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的志工團宛如一個大家庭,伙伴之間彼此以家人相稱,縱然彼此因工作及值勤時間的差異,相聚的時間並不多,但總藉由難得的活動機會聯誼、交流,遇有機會便展現個人專業方面的知能,參與志工團,除了提供服務以外,也可增長本身的知識與見聞。本館志工伙伴利用自己公餘及閒暇時間,協助館內多項業務,導覽解說、諮詢服務、圖書整理、文書處理、社區活動支援等等,本館所辦理的教育活動亦涵蓋了探索自然、認識文化、社團聯誼等具有多元的規劃。
原定8月底造訪太麻里金針山的活動,因颱風而取消,正構思如何規劃另一個新活動時,於一個友人聚會的場合,巧遇「九鳥陶燒」的阿亮老師,閒聊中遂萌生了探訪巴蘭遺址,並請阿亮老師傳授捏陶的構想。這個想法在志工團幹部的努力協助下,成就了10月27日的美好回憶,雖然僅有簡單一日的行程,但為了於活動中讓志工伙伴都能有所收穫,「九鳥陶燒」的阿亮老師及教授植物染的夏子小姐,在行程及場地規劃上,提供非常多的建議與協助,在此獻上最深的謝意。
探訪巴蘭遺址除了懷抱對先人的崇敬,以及對文化的求知慾望外,亦需要一點體力的付出。由「九鳥陶燒」工作室至巴蘭遺址這段約25分鐘的爬山步道,車輛無法通行,平日疏於運動的伙伴一步步走來,不免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登上遺址後,眺望縱谷之美,讓人心曠神怡,走入時光隧道,緬懷千年前,先人在此居住,看見房舍座落所在,眼前彷彿閃過婦女於石板屋前哺育幼兒、老人們於樹下誇耀過往功績之寧靜、和樂景象,屋旁的方形石棺,顯示對過往先人的親近、時時感受到祖靈的庇護……。
離開遺址後,回到「九鳥陶燒」工作室,分組進行捏陶及植物染的課程,體認大自然提供的材料,不僅提供了先人們製作生活器物;流傳至今,這些工藝技術,已發展為文化藝術產業,看著大鍋中以牛樟熬煮的方巾逐漸染黃,又逐漸轉為紅褐色,張開晾乾的方巾上,展現每位伙伴的巧思與創意,也有不少是屬於意外的驚喜。捏陶過程中,伙伴們童稚之心油然而生,一件件的作品逐漸成型,讓阿亮老師不禁讚美大家的創意。
每一次的教育活動,除了發揮休閒與教育的功能外,更是要讓伙伴們凝聚向心力,為志願服務工作積蓄能量,期待下一次的聚會,能帶給伙伴更多的歡樂,以及知識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