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時空的對話—祖父母節「史前人的寵物─與舊香蘭遺址陶藝家對話」培養親子創作空間
文/林建成‧圖/林建成、黃郁倫
一、前言
2003~2005年間史前館考古工作人員在舊香蘭遺址,發掘豐富的史前文物,包括狗墓葬和各種立體動物陶偶,狗、龜、蛇等動物造形陶器把手十分突出,另外大量的陶片除了出現不同於臺灣原住民慣用的人形紋外,還有弦紋、圈印紋等陶片,尤其是出土陶片上的猴、蛇等多樣動物圖紋清晰可見,造形也十分寫實。(詳見李坤修,《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頁142-143),這些動物與史前人類應有親密的關係。
李羿漩小朋友色彩豐富的可愛作品。
|
2010年史前館在宏館新藏特展區展示這些新發現,為了配合100年第二屆全國祖父母節,特別策劃辦理「史前人的寵物-與舊香蘭遺址陶藝家對話」親子活動,邀請全國各縣市民眾帶領孩子到史前館參觀舊香蘭的文物,並且以「史前人的寵物」為主題,由家庭為單位祖孫或父母、子女2-3人組成親子隊伍參加圖與文創意比賽,讓大小朋友的想像力充分發揮,以創意作品和舊香蘭遺址的陶藝家進行對話。透過這項活動除了促進家庭親子關係外,可以深入認識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事物,並更加愛護臺灣的珍貴文物。
二、認識祖父母節與史前文物的活動內涵
為了讓民眾接近了解舊香蘭遺址上珍貴的發現,以及與我們生活上的土地關係,特別利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藉由活動邀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同時考量全國各地民眾都有機會親臨參加,活動設計以100年祖父母節之8月份4個周日(7、14、21、28)分別展開,民眾可以利用假日參觀機會,針對史前陶藝家在陶藝作品中的動物主題,以圖或文繪寫出感想及想像,與史前陶藝家展開對話。
由於活動著重參與、發揮史前文物的內容觀察與想像,並不刻意去強調比賽名次,而分別採錄取最佳創意、最可愛史前動物、最佳紀錄、最活潑史前寵物及與最佳對話獎等,獎勵優選五名及入選若干名。
活動在教資中心同仁及志工的推動下,除臺東本地區民眾外,也有來自屏東、新北市、臺南市的家庭大小朋友參加,其中更有學校老師熱心鼓勵學生代為邀請家長共同來逛博物館。雖然祖父母節(8/29)當天遇到南瑪都颱風攪局,僅上班半天即放颱風假,多少影響作品回收數量。但從作品的表現來看,以微小的舉辦經費,但能由活動達到認識祖父母節及親近史前文物的雙重社會教育功能。
三、史前與現代對話的創意空間
舊香蘭遺址的年代,目前已完成4件碳十四年代測定,結果是介於1320
B.P至1240B.P之間(李坤修,《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頁170)史前與現代橫跨一千多年,但是從陶器上描寫的動物,事實上對現代人而言並不陌生,對話場域也比較熟悉且能夠掌握;小朋友的想像力無限,有記錄舊香蘭遺址出土的文物如印紋陶片、三突脊玉耳飾、史前釣具魚鉤等,參加的作品各自有生動表現,在原野上奔跑的各類史前動物狗、山豬,甚至有飛翔的翼龍等,有的充分描寫史前人的生活、狩獵,有的製作玉、陶器,有的與野生動物作戰,尤其幾件具創意的圖文述說方式,特別值得一提,在此註解作品的表現:
李宜勳小朋友的作品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
|
青蛙與百步蛇駕著時空穿梭器到史前時代去遊玩,發現了史前人製作的陶壼又大又漂亮,百步蛇窩在它的把手上休息不想離開,青蛙只得拉著他說:「下來啦!這裡又不是你家。」當牠們回到現實世界後,看到史前陶器上的蛇紋把手展示,直呼「這不是我們上次去看的?白百(百步蛇)怎麼在上面?」(李宜勳)
黃韋程的畫裡有完美s曲線的百步蛇!
|
史前陶藝家準備在陶器上刻劃圖紋,動物們分別在他面前擺好「pose」,展開一場表演秀,有呈現完美s曲線的百步蛇、肌肉猛「熊」、呼叫「刻我、刻我」的可愛小狗及活蹦亂跳爭取注意的猴子。(黃韋程)
蕭敏秀小朋友的畫裡有貼心的史前狗狗。
|
姚珈嫚小朋友有認真看展覽唷! |
另外有的描繪史前陶藝家正在思考如何在平凡無奇的陶器上,不知要用什麼做圖案?貼心聰明的小狗看出了主人的心事,把自己的狗腳印烙在陶器上,成了十分特別的狗腳印圖案的陶甕。(蕭敏秀)
當然也有符合活動目的作品,文字的說明更是點出舊香蘭遺址在史前時期的「在地文創產品」水準:
100年的暑假,我和阿公、阿媽、爸爸、媽媽、舅舅、舅媽及表弟、表妹來到史前館參觀遊玩,在展場的一處看見了之前因颱風大浪侵襲而出現的舊香蘭遺址,它深深吸引了我。史前人和我一樣把狗狗當成了寶貝,還把圖案刻成了『印章』,這……也太進步了吧!舊香蘭遺址簡直是臺灣的高科技中心!(姚珈嫚)
四、小結
遺址文物的發掘與研究是史前館的核心任務之一,研究人員針對文物的詮釋與內涵進行專業的整理和發表,再經由教育活動推廣史前文化,這也是史前館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次「史前人的寵物─與舊香蘭遺址陶藝家對話」透過簡單易懂的親子活動,讓社會大眾從參與到認知,學到考古(舊香蘭)遺址上豐富的內涵,事實上即是本館推廣教育活動的本質及特色。從小朋友們的作品上更可以發現,活潑的創意在冷門的考古間是存在的,創意的養成也許就在我們平日生活的空間裡。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