點的同時,回憶其過程雖是忙碌與充滿各種未知的挑戰,但是留下許多動人的鏡頭,尤讓人充滿感激與難忘:

  詳全文▲TOP

 

 

阿北極圈內的史前岩畫遺址
 ─阿爾塔北極圈拉普蘭博物館(Alta Museum)

文‧圖 / 夏麗芳


史前生活的岩石壁畫

   阿爾塔北極圈拉普蘭博物館位於挪威北極圈內芬馬克郡(Finnmark)的阿爾塔鎮(Alta),座落在穿過鎮上的主要公路上,既是1座當地博物館又是芬馬克郡的史前史博物館。重要的是,戶外展示了約6,200 ~2,500年前的岩石繪畫遺跡,將當時的生活情形,以最自然原始的線條,描繪在岩石上,堪稱是地球最北端、最大和最豐富的人類文化資產之一,也是挪威唯一的史前文化世界遺產場所。

詳全文 ▲TOP

 
 

最新活動訊息:http://beta.nmp.gov.tw/enews/hot/fashion.pdf

教育活動:

  》本館

  • 「大洋之舟—— 南島先民的航行」親子動手做活動!
    1/27(日)14:00~16:30,「搖擺相框」
    以大洋舟木雕圖紋及南島船的元素構成實用有趣的搖擺相框架。活動酌收材料費100元。
    2/17(日)14:00~16:30,「大洋舟木雕燭臺」,以軟陶捏塑具有南島風情的木雕娃娃結合木雕底座,成為實用性的燭臺。材料費100元。
  • 親子活動:影片欣賞
    1/20(日) 14:00~16:00,被遺忘的玩具(下)
    2/3(日)14:00,生日快樂
    2/24(日)14:00,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

  》卑南文化公園

  • 學習背包—鼓勵觀眾主動探索,目前推出的內容,有:傳統砥石、鑽孔器、臺灣玉材料包與學習手冊等,往後將陸續更多元的學習主題。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時長:30分鐘~60分鐘,費用:100元
  • 親子動手做:
    1/26(六)14:00~17:00,公園定向運動
    2/23(六)14:00~17:00,玩鋁線作配飾,材料費:50元

  》博物館與原住民

  • 台灣首屆公共藝術獎 本館〈展開夢想的翅膀〉獲最高榮譽「卓越獎」。台灣公共藝術的推動與實踐至今已有十餘年了,2006年行政院文建會為讓大眾認識優秀的作品,舉辦首屆公共藝術獎。參賽作品共138件,有25件入圍。本館公共藝術〈展開夢想的翅膀〉(創作者尤瑪‧達陸)榮獲公共藝術獎最高榮譽「卓越獎」,同時獲得「最佳民眾參與獎」。
  • 原住民樂舞與社區培力
    今年史前館特別選出平時經常合作的好鄰居,馬蘭部落(阿美族)、長濱寧埔社區(阿美族)、新園部落(排灣族)、下賓朗部落(卑南族)、達魯瑪克部落(魯凱族)、紅葉部落(布農族)、蘭嶼椰油村(達悟族)等,將他們在推展樂舞訓練的心得,和過程中如何透過社區、部落的互動,傳承文化的點滴紀錄下來,供社會大眾參考。同時也體現史前館在推動樂舞傳承教育計畫中,如何透過部落培力發展出民族的文化認同和自信,與良好的夥伴關係。

特展:

  • 大洋之舟 南島先民的航行台東首航2/2-5/11,地點:本館第四特展室。
    遠在數千年之前,南島民族用什麼方式,在浩瀚的海洋中航行? 他們的航海技術到達什麼水平? 他們的社會與經濟提供什麼樣的條件,讓他們能夠組織大規模的海上航行和移民? 他們的文化中,又有哪些因素,讓這些先民,如此熱衷於海上探險? 而數千年來,在太平洋地區的「南島民族」又經歷哪些歷史、發展出哪些特殊的社會文化風貌?
    本展示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詳實的答案。

博物館悅讀:

  • 《大洋之舟——南島先民的航行》中文解說叢書
    本館紀念品店販售特價9折,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浦忠成│執行編輯:陳俊男│編輯助理:林娜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