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環境教育的成效與展望

博物館頻道

  從「農地」到「公園」──普悠瑪部落族人對卑南遺址公園的地方意義

話題‧話語

  女性影展在博物館:Queering the Museum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05期 2019.10.15

史前館環境教育的成效與展望

文‧圖/張至善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或本館)相當重視環境教育推動,陸續通過兩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103年卑南遺址公園率先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園區內兼具史前文化、原住民傳統智慧與自然生態豐富資源的環境教育場域。104年初史前館康樂本館跟著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結合館內展示設施及戶外多樣性園區造景,搭配解說導覽活動,建構環境教育系統,為臺東地區帶來優質的博物館豐富珍貴資源,並藉由環境教育的建立,導入更多元的教育內涵,結合社會脈絡議題,發展出具特色的環境教育特色。持續推動並深化與縣內其他公私立環境教育場域、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辦理環境教育場所之平台會議,整合並共同推廣與行銷,成為花東地區重要的環境教育設施場域。

本館環境教育特色

自然與人文薈萃的兩座環境教育場域

  史前館為東部重要的社會教育及終身學習機構,為東部唯一國立博物館,103年與104年卑南遺址公園與史前館康樂本館分別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結合館內兼具史前文化、原住民傳統智慧與自然生態豐富資源的環境特色,搭配解說與相關的教學活動規劃,導入更多元的教育內涵,結合社會相關議題,以發展出具社會與環境關懷的環境教育特色場所。同時推動結合社區與縣內其他公私立環境教育場域的合作夥伴關係,整合並共同推廣與行銷,成為花東地區重要的環境教育設施場域。

具有特色的環境教育主題課程

  臺東迄今共有6處環境教育設施場域,各有特色,承辦單位亦有不同營運模式。史前館有兩處專業設施場所,康樂本館的「史前文化」、「文化保存」、「原住民文化」等相關議題的環境教育主題,更增添臺東環境教育的多元性發展。

跨單位、跨領域的環境教育行動計畫

  「守護海洋 • 減塑行動」環境教育行動計畫企圖以博物館場域的特色及優勢,結合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以「在地好行動」為核心精神,聯手以「海洋廢棄物」為環境議題,配合「減塑」之環境政策,將考古意涵的體驗活動導入,辦理環境教育推廣及環境行動計畫。跨單位與跨領域的嘗試,創造出成功的經驗,我們做得到!

推動原住民傳統知識保存、研究與傳承

  卑南遺址公園自94年起致力於推動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的展示與推廣,建造傳統建築並結合社區部落共同種植呈現臺灣南島民族植物文化。此外,園區過去曾是鄰近卑南族部落普悠瑪族人生活的場域,有許多部落傳統的地名與空間記憶,館方亦與族人建立長期友好的夥伴關係,合作推動傳統知識與祭儀的保存、研究與傳承的工作。

環境教育多語言的嘗試:設計原住民族語教案


排灣族語環境教育課程。

  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之一,而且是南島語族分布北界,臺灣具備多元族群、語言,而史前館設立的目的之一,除了保存與記錄各族群的特色、文化外;也讓參訪者了解並欣賞臺灣多元文化。在環境教育課程上,康樂本館創新使用臺灣原住民語的排灣語來授課,除了讓對應之族群參訪團有更深刻親切的印象以外,也間接協助推動國民教育之鄉土語言教育。

將博物館「友善平權」觀念導入環境教育


友善平權之環教課程:臺東智障者家長協會。

  博物館友善平權包含「友善使用」與「社會平權」,本館在107年度嘗試將博物館「友善平權」觀念導入環境教育,拓展環境教育的服務範圍與對象,進行環境教育創新服務的努力。本館無障礙設施,除了完善的硬體設備以外,在軟體(人員)方面,我們也推動友善平權的導覽解說以及環境教育課程,並讓環境教育人員受訓,規劃課程、導覽路線,以友善平權體驗本館的環境教育課程,並實際辦理臺東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友善平權環境教育課程。

參與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平台會議

  臺東縣至108年3月31日止,有6處場域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各場域發展特色均不同。為了有效推展環境教育工作,臺東於104年特別由各場域組成環境教育聯盟,藉由平台組織,強化在地交流與合作關係,形成聯盟以擴展環境教育之影響層面,增加推動效益。

與鄰近部落合作推動傳統祭儀的復振與傳承

  99年起卑南遺址公園開始與普悠瑪部落婦女會合作在園區種植小米與進行相關儀式,部落在此地傳承與復振了卑南族傳統的小米文化。年度冬天的少年年祭與大獵祭迎凱旋儀式,也在園區舉行並延續至今,卑南遺址公園已成為該部落舉行傳統祭儀的重要場所。在當今原住民傳統領域屢有爭議的狀況下,展現了新的模式和可能性。

在地陪伴,培育在地環境教育力量

  108年度,臺東縣海端鄉公所期待發展在地環境教育,便與史前館環境教育推廣小組聯繫,期待本館陪伴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成立環境教育認證場所,推動海端鄉環境教育能量,並成為海端鄉一處結合自然景觀、歷史古蹟、農業產銷之課程的活動窗口,在友善環境下,發展觀光、經濟營運。這也是史前館未來展望項目之一:成為全國博物館發展環境教育的標竿,協助其它地方與原住民文化(物)館的發展。

保存與展示臺灣原生植物生態

  卑南遺址公園植栽規劃以「環境復原」的基點出發,期能復原這片土地的自然生態,公園植栽多為臺灣低海拔原生植物,並以臺灣東南部地區之特有或具重要生態意義的植物為主,重視生態多樣性,經十餘年種植維護,樹木已長大成林,茂密的樹林吸引許多生物在此棲息,園區鳥類與昆蟲資源非常豐富,提供園區在生態環境教育主題上豐富的教學體驗資源。此外,園區內亦栽植許多南島民族植物,以回歸傳統植物文化的理念,展現豐富的生態智慧,期望能呈現出一座自然與文化生生不息的自然公園。

總結

  史前館作為臺東地區重要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在場地、經費及全館各單位的積極配合和努力下,完備執行環境教育課程,重視及強調「環境教育」任務之發展,因此得到評鑑績優的肯定。107年度勇於突破,嘗試跨單位、跨領域的合作,以自身主題「考古」和當今垃圾議題結合,發展創意,企圖以行動解決當今社會環境問題,也獲得績優肯定。日前(108年10月)更榮獲臺東縣環境教育獎機關(構)類特優獎。史前館近幾年環境教育的推動成果豐碩,尤其下列幾點,具有特殊意義:

  一、史前館是花東地區唯一的國立博物館,肩負推動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之任務,將環境教育納入並積極發展,得到不錯的成果。

  二、連結地方平台:史前館由於兩處設施場所的投入,在臺東區域環境教育推動上,擔任極重要及不可或缺之角色。史前館的積極投入使平台運作順暢,成效有目共睹。

  三、除執行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任務外,亦嘗試「跨域創新」,與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合作,發揮各自專長,將創意整合,執行解決地方議題(生活減塑與海洋廢棄物)。

  四、將「友善平權」概念導入環境教育中,並進行「原住民族語」環境教育嘗試,是具創意的創新作為。

  五、文化保存、文化資產、原住民環境知識是史前館當前發展環境教育的重點,也是重要的特色。

  六、史前館長年發展部落關係現更陪伴輔導地方文化館轉型、投入環境教育行列,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持續不斷創新發展,拓展各種可能,朝「永續博物館」的目標邁進。

(本文作者為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史前館環境教育專責人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