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岩棺洗澡(下)─記2017年都蘭岩棺維護工作
文‧圖/葉美珍
前言
臺東縣境有6座岩棺保存在現地,岩棺大多位在小溪流或沖溝附近,各岩棺雖同屬長方箱或長方槽形,但容積差異頗大,以保存較好的都蘭岩棺而言,粗估容積775L(註1),長光岩棺約及其半,其他保存較差岩棺需作粗略復原估算,以估測容積排序,大於都蘭岩棺者包括麒麟岩棺、白守蓮岩棺、和平岩棺,小於都蘭岩棺者為長光岩棺及奇崙山岩棺。
都蘭岩棺及長光岩棺因現地保存之綜合條件較好,故被選為首先進行維護工作的對象。長光岩棺重要性不亞於都蘭岩棺,尤其岩棺為石造容器,其用途必須以伴隨器物或現象進行論證,廿多年前出土的長光岩棺是相形保存線索較多而有利論證的岩棺。因此繼都蘭岩棺的全面清潔、滅菌及局部強固後(詳〈為岩棺洗澡(上)─記2017年都蘭岩棺維護工作〉),接著為長光岩棺進行清潔維護工作。
一、長光遺址及岩棺
圖1.長光岩棺位於長光社區西南端。
|
(一)遺址介紹
長光遺址(圖1)發現於1993年,位於臺東縣長濱鄉古老砂丘、長光社區西南端之民宅西側,遺址因岩棺出土而被確認(註2)。當時屋主於屋後菜園整地而露出一座岩棺,岩棺原本為數公尺厚砂土所覆蓋,若非地主整地否則不易出土,隨後在附近進行第一次小型試掘,並持續有研究者進行遺址調查。
1997年以後臺11線公路拓寬工程密集進行,路基需大量填土,長光社區因賣砂土予工程包商,導致陶器露出,發現之時不少夾帶陶片砂土已填於社區東側臺11線公路基地,成為公路旁之二次堆積。
此後筆者等陸續於社區農園中發現其他遺物分布地點,並在1997年至2000年間進行2次考古發掘工作。長光社區計進行3次考古發掘工作,於遺址發掘3個地點,出土5處以「石板棺」為中心之墓園或祭祀地點,但受到社區耕作影響,5處現象保存程度差異很大,其中2處現象保存較為完整,另3處為擾亂後之局部現象。現象包括石板棺、祭祀用陶器群、陪葬品,附近並有10多座甕棺墓葬,此外還在素面陶文化層底部出土數十片大坌坑文化陶片。墓園現象相關之陪葬品或伴隨物包括打製石斧、石針、石錛、箭頭、兩翼(几)形玉耳飾、玉玦、玉管珠、玉墜、手環、陶紡輪及各式陶容器等祭祀品。
長光遺址存在繩紋陶文化及素面陶文化遺物,繩紋陶數量不多,屬於大坌坑文化;素面陶文化稱之「長光類型」。長光遺址除「長光類型」本身之陶器外並包含花岡山文化以及少部分卑南文化器物。其中陶容器最足以說明長光遺址文化屬性與年代定位。
長光岩棺出土後受到地方人士重視,獲得政府單位補助,於長光岩棺周圍設置木造步道設施,引導民眾參觀(圖版1)。社區成立松年大學,並設立相關教育、展示館,曾辦理諸如陶器製作等教育活動。此外,長濱處沖積扇地形,長光社區所在為扇底開闊端,東側面海,西側扇央忠勇社區臨金剛山,長濱鄉公所推展金剛山旅遊景點,長光岩棺成為其中的重要景點。
(二)遺址及岩棺現況調查
1、岩棺區地表調查
岩棺所在岩盤露出地表處最長10m,最寬6.8m,高84cm。岩棺現存體積內部長177cm(底部測量),北端寬45cm,南端寬60cm,深44cm。岩棺走向約N25°W。
岩棺出土時為黃色凝灰岩,出土後逐漸附著藍綠菌、地衣而變黑,亦即如同其他現地岩棺,因處於無遮蔽狀態,長期受風吹日曬雨淋,長光岩棺存在保存維護的隱憂,其表面已逐漸風化。
2008年時岩棺周圍設有木造參觀步道(圖版1),然毀於2016年尼伯特颱風(圖版2),2017年調查時岩棺內部積水約5公分,加上環境潮濕,地衣、苔蘚附著情形嚴重,岩棺石質多有風化現象,工作人員著手清理及記錄(圖版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