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學習與共榮

在地外籍配偶分享母文化的親子動手做活動感言
領您悠遊湄公河畔-史前館親子活動後記
Hakuhulu夏威夷的羽毛工藝:從'ahu'ula到Aunty Mary Lou
史前館電子報第72期 2005.12.01 
   

 

Hakuhulu夏威夷的羽毛工藝:從 'ahu'ula 到 Aunty Mary Lou
文/喬宗忞

  在第三次探險時,庫克船隊在1778、1779年兩次造訪夏威夷,停留的時間超過三個月。庫克船長本人收到許多餽贈,船員和當地住民也有許多交易,攜走的文物在350到400件之間。根據當時的日誌,可以得見交易的概貌,英國人以斧頭、釘子、布、鏡子、玻璃珠,甚至鈕扣和紙,以及來自其他島嶼的手環、樹皮布等,與夏威夷住民交換在先前航行未能採集到的文物或奇珍異寶。由於當時民族學尚未成形,所以攜回的文物呈現的是當時英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並非應學科的需求而為之成果。


圖一:左為'I'iwi. 右為'Apapane(來源: http://www.hawaii.gov/dlnr/consrvhi/
forestbirds/)

  其中羽毛製成的斗篷與披肩,令庫克及隨行者讚嘆不已。庫克以:「表面摸起來看起來都可比美最厚、最華麗的天鵝絨,而且非常光滑」;同行的King船長也以「羽毛斗篷及頭盔的美麗華貴不亞於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工藝品)」來形容。

  夏威夷的羽毛工藝可以追溯到玻里尼西亞祖先,然而製作羽毛斗篷及披肩的技術僅見於紐西蘭、大溪地及夏威夷。'ahu'ula是紅羽斗篷/披肩的通稱,'ahu是玻里尼西亞地區對衣服的通稱,而'ula(或其他類似的發音)指的是象徵大頭目崇高地位的紅色,雖然紅羽毛後來為更稀有的黃色羽毛所取代,但仍以'ahu'ula來稱呼。三地編入羽毛的方法有很大的差異,有可能是獨立發展出來的。


圖二:左為'o'o.右為mamo(來源:左http://www.georgeglazer.com/archives/prints/birds/
keulbirds.htm.右http://ase.tufts.edu/biology/envbio/hawaiinbirds
/mamo.jpg)

  'ahu'ula常見的紅色羽毛取自'I'iwi及' Apapane(圖一)、黃色羽毛則取自已絕種的'o'o與mamo(圖二),不同部位的羽毛稱呼不同。為了取得這些羽毛,捕鳥成為一種專業,捕鳥人稱為「po'e hahai mamu」,同時發展出特殊的捕鳥方法及工具。因'o'o與mamo身上的黃羽長在特殊的部位,所以在換羽毛時抓來,取下黃羽之後放走,而能永續利用。


圖三:olona(來源:http://www2.bishopmuseum.org/
ethnobotanydb/ resultsdetailed.asp?search=olona)
圖四:斗篷編羽方式(來源:Hiroa, 1957 : 225)

  Hiroa把披肩分為兩類:矩形及環形。矩形披肩的羽毛較大,來自公雞或鴨等常見禽鳥,羽毛是一根一根綁在底網上。可能是地位較低的頭目穿著的。環形披肩是地位的象徵,根據比夏博物館的紀錄,這一類的披肩有92件。因使用的羽毛較細小,多先用olona(圖三)的內皮綁成束,olona由種植、採收到成線,都十分消耗人力。由左下開始向右再以雙股的olona內皮綁在網眼上。圖四所示乃Stokes在20世紀初期的紀錄,經Hiroa以顯微鏡檢視標本得到證實,由兩片或數片底網拚成。紅、黃色鳥羽組合成新月形、菱形或三角形圖案,夏威夷語以hoaka來稱呼新月形,意為光輝,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字眼。


圖五:卡美哈美哈大帝的「百萬斗篷」
( 來源:http://www.bishopmuseum.org/
exhibits/pastExhibits/1997/treasures/
large_images/CLOAK.jp
圖六 作戰的頭目(來源:
http://sorrel.humboldt.edu/~rwj1/HI/hi007s.html

  加長加寬的披肩便是斗篷,通常由兩片新月形的底網拚成,下端可長達168英吋,斗篷的大小象徵社會聲望的高低。在比夏博物館的紀錄有45件,該館有10件,以卡美哈美哈大帝的「百萬斗篷」(圖五)著稱於世。整件斗篷都由mamo的羽毛編成,領口以'I'iwi的紅羽毛滾邊。以平方英吋所用羽毛推算,整件斗篷用去45到50萬根鳥羽,約當於8萬隻mamo,可能只有征服全夏威夷的人才能累積這麼多mamo的羽毛。黃羽毛是地位較低的頭目繳給高地位頭目的「稅」,具有政治意涵。

  夏威夷住民認為頭目的頭及背部是最神聖的,需要特別以ahu'ula和mahiole(頭盔)保護及彰顯,加上haloa的圖案,兩樣羽毛衣飾保護頭目,也向大家宣示頭目的崇高地位(圖六)。因蓍mana的信仰,頭目穿過的ahu'ula、maliohe旁人都不能再碰觸,只能由子嗣繼承,或者在作戰失敗時交給對方當戰利品。因此,1779年1月26日,Kalani'opu'u將ahu'ula贈給庫克船長具有重要意義。

  18世紀以降,因夏威夷統一成一個王國,王室醉心於西化,羽毛工藝(haku hulu)日漸式微。到了1940年代,夏威夷已無人會編羽。1950年代中期,Aunty Mary Lou(為暱稱,全名是Mary Louise Kaleonahenahe Kekuwa) 開始和與教會有關的Leilani Fernandez學習編羽,Leilani則是和其他島嶼上仍會編羽的人學來的。她花了13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一件傳統羽毛斗篷。


Na Lima Mili Hulu No'eau 店中的Aunty
Mary Lou(來源:http://www.ritari.org
/gallery/hawaii_honolulu/p7160023)

  1970年代開始,Aunty Mary Lou載著工具材料四處教授羽毛工藝,比夏博物館是其中一個據點。1991年,女兒Paulette Nohealani Kahalepuna終於說服母親共同開店,傳授製作羽毛項飾(feather lei)的技藝,也提供成品及材料。小店叫做「Na Lima Mili Hulu No'eau」,意思是碰觸羽毛的巧手。在歐胡島近Waikiki的當地社區,使用各式工具來輔助,羽毛則向紐約的羽毛供應商購買。不變的是Aunty Mary Lou對羽毛工藝的堅持,2004年我們去拜訪時,一進門,她便問道:「是來學作羽毛項飾的嗎?」。她的成就獲得政府及博物館界的肯定,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便收藏了她的作品。不需要激動的吶喊、華麗的詞藻、悲情的哭訴,近50年的堅持使她成為夏威夷文化復振的精神象徵,感動了許許多多的年輕孩子,願意親近、認識進而認同自己的文化。

  由子民採集'I'iwi、'o'o的羽毛到紐約供應商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羽毛、由木製鉤針到不鏽鋼鉤針、由王權的象徵到文化的標幟,200多年來,hakuhulu的由盛而衰滅,見證夏威夷王室的喜惡與興衰;由衰滅而再生,卻又鮮活地訴說文化令人驚嘆的生命力與強度。文獻上沒有記載羽毛工藝是男性或是女性的工作,但Aunty Mary Lou展現了兩百多年前夏威夷祖先的執著與堅持,或許正是文化得以重振的關鍵。

參考資料:

Hauser-Schaublin, Brigitta
1998 Exchange Value: The Winding Paths of Objects. In Hauser-Schaublin, Brigitta(ed.), James Cook: Gifts and Treasures from the South Seas. The Cook/Forster Collection, Gottingen. Pp.11-29。 Munich: Prestel.

Hiroa, Te Rangi
1957 Arts and Crafts of Hawaii: Section V Clothing. Honolulu: Bishop Museum Press.

Kaeppler, A.L.
1998 Hawai'i-Ritual Encounter. In Hauser-Schaublin, Brigitta(ed.), James Cook: Gifts and Treasures from the South Seas. The Cook/Forster Collection, Gottingen. Pp.234-48。 Munich: Prestel.

Wong, Sterling K.
2005 Feather Lei by the Book. Mother-daughter lei hulu masters release a detailed how-to guide. Ka Wai Ola o OHA - The Living water of OHA July 2005 : 11。

Cook, L.
2005 Native Renaissance in Hawaii. Native People Magazine January 2005. http://www.nativepeoples.com/article/articles/97/1/Native-Renaissance-in-Hawaii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