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
文/林秀嫚
人屬(Homo)的物種,包括巧人(Homo habilis)、直立人(Homo erectus)、匠人(Homo ergaster)、人屬魯道夫種(Homo rudolfensis)以及智人(Homo sapiens)。這些人種或已滅絕,或彼此間有親緣關係。其中,智人是人屬中唯一現存的物種。而巧人則是人屬中的第一個物種,出現在距今250萬到200萬年前的東非與非洲南部,可能自南方猿人(Austropithecine)演化而來。
就體質特徵上,巧人具有比南方猿人更小的大臼齒與更大的腦子,並且已知運用石頭製作工具(極可能也會使用動物骨骼)。巧人的命名即因其發現者Louis Leakey就巧人與石器的關連性,而將之稱為「巧人」。另外,就體質特徵而言,直立人、匠人、早期智人與尼安德塔人於頭骨形態上有明顯的差異,但於頭骨以外的部位則已非常相似且表現出對地面生活(terrestrial living)的適應。
智人,大致可以區分為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二者的主要差異表現在面部以及前部牙齒的縮小、眉脊的減弱與顱骨高度的增加。早期智人通常指距今20多萬年前出現、體質特徵介於直立人與晚期智人之間的人種。早期智人的腦容量平均1360平方公分,已達現代人標準,代表智人的智力可能已發展至相當程度,也因此,古人類學家將智人(Homo sapiens)與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歸類於同一種,也就是「智人種」(Homo sapiens乃拉丁語,其中“sapiens"代表著「智慧」的意思)。
智人海德堡亞種的頭骨。圖片來源
提供者:José-Manuel Benito Álvarez
|
再者,智人也有其亞種,經學者判定的智人亞種至少包括:智人海德堡亞種(Homo sapiens heidelbergensis或稱人屬海德堡種Homo heidelbergensis,距今約80萬到30萬年)、智人羅德西亞亞種(Homo sapiens rhodesiensis或稱人屬羅德西種Homo hodesiensis,距今約30萬年到12萬5千年)、智人尼安德塔亞種(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或稱人屬尼安德塔種Homo neanderthalensis,距今約40萬年前到1萬年)、弗洛瑞斯人(H. floresiensis或稱哈比人, 距今10萬年到1萬兩千年)。
依據德國萊比錫(Leipzig)馬克士普朗克(Max Plank)演化人類學研究所(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研究結果顯示,今日居住在非洲以外的人,體內有1-4%的DNA來自尼安德塔人。有趣的是,雖然尼安德塔人在歐洲活動最久,但研究人員發現,現今法國人、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和中國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序列相近程度不相上下。對此,學者們以為尼安德塔人與早期智人的通婚可能發生在8萬至5萬年前的中東地區,換言之,也就是通婚發生於現代智人散佈到舊世界的其他地區、演變成不同種族之前。
至於「哈比人」,少數學者認為他們乃罹患特定疾病(如Larson syndrome)所造成的結果。部份學者認為他們乃島內侏儒化的結果,但也有學者以為他們與當代人類具有共同祖先,只是他們依循了一條獨特的演化路徑,因此應從當代人類的譜系中分出去。
目前已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分布於亞非歐三洲,至少70多個地點,如印尼的昂棟(Ngandong)、希臘的佩特拉洛納(Petralona Cave)、衣索比亞的博多(Bodo)。而中國境內早期智人化石都是在1949年以後發現的,包括北部地區的大荔人(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砂礫層中)、金牛山人(遼寧省營口縣永安鄉西田村的金牛山遺址中)、許家窯人(山西省陽高縣)、丁村人(山西省襄汾縣南的丁村南同蒲鐵路兩側)與南部地區的馬壩人(廣東韶關市曲江馬壩鎮西南的獅子山石灰岩溶洞中)、銀山人(安徽省巢湖市銀屏鎮銀屏山村旁銀山山坡上)、長陽人(湖北省長陽縣大堰鄉鍾家灣村)、桐梓人(貴州省桐梓縣岩灰洞中)。
至於晚期智人,又稱「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在體質特徵上和現代人已沒有明顯差異。不過,真正現代人的概念,還是指新石器時代以後的人類,也就是距今一萬年前至現今的人類。目前已知年代最為久遠的晚期智人遺存,是1960年代在衣索比亞南部奧莫河谷(Omo valley)發現的人類化石,包括兩塊破碎頭骨及手、腿骨等,距今約19.5萬年。不過,最早被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是1868年於法國發現的克羅馬農人(Cro-Magnon)。
中國最先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就是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山洞中發掘出來的山頂洞人,其後陸續發現的則包括柳江人(廣西柳江縣)(如右圖)、資陽人(四川資陽縣)、穿洞人(貴州普定縣),以及分別被稱為河套人、來賓人、麗江人、黃龍人的零散化石材料。
就人類演化史研究而言,無論是基於化石形態差異的區域演化論(Regional Continuity Model)或是基於粒腺體DNA研究的遠離非洲說(Replacement model或Out of Africa),都無法全盤解釋現有的證據。可以確定的是,現代人確實存在樣貌上的差異,即因膚色、頭髮形狀與顏色、眼鼻唇等不同而可以將世界各地的人分為各色人種,如黃種人(或稱蒙古人種)、白種人(或稱高加索人種)、黑種人(或稱赤道人種)和棕種人(此為依據人類學學家Carleton S. Coon的分類,多用於描述南亞、東南亞與大洋洲的各種人群)。
然而,在面對現代人於外形的差異時,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現代人於基因上的分化非常微小,以外形相差甚多的現代人與黑猩猩為例,二者於DNA組上的相似度高達98.77%。換句話說,現代人在外表上的分化,其實於基因上僅有小小的差別。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