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海洋的食物-從過去到現在
臺灣原住民的刀 (一)
文化分享.成長與學習─東南亞文化月外籍配偶姊妹教做心得(下)
史前館電子報第117期 2007.10.15 
   

臺灣原住民的刀 (一)

 文 / 方鈞瑋‧圖 / 史前館


排灣族工作小刀

排灣族禮刀

魯凱族禮刀

排灣族禮刀握柄處的鑲嵌裝飾

刀鞘上以銅片裝飾

刀鞘近柄處附有一塊呈長方形突出,這是做為掛在腰際時,便於一手著力的固定點。

卑南族男子配刀

布農族工作刀

  刀是臺灣原住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物品,不同的場合會使用不同形式的刀,例如上山工作使用的工作刀或參加儀式時所配戴的禮刀等。另外,不同族群也會擁有不同形式的刀,但大致上,刀的外型都差不多,屬於單刃,刀之頂端略微上翹。北部族群如泰雅族,刀尖上翹的幅度較大。刀之握柄通常以木頭製成,握柄頂端較為突出,一方面可便於施力,另一方面可防止滑落。刀鞘通常以木頭製成,屬單片鞘,另一面則釘以銅條或鐵片。有時,刀鞘的末端會以人髮做為裝飾。

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刀

  刀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男子外出時的基本配備,使用時利用綁刀繩將其配掛於腰間,用以披荊斬棘、分食獸肉或製作工具。依據使用目的與紋飾的有無,可將刀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常生活使用、無紋飾的工作刀,另一種為裝飾繁複精美的禮刀。

  禮刀是男子參加重要活動時所配戴的刀,刀柄與刀鞘是裝飾的重點位置,通常在此施以精美的裝飾,尤其貴族所使用的禮刀更運用雕刻、塗色或鑲嵌等技法進行裝飾。就刀鞘而言,屬於單面鞘,在木質部分雕刻百步蛇紋、人頭紋、鋸齒文等圖樣,另一面則以金屬材質的鐵、銅線構成圖紋,有的甚至用以一或二個銀質的手鐲連結在刀鞘的前端。刀柄握把處則施以雕刻,或鑲嵌銅、銀釘等做為裝飾。

  雕刻配刀依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排灣Raval與魯凱族,以編成的綁刀繩來懸掛配刀,但在其他的排灣族地區,於刀鞘雕刻木面近柄處附有一塊呈長方形突出,這是做為掛在腰際時,便於一手著力的固定點。中部或南部的排灣人偏好以木頭雕刻成刀柄,而北部及魯凱族則喜愛以銅、鐵或銀釘來浮飾成線紋或眼紋。然所有之禮刀刀鞘尖端部分,皆是以百步蛇頭形輪廓來表現(許功明,2001)。

  禮刀上的裝飾與紋樣代表配戴者的身份與地位,配戴時必須穿著盛裝,且由於禮刀的製作必須以昂貴的代價向鐵匠訂製或交換,在過去的年代,禮刀通常做為族人的傳家器物,除非必要,極少做為聘禮使用。然而,近年來由於社會與經濟結構的轉變,有許多具有經濟能力的族人,也會向鐵匠訂製新的禮刀來代表自己的身份地位。

卑南族的刀

  卑南族男人專門為戰鬥獵首用的刀,其末端常以人髮做為裝飾,以彰顯其功績與能力。獵首之風中斷後,成為男子盛裝時必須配戴的禮刀。男子過世時,常做為陪葬物。在日常生活的分工中,女子主要負責農耕方面的工作,為了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於是發展出一種「婦女除草團」的組織。經過一個多月辛勤的除草工作之後,南王聚落的婦女會舉行除草完工慶,此時婦女們會身著盛裝,並且在腰間配刀。由於考量女子的體型,女子配刀的尺寸通常較男子配刀短小。

布農族的刀

  布農族的武器大都是使用者自己先尋覓材料,然後敦請戰績豐碩並擁有製造技巧的獵人來製作。根據丘其謙(1966)在南投潭南的調查,製作前必須先舉行「夢占」,若得凶夢,則須停止製造;若得吉夢,第二天天一亮即上山砍伐製作武器的櫸木或樟樹,途中若遇見蛇、鼠等動物即必須返回部落。將材料交付給製作者時,必須以酒、肉宴請製作者,並贈送衣服一套、小雞或小豬一、二隻作為酬勞。製作前,製作者將材料橫靠石牆上,左手端酒,並用右手沾酒潑灑在材料上,向精靈(hanido)祭禱:
「ㄛ!我所造出來的武器必定可以射中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動物,我所造出來的武器所射中的動物大的必須家人前來幫忙背負,但是不要射到人的身體。我作過法之後,製作出來的武器將擁有強大的力量可以掠取所有動物和敵人的生命!」

  布農人認為武器是用來獵取野獸和報復敵族用的,若以武器傷人或殺人是嚴重觸犯「禁忌」的行為。在形制上,布農族的刀屬於單刃,刀之頂端略微上翹,整體無任何雕刻裝飾。布農族人認為,刀的價值在於捕獲獵物,將獵物分享給所有族人,而不在於精美的裝飾,這樣的觀念充分表現布農族實用主義的價值觀。

參考資料:

丘其謙
1966 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七。

許功明
2001 原住民的宗教藝術。收錄於陳清香編之台灣宗教藝術。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