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復振」研討會紀實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的建築改造(下)流動•動線

國際頻道

  ICOM Prague 2022✕史前館連線:考古學的當代行動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樹皮布框住紋理,也框出好心情,卑南遺址公園於12月12日辦理樹皮布體驗活動,由戎依老師帶學員使用「構樹」製作樹皮布。

  構樹隨處可見,它的果實許多動物喜歡吃;它的纖維,在南島語族文化中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神奇的是,構樹枝椏每支看上去都差不多,但經過每個人不同力道、不同的敲擊點,不同的速度與心境去反覆敲打,逐漸延展後都發展出別樣的紋理與風格,經過巧手細心裁切再置入木質相框,一件藝術品油然而生,而且無可取代

文‧圖/卑南遺址公園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1期 2022.12.15
 

  新曆年的年終即將到來,然而對卑南族來說,一年的開始才剛要經由少年的力量將不好的東西帶走,讓新的一年得以乾淨開始。祝福大家2022年的回顧一切安好,展望更有盼望的2023年。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復振」研討會,邀請排灣、西拉雅、大武壠、賽夏等不同族群的友人,講述推動衣飾文化復振的過程中與史前館攜手合作的經驗。來看現場紀實分享。

  史前館更新案的改造,建築師的改造理念可以用「打開」、「流動」來看待。在視野上打開,產生更寬闊的感受;在動線上則注重使用者的需求,產生更佳的流動。本期便來看動線更新的前後變化。

  本館同仁參與今年度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年會,第二篇探討考古學的當代行動,來看「考古學及歷史博物館連結社群的挑戰與力量」專題場次,葡萄牙的例子可以帶給我們哪些思考。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復振」研討會紀實

文‧圖/王勁之


史前館與賽夏社群進行館藏研究合作

研討會簡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或本館)在2022年12月3日舉辦了「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復振」研討會。這是配合「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中所探討的議題,邀請排灣、西拉雅、大武壠、賽夏等不同族群,講述他們在推動衣飾文化復振的過程中與史前館攜手合作的經驗,讓外界更能瞭解當代的博物館除了文物保存、研究與展示功能,同時也是一個連結不同群體進行互動及溝通的平台。

內容紀要

  研討會以開放報名方式,提供40位名額。雖然當天適逢臺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辦理111年度成果發表活動及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但前來參加的民眾仍然相當踴躍。有些人可能因為前述其他活動的時間撞期而未事先報名,但仍設法抽空前來參加研討會,因此活動場地2058會議室當天可說是座無虛席,甚至一度還動用了折疊椅來增設座位,這也顯示確實有許多人都關心這次研討會所探討的議題。

詳全▲TOP

 
 

史前館的建築改造(下)流動•動線

文/游清志‧圖/游清志、徐明正、傅書鴻、陳哲生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改造後明亮的展示中庭

  本次史前館的建築改造,陳哲生建築師的改造理念可以用「打開」、「流動」四字囊括,上一期電子報已討論《史前館的建築改造(上)打開‧視野》,本期繼續從觀賞者之己見來分享「流動•動線」的造。

  2018年秋天,競圖比賽結果出爐,陳哲生建築師獲選為本次建築改造計畫的設計監造建築師(以下簡稱:改造建築師),其設計理念可以「打開」、「流動」四字囊括,對於視覺空間的創造、使用空間的改善均有獨到的想法與手法。

  而史前館原建築的設計監造建築師為Michael Graves及沈祖海建築師,兩位均為當時1990年代國內外知名的建築大師,Michael Graves更為後現代建築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享譽全球,要對其作品加以修改,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詳全文▲TOP

 

 

ICOM Prague 2022✕史前館連線:考古學的當代行動

文.圖提供/王仲群


2022博物館日主視覺(圖片來源:ICOM官網

  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以「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為題,在捷克布拉格盛大登場,筆者有幸獲得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簡稱ICMAH)錄取論文發表的機會,得以與館內長官同仁組團前往參與博物館人三年一度的國際盛會。

  在疫情席捲下,許多行業陷入低迷狀態,博物館也面臨了不小的衝擊,但面對挑戰的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拓展了博物館更多的可能性,同步加速了如數位應用、遠端科技等進展。扣合大會主題,今年的518博物館日即以「博物館擁有改變我們周遭世界的力量(Museums have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world around us)」為主軸,認為博物館能夠成為社會的依靠及支柱,可以透過公眾互動與在地連結而產生共榮,並且永續發展。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
    時間:2022/10/25(二)~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2特展室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復返:土地的節奏【mihumisang 米呼米尚】海端駐地創研計畫特展
    時間:2022/11/4(五)~2023/1/29(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考古‧工具‧人之都市考古傳說」特展
    時間:2019/11/12(六) ~2023/2/28(二)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3藝文展覽館B棟(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