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遺產」特展專題─ 築夢人
博物館參觀人數減少的反思
記史前館志工團「巴蘭遺址參訪暨原住民手工藝動手作活動」
史前館電子報第121期 2007.12.15 
   

「神聖的遺產」特展專題
 ─築夢人

 文 / 喬宗忞 圖 / 夏麗芳、林娜鈴攝


「神聖的遺產」展示廳 林娜鈴攝

「神聖的遺產」台東紅葉國小學童參訪 夏麗芳攝

森丑之助vs愛德華.寇帝斯 林娜鈴攝

  1880年愛德華.寇帝斯自己作相機時,森丑之助3歲。一東一西相差9歲的兩人,用自己的一生、事業及家庭,為人類留下了神聖而珍貴的遺產-美國與臺灣原住民的影像及相關的紀錄。

  1868年寇帝斯出生, 17歲正式成為學徒,兩年後因父親養病的需要,移居到美國西北,埋下了日後紀錄印地安文化的種子。9年之後,森丑之助出生,卻因體弱及被視為長子,一直受幼兒般照顧到16歲。父親多病使寇帝斯早早獨立,一向受無微不至照顧的森丑之助成年之後也亳不猶豫地在1895年離家到了臺灣。
1895年甲午戰爭割台,略懂中文的森丑之助得以來到臺灣擔任通譯的工作。憑著過人的毅力,他克服了年齡、肢體障礙、職位及學術訓練的劣勢,很快地學會了好幾種原住民語言。他曾經陪同鳥居龍藏多次前往原住民地區調查,因而學會了調查方法及攝影技術。之後30年,森丑之助把所有時間精力投入在原住民調查工作,堅持使他獲得「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的稱譽。

  1896年,寇帝斯已成為西雅圖最好的攝影師。1898年,他的照片得到大家的肯定,並於次年加入人類學家調查行列。1900年,寇帝斯脫離科學調查團隊,展開獨立攝影生涯。因親身感受到印地安文化的特殊和偉大,作出了以紀錄印地安文化為一生志業的決定,當時他32歲。

  1904年寇帝斯獲攝影獎,結識了羅斯福總統,進而在1906年認識了知名金融家J.P.Morgan,J.P.Morgan是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及大都會博物館的贊助者,二人相識時正值J.P.Morgan的事業高峰,他提供了75,000美金供寇帝斯紀錄美國印地安人,使得寇帝斯出版廿卷美國印地安人攝影集的計畫成為可能。

  然而J.P.Morgan提供的經費僅有計畫所需費用的35%,卻排除了其他大型捐款。1915之後,寇帝斯一人校長兼撞鐘,不只拍攝照片、寫腳本,更要親力親為處理募款及行政工作。

  1930年寇帝斯因長期勞累病倒,他不只失去健康,也失去家庭和原本安定的生活。1952年,寇帝斯沒沒無聞、身無分文地病逝洛杉磯。他奉獻大半輩子的計畫也無疾而終。30多年的紀錄,他留下了約45,000到50,000張照片以及錄音資料。他的作品在1970年代,印地安文化成為議題時才重新為人注意。散在各地的作品陸續整理出來,並在2000年出版了「Sacred Legacy: Edward S.Curtis and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 」。

  森丑之助則在30年的時間裡,累積許許多多的照片及文字紀錄,出版兩卷「臺灣蕃族圖譜」、一卷「臺灣蕃族志」,此外還有許多發表於報章雜誌的文章。臺灣原住民文物最重要的收藏機構-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的相關收藏,甚至展示,也都出自他的手。

  不同於影像紀錄臺灣原住民的第一人鳥居龍藏以體質上的差異為主,森丑之助生動地紀錄下臺灣原住民的生活狀況,同時輔以詳盡趣味的文字說明,成了臺灣原住民史上最詳盡的影像紀錄。由於紀錄詳細、涵蓋的範圍廣,他拍攝的照片廣為日後許多出版品,甚至博物館展示所引用,成了模塑所謂原住民「傳統」最重要的來源。

  森丑之助對臺灣原住民以誠相待,入境隨俗,使他為許多原住民真心接納;對善惡是非的執著,使他在1910年代受總督府委託調查時,對強力鎮壓政策不以為然,曾提出畫定保留地並輔導開發的「蕃人樂園」的計畫,但未受採納。

  1923年關東大地震引起的大火燒毀森丑之助所有手稿,同年因為把精力放在推動「蕃人樂園」的計畫上,他失去了臺灣博物館的工作。因著作受肯定,所以佐久間財團和每日新聞社等企業贊助,大家都期待他能專心完成預計各出10卷的「臺灣蕃族圖譜」及「臺灣蕃族志」。得到贊助的森丑之助,不顧親友的勸阻,把資金投入了建設。雖然沒有荒廢收集資料及著述的工作,但仍使每日新聞社停止了後續贊助。

  1926年6月9日,建設、出版兩項全心投入的工作都遭到重大挫折,身心俱疲的森丑之助回到臺灣,寫下了遺書。7月3日,他由基隆搭上往神戶的笠戶丸,卻再也沒有下船,只在甲板發現了他的鞋子。時年49歲。

  由於把精華歲月都投注於臺灣原住民研究,後來更動用家中的資產來進行出版工作,完全得不到家人的諒解。唯一的女兒幾乎絕口不提父親,以致曾來台從事人類學研究的曾孫森雅文,竟不知森丑之助是自己的曾祖父。

  森丑之助與愛德華.寇帝斯年代相近,同樣投入畢生的心血精力以從事原住民的紀錄工作,致力於出版著述,而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健康甚至生命。雖然兩人從不認識對方,紀錄的對象也不一樣,但卻隱然透露出相近的況味。回顧兩人的一生,在感佩兩人的成就之餘,不免為築夢的代價感到深深的遺憾。

參考書目: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
2000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Cardozo, Christopher(ed.)
2000 《Sacred Legacy : Edward S. Curtis and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不一樣的觀看-「神聖的遺產 愛德華.寇帝斯美國印地安人影像」特展,展期:96/11/30-12/30, 地點:史前館第一特展室。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