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研習實作課程 |
19世紀的人類學家多半在自己的書房中,舒適地坐在椅子上就著殖民官員、傳教士、商人、探險家收集而來的資料,盡情地在當時的研究典範下,發揮對人類社會的想像力。這和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離鄉背景到處跑,經常把田野掛在嘴上的人類學家是不怎麼一樣的,因此前一種人類學家有時稱作「安樂椅上的人類學家」(the
armchair anthropologist)。雖然田野作了有一段時日,在博物館工作也蠻久了,對於原住民教育,在去年以前,我只是「安樂椅上的教育人員」,以博物館教育書籍、政府政策宣示為資料,建構我的原住民工藝教育想像。
以下就是辦理活動之前,根據「官方說法」所建構的原住民工藝教育想像:
原住民工藝教育和母語教育一樣,是原住民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建立族群認同的途徑。展開的方式,是設置重點學校,在學校中設置原住民文物陳列室、文物館或是教室,使之成為社區的中心。在國中小安排鄉土文化教學活動,教學的內容,乃由學者專家編訂教材及教學手冊;同時結合社區資源,聘請藝師傳授相關課程,並建立巡迴教學制度。寒暑假辦理尋根之旅之認識原住民生活及藝術的營隊活動。
所以,一幅完美的原住民傳統工藝教育圖像:結合社區與學者專家,學校是社區的核心,而孩子在假日有完整的學習時間。
這樣的圖像其實在93年準備「鬼斧神工」特展時,拜訪Taromak(今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村)、Taivavaw(今屏東縣春日鄉古華村)、ljiljiv(今臺東縣太麻里大王村)時,便有些小小的驚奇。
比如說,ljiljiv所在的大王村雖然是排灣族的聚落之一,但也有許多漢人居住,村中的大王國小因為排灣族學生只有三分之一,所以本位課程是跟著漢人的學童學舞獅。不願文化就此衰微的老師在自己家中開設課輔班─不補國語、數學、美語,而補排灣語。
Taromak的大南國小,雖然原住民學生佔了絕大多數,但是與原住民文化有關的課程所需的費用都來自補助款,所以也多半是「錢亡課息」。因為補助的經費有限,所以十字繡與原住民歌舞,都是由學校的漢人老師來教。十月天,年輕的女老師帶著壯壯的高年級男生在穿堂中跳著魯凱族的舞蹈,不知該感動,還是感慨。
屏東的情形,似乎有些不同。Taivavaw自學的雕刻師伯冷在枋寮鐵道文化村有一個小小的工作室,除了創作、承攬一些政府的工作之外,伯冷也在古華國小、春日國小教授木雕。而兩所國小也都佈置得很有地方的特色,學校處處有三語─國語、排灣語及英語的影子。看來算是符合官方文件描述的樣子,學校的老師說,校園中的木雕都是某一年的補助款做的。於是我這樣安慰自己:臺東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在後山吧。
很多年以前和撒古流的閒談所得決定了活動的基調。他提到部落中的老雕刻師,雖然沒有看過其他民族的藝術創作,技法可能不是很好,也不擅使用不同的工具,但對排灣族生活的體驗,使得他們的作品有了特別的生命,是他所不能及的。認識文化及體驗文化是創作的力量來源,所以邀請了有教學經驗的原住民藝師,就陶藝、木雕及編織三項創作空間較大也較易學習的技藝,結合與豬有關的文化脈絡做為教師研習的內容,在與講師討論之後,又加上了實作的課程。
實際參與的教師來自新竹、苗栗、南投、嘉義、宜蘭、花蓮,以台東本地的為主,有原住民地區的漢人老師、也有漢人地區的原住民老師;有教自己的族群的原住民老師、也有教其他族群的原住民老師。
課程結束後,與老師們座談討論,以作為評估成果的依據。發現在大部分的學校,實際投注在原住民文化教育的資源及時間很少,校長的態度是關鍵,各校的差異性很大,有的學校全力支持,有的則只能利用課外的時間來進行。有的老師認為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家長的事;有的老師則認為文化的傳遞可以跨越族群的界限,不應限制孩子的學習和發展;照原來想像,對延續傳統文化感到急迫的老師倒是少數中的少數。老師們都同意小學階段的孩子應該要多元學習,不需要限制太多。
比較有趣的是漢人老師和原住民老師的差異。原住民老師表示研習的課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文化課程。對年齡約四、五十歲原住民老師而言,所謂的傳統文化較貼近於他們的生命經驗,還原為生活方式,因而沒有消失的焦慮,學校所在地非自己的族群居住地或也是原因之一。相對而言,漢人老師對文化課程的需求就比較高。年紀較輕又在自己部落或是同族群區域任教的老師,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也較高,比較符合筆者原先的想像。
整體而言,老師們和小朋友一樣,對實作課程的興趣比較高,認為實作的課程比較有用。有老師表示,以史前館的資源與定位,原住民文化內容的介紹應是可以著力之處。也有老師建議可以增加工作室的參訪,以提供老師更多的教育資源。
辦完活動之後,我衷心地認為學到最多東西的人是我。比十九世紀人類學家幸運的是,我有機會印證和體會「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真意。也由老師的回應中明白,教育真的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即使如原住民傳統工藝這樣看似具體的主題亦然。在博物館教育這個領域中,還有更多的「田野」等待著去探索、反思與實踐。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