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個展區「大清帝國的台灣:故宮典籍、兩采風圖及傳家之寶」中,可以從展出的故宮清朝內府檔案看到關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為獎賞協助清軍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之原住民頭目,安排前往北京覲見乾隆皇帝的相關史料原件,其中傀儡山社當時涉及的範圍應含括部分東臺灣的原住民,乾隆皇帝實錄中的傀儡山總社頭目加六賽,這個名字與清時卑南覓社頭目之名發音近似,頗為耐人尋味;還有在「傳家之寶」部分在臺東卑南族的南王、寶桑部落亦訪得清朝「爵閣部堂將軍」、「總督部院」賞功牌兩面。
圖4:
卑南族南王部落陳欽寶先生
手持林陽子女士家藏「爵閣
部堂」賞銀牌 (林志興攝)
|
圖5:
卑南族寶桑部落陳玉美女士
家藏「總督部院」賞功牌
(何孟侯攝)
|
第三展區「州在臺灣山後—胡傳與清代統轄的臺東州」主人翁-胡傳,正是近世國學大師胡適先生的父親,乍然聽聞這樣的訊息,我們都會感到訝異,若未特別去探究,還真讓人無法想像,你我早在中學課本中讀到「老子都不老子呀!」的那位「老子」,竟然就是清朝將臺灣割讓日本之前,派駐臺東最後一任父母官「胡知州」、「胡統領」。展覽中我們便藉著胡傳在臺東任官其間所留下《臺東州採訪修志冊》、奏章、札記等珍貴手稿史料,追溯百餘年前的臺東,包括當時的自然、人文、政經景況。
圖6
奏請以胡傳補臺東直牧由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
圖7
胡傳手稿《聞見雜錄》及
《奏摺一冊》
中研院胡適紀念館藏 |
最後一個展區,我們也藉由臺東的地方特產來串聯歷史記錄,透過對於釋迦果在臺灣的流傳,將臺東釋迦從何而來?如何在臺傳播?歷來在地的人們如何描述、如何看待、又如何栽種與運用這樣果物?又是如何將它從臺灣的西部播遷至臺東,成為臺東特產的過程做了一番整理與呈現。
任何史料所呈現的觀點必然有其本位,臺灣在進入歷史時代後,所有的發展重心都落在西半部,這段時間來到這的人紛從西臺灣或北臺灣登岸,在那裡構築他們心中的福爾摩沙、臺灣島,而隔著重山峻嶺的東臺灣,在他們的認知上,自然有了偏遠、後山的觀感;但是當你看過本館以考古學的材料呈現出的史前臺灣風貌後,將會發現其實臺灣在進入歷史時代前的幾個階段(諸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等),許多早先踏上這塊土地的先民,他們從東岸登陸,就在東臺灣生生不息的構築他們的家園,想當然爾,就他們認知的相對位置而言,肯定是迥異於現今。我們想要在歷史時代的材料中盡可能的發掘、呈現關於東臺灣以及臺東過去數百年來的種種,這或許也將形成另一種新的當代觀點,但期待的仍是歷史素材的多元呈現。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