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質豬骨雕
舊香蘭遺址出土
圖片來源:本館藏品 |
木雕像
排灣族
圖片來源:本館藏品 |
男子珠飾山豬牙籐帽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品 |
俗諺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到現代成了「沒看過豬走路,也吃過豬肉」,到著手收集豬年特展資料,才恍然發現,對豬,我所知十分有限,比如單說吃豬好了,臺灣雖然沒有拿到No.1,但也拿到了第二名(僅次於捷克);又比如說,臺灣是世界十大豬肉生產國家之一。這些都令只吃豬肉的我感到驚訝。而我們在市場買回家吃的豬肉、排骨、豬肝、豬腸等,大多來自只有六個月大的豬,一般而言,豬到18個月才成年,所以……。當以豬為中心來認識南島民族時,更多有趣的訊息浮現了。就由生物豬開始說起。
生物學的分類中,豬屬於偶蹄目的豬亞目豬科豬屬豬種,和河馬、駱駝、鹿、長頸鹿以及牛同屬一目。分布於歐、亞、非及南北美洲。在7,000到5,000年前為人類所豢養,野豬遂成為家豬,人類飼養豬的目的就是為了取食。數千年來,人類想盡辦法讓豬吃得更少,長得更快。目前家豬至少有15種,體型、顏色、肉質各有不同。不過直到17世紀時,豬肉才成為人類主要肉類來源。
至於臺灣豬的來源,應是冰河期與中國大陸陸連時過來的,是華南野豬的分支。早在舊石器時代,臺灣便發現了豬骨化石。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發現豬骨的遺址越來越多,所出土的豬骨數量也越來越多,推測當時人口增加,豬的消耗也增加。高雄小溪貝塚遺址出土的豬骨,確定鐵器時代已有家豬。史前人類也利用豬牙當作裝飾,如十三行遺址出土了穿了孔的豬牙飾品。不止如此,卑南遺址出土的野豬陶偶、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陶豬頭以及舊香蘭遺址出土以骨角製作的豬頭,雖然用途不明,但說明了豬與史前人類的關係非比尋常。
蘭嶼的小耳豬是臺灣地區特有的豬種,豬耳朝上,成豬體重可達60公斤。早年因為外貌類似中國西南的豬,所以推測和台灣野豬一樣來自中國大陸。但近年的DNA分析,揭示了族群來源的其他可能性,是生物學上物種研究典範改變的證明。1970年代,因小耳豬成豬大小與人接近,臺灣大學與農委會帶回蘭嶼小耳豬飼養,試圖開發成為醫療實驗用豬。目前確認血統純正的蘭嶼小耳豬只有上述兩單位所飼養的數十隻,蘭嶼因外來豬隻進入,雜交現象普遍,蘭嶼小耳豬的基因庫正面臨近親交配的嚴重挑戰。
豬是雅美族(達悟族)的財富,在日常生活中人與豬有較多的互動,相較於飼養來食用的豬,他們得到較多的自由,因此有臺灣最幸福的豬一說。因為互動多,對豬觀察入微,以陶土作的豬偶線條簡單但模樣生動可愛。蘭嶼的小陶豬偶,可提供史前遺址出土之豬型陶偶一種可能的解釋。
臺灣常見的本土豬種是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wanus),就是一般所稱的「山豬」,體型較小但吻部較長,可能是仍需自已找食物的緣故。足跡呈單一直線,家豬的足跡是彎曲的或留下兩道痕跡,野豬也較善於跳躍,可以跳過一人高的圍籬。吃的東西以植物為主,也肉食。最常出現在10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區,最高可至海拔3000公尺。壽命可達15到20歲。幼豬身上有多條棕黃色縱斑,非常可愛;但長到六個月左右,這些條紋會消失,整隻變為黑灰色。
因為臺灣野豬取食時破壞農作,繁殖、生長都很快,體重可重達120公斤,且非常聰明靈活,對原住民形成威脅。成年公山豬的犬齒,是攻擊的利器。臺灣原住民中的魯凱族與部分的排灣族,以公山豬犬齒的長度,來計算狩獵的成績,用代表榮耀的百合花作為山豬英雄的象徵。鄒族與泰雅族用山豬犬齒作成臂環,並以人髮為飾,是不是說明了獵大山豬和馘首是同樣勇敢,值得驕傲的呢?我這樣推想。另一件阿美族的豬牙帽就更令人驚訝了,帽身以細密的藤編為內襯,外側密密綴上磨成約0.2公分的山豬牙薄片,共有9排、每排10片,由採藤、修藤、編內裡到獵豬、磨豬牙、鑽孔,到最後可以想見花費多少工夫來製作。
從文獻及田野經驗發現豬對臺灣原住民十分重要,從個人的生命禮儀到部落的儀式,豬是不可或缺的,但當特別去整理豬的傳說時,卻發現只有鄒族有較完整的山豬故事:山豬首領在晚間幻化為俊美青年,與鄒族少女相戀,少女的哥哥發現後在青年變回豬形時射殺了牠,引來大批山豬報復,與族人之間發生慘烈的爭鬥,最後在外打獵的族人用計將山豬燒死,從此以後山豬的數量就變少了,體積也變小了。
同為南島民族的夏威夷則有稱作「卡馬普阿阿(Kamapua'a)」的豬神,卡馬普阿阿生下來時是一條繩子,之後長成豬,他非常擅長種芋頭,所以同時也是芋頭之神。因為偷了歐胡島王歐羅帕那的雞,三次遭到大批人馬的追捕,第一次他以變身死裡逃生,第二、三次都以巫術脫身,而且使對手傷亡慘重,最後一次他遭到支解,卻又復活,甚而吃了歐羅帕那,因而成了有強大力量的神(Akua)。至今人們仍相信卡馬普阿阿的存在。
豬與南島民族從史前時代開始,漸漸發展出親密的關係,豬骨出現的多寡、豬骨的利用,以至豬偶、豬雕刻出現都是這個發展的證據。山豬的生物屬性經不同文化的詮釋,表現為故事傳說,與文化相結合,豬在不同的文化中,呈現出多元中帶有一致的風貌。由故事與傳說,我認識了豬的本質;由豬,我更看到了文化的多元樣貌,豬不再只是盤中的食物,更是一條認識文化多樣性的路徑。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豬齁齁的叫」豬年特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