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入口意象 |
穿著阿美傳統服的nakasi樂團展現多年的功力 |
長桌換個使用方式即可變展板 |
展覽呈現效果 |
簡易式展場護欄效果 |
克難但極具效果的展場燈光 |
長輩補充展板解說資料,年輕人趕快記下 |
小朋友也熱情響應留言 |
令大家流連忘返的展場 |
青年耕做隊與支持這次活動的長輩大合照 |
信箱傳來馬太鞍青年耕做隊的展覽訊息「Itiyaho(很久的時候……)一個阿美族式的清明節~~當我們曾在一起~~想念的馬太鞍老照片展」,看那開幕式流程很吸引人,加上這個展覽只有四天壽命,又是認識的妹妹們策劃的,這讓原本清明節想留在家裡好好休息的我,很想了解這群部落青年是怎樣聚集在一起以展覽的方式為部落做這件事,於是約了也曾辦過海端鄉文物館「記憶種植」部落影像回顧展的策展人馬田,在4月5日這天下午沿著綠油油的台九線,來到了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部落。
一到社區活動中心,有著年輕一輩妹妹們的接待。簽名就可以得到一份精美明信片唷,以部落族人牽手跳舞並連結部分老照片影像的明信片,搭配4月20日即將於台北聚集眾多原住民歌手演出的「山地之夜─馬拉桑到永遠」宣傳卡,剛好可以讓來參觀的人帶著一份觀展紀念同時又預告另一場活動,頗有互帶互搭的味道,這樣結合的行銷方式很不錯。
看看場上有許多掛識別證穿白衣的年輕人忙裡忙外,根據這一天協助開幕式活動執行的目尼說,這些人都是馬太鞍自己的子弟,也是青年耕做隊的成員。說實在我很少在其他部落看到這麼多大專生群層的年輕人,馬田就覺得很羨慕,這倒不是說部落的年輕人不讀大專就做不了什麼事,而是當部落工作有很多不屬於粗工的細活或是需要多一點討論企劃的部分,這個介面總是需要多一點大專青年來分工才有可能做得更完善,不然這方面的工作量始終會落在少數人身上,使得展現效能只能維持在最基本而無法更加提升。
然而唸大專的年輕人多,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年輕人的心在哪裡,年輕人的心與力願不願意回到部落裡,回來了有沒有資源與支援可以支持他們。話說這樣的照片展已在去年做了第一次小小的嘗試,今年馬太鞍的年輕人就在部落中壯輩、老村長與鄉代的鼓勵與引薦之下,直接找上鄉長談起他們想再辦展的想法,開明的鄉長也允諾在這次光復鄉治鄉60週年的系列慶祝活動提供經費來辦理這次展覽。當部落有年輕人有心去推動,而長輩也支持並提供協助,同時又能搭上公部門執行計畫的時間點,成為借力使力的一環,可說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都已具備。
人和這個因素,也可以從參與開幕式活動演出的各團隊跨年齡層背景看得出來,部落對這一次活動在跨代參與的表現上非常平均,也就是老中青少四代都能藉著以參與演出的主體身分,將這次展覽活動當作自己的事情,而更加強化彼此對部落事務的向心力。例如古調吟唱是由部落老人家組成的合唱團,以喇叭、鼓等吹奏阿美族傳統歌謠的Nakasi音樂會成員是一群從青年時期就開始玩樂器到現在的老人樂團,現場還放映他們年輕時猶如樂團偶像的老照片。「還是當pangach比較好」部落劇場的演出者則是就讀於光復國小的小朋友,他們以各種方式演出阿美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想念祖先而不需特地節日來祭祖,來呼應這次展覽阿美族式清明節的概念,童趣的表現引來現場大人的笑聲與讚賞。另外由於活動總召lisin(理新)是東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因此阿美學生會在事務工作上也全力相挺並演出歌謠組曲。
這一次展覽的主調擺在大合照這個主題,在過去,只有在很重要的事件與場合才有機會留下大合照,例如畢業、結婚、南洋當兵等等,因此這一張張老相片都是馬太鞍歷史記憶的見證。因此在這回開幕式結束後,同樣以大合照儀式留下參與這次活動的族人群體影像,才正式開展。推開了活動中心以皺紙團揉貼改裝的大門,會眾興奮地進了展場開始指指點點,追溯起以往的回憶。Nakasi樂團則在門外繼續盡興地吹奏著,讓整個會場流露著老人家青春時光的熱鬧氣氛。
剛開始一進這個場地我還嚇了一跳,以水泥砌成的地面與講台、牆面尚未經過最後修繕,一副還沒完工就停擺在現場的樣子。然而接下來的感動卻油然升起,因為我看到了醞發於當中的展覽本質,如何以其生猛有力的方式活跳跳呈現在眾人面前,就像剛剛捕獲的旗魚即刻在船上做成新鮮沙西米,不需料理店師傅的手藝處理與裝盤效果同樣鮮美。
第一個讓我注意到的是燈光。活動中心內部本身並沒有展場投射燈的設置,就是一般普通日光燈。為了省錢又做出昏黃燈效,工作人員就在燈管位置貼上黃色玻璃紙。而在設置小型木雕入口意象的上方,工作人員拿了斗笠接了燈泡,同時把錫箔紙糊在斗笠內緣好增加聚光效果,簡直就是日本電視綜藝節目省電妙方的現場版。
第二個引人注目的則是展板的使用。除了一般立板以外,就是把常見的摺疊式長桌翻起來,留一邊的桌腳當底支撐,再統一包覆這次展場主要大量使用的牛皮紙當底,以釘書針釘上貼有放大老照片與解說內容的黑色硬紙板,就大功告成。妙的是展板與展板之間,有些地方還以牛皮紙揉成條狀做出區隔展場動線的護欄效果,實在是太讓人佩服了。
最後就是向來最讓我喜歡的留言區,這是能讓觀展者感受到他也可對現場有所參與及回應的妙招。從小朋友的留言,就可以看出這次的展覽確實達到串起老少連結與記憶的目的:「我現在才知道阿媽是頭目,很有名很年輕,我覺得阿媽很厲害。我喜歡吳連妹阿媽,我阿媽真棒,曾祥麟敬上」、「我覺得66代的頭目何孟華很棒,我很喜歡,曾祥麟敬上」……。
我跟一旁的工作人員林家螢聊了起來,原來她就是讓我佩服的場地佈置人員。家螢說,他們的經費主要放在將掃描後的照片沖洗放大,因此可提供場佈的經費相對吃緊。她說沒關係,反正就用最精簡的方式做,大部分用來做立板的展板是跟國中借的,就連揉牛皮紙這事都請小學生來參與,開幕前一天下午進場,一群年輕人就把會場打理起來了。她也中肯地提出,如果未來這些大合照能再以更細部的主題例如家族史等作更詳盡的切入,那麼相信內容的呈現可以有更清晰的脈絡。
另一名工作人員蔡依靜,則分享了蒐集照片的經過。由於全國最大的兩個阿美族部落都在光復鄉,也就是馬太鞍加上隔壁的太巴塱,可見得這個部落戶數之多,要如何讓大家知道他們年輕人在做什麼,他們往往選擇人多的地方例如檳榔攤、雜貨店,把前幾家提供的影像以手提電腦放給大家看,激發族人回家以後把更多照片翻出來提供給他們掃描。然而這過程中並不是那麼順利,也有許多的感慨,例如當他們準備把放大老相片再拿回去詢問長輩相關的脈絡時,其中一位長輩就在這段時間成為祖先了,這讓工作人員相當難過,他們也把這一份心情記在解說板上。
理新說她很高興,去年是第一次嘗試用老照片將年輕人與老人連結在一起,而今年他們則是把更多想要一起做事的人連結在一起,拉出更多人一起作夢、一起實現。例如跨越年齡的參與,這一次老人也有表演展現的場域,可以把他們最獨特的部分,在部落族人面前做很慎重的演出,將生命的力量展現出來,不會因為老了而有所減退,反而更深厚穩重。還有老人家看到老照片那想念的眼淚,以及他們的分享,都會讓年輕人更努力。
會後,馬田也以他在初來部落蒐集照片與策展的經驗,與理新他們分享。能夠看到不同部落的年輕人就結合部落事務與展覽的經驗進行交流,是一種很棒的感覺。儘管策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卻也可以是一種把大家聚合在一起、讓努力過的痕跡能以此做出聚焦與具體呈現的另類方式。
同時我也可以感受到這一輩原住民青年在面對文化傳承與時間賽跑的壓力,同樣的,不管是處在哪一個位置想要做部落工作的年輕人,一切的累積也都需要繼續摸索與改進。就如同馬太鞍年輕人成立這個耕做隊的構想:「深耕部落,做了就對」,如何以更有創意、更有趣、更能讓年輕人可以深耕參與的方式,以行動力投入部落工作與公共議題,再激起更大的漣漪,假以時日,這樣的累積會非常可觀。
祝福馬太鞍,明年還要展下去!也祝福所有想要做部落工作的年輕人,期待這般充滿朝氣的春天,能夠與年輕人的青春活力一起綻放在每一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