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2011森林之心—泰雅服裝秀」(下):一場活絡「傳統」筋骨的文化運動

博物館頻道

  穿梭時空的對話—祖父母節「史前人的寵物─與舊香蘭遺址陶藝家對話」培養親子創作空間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240小時─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學生2011暑期實習心得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13期 2011.10.15

史前館240小時─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學生2011暑期實習心得

文‧圖/黎芮伶、詹麗滿、溫明儀

黎芮伶/那些在史前館的日子

  過去在大學時代,老師總是帶著我們前往少數民族村寨進行田野調查;進入博物館研究所之後,田野場域也就由村寨轉移到博物館之中。實習的第一天,館方人員善意提醒我們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既然進入到田野場域,就沒有空手而回的道理。在學校受到豐富的博物館理論薰陶,也期待進入博物館接觸實務工作,觀察博物館理論與實務之間的互動對話;另一方面,史前館擁有數千件豐富的西南織品收藏,更是國內重製泛泰雅群織品服飾最為系統性與完整性的博物館,因此希望透過此次實習對博物館與西南少數民族、原住民織品收藏有進一步認識,進而確立方向與議題,這也成了此次實習的重要目標之一。

文物清潔吸塵。

  我們幾人如同一張白紙,透過隨機對談、動手操作和觀察的方式在館內吸收各種知識與經驗。「博物館是精緻的事業」、「魔鬼就在細節之中」,記得師長們是這麼說的,所有的學問都在細節中顯露出來,而在此次實習參與文物入庫流程的工作中更有深刻的體會。在民族學部門,主要接觸到岩佐嘉親先生的捐贈面具,也勾起兩年前的實習記憶,當年僅對於精巧的文物保存盒製作技巧感到驚奇;而此次在動手製作文物保存盒的過程中,也同時不斷向自己提出疑問並試圖尋找解答,思考成了比手作更為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小老師與勞動成果。

  感謝指導員之一方鈞瑋先生讓我們在操作中學習、思考,透過重複的工作才讓人能夠靜心思考,如何透過自我對話以求成長,看似簡單的文物清潔並不如想像中容易,究竟如何才是適度清潔?什麼樣的描述才夠完整清晰?如同中國古代宮廷的畫師一般,尺寸測量、材質與保存狀況等資料登錄都將成為後人運用它的依據,也是日後物件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小小的誤差都會對日後研究成果造成影響,瞬時感覺責任重大而不得不慎。

  至於物件進入博物館後,要如何發揮價值?對於這些面具,我開始好奇他們的社會文化脈絡,然而在目前欠缺脈絡未有完整研究成果的情形下,這些引人入勝的面具尚未有機會公開亮相。然而如同指導員所說,當前博物館能夠做的就是保留物件期待來人研究,衷心期待有朝一日它們能夠脈絡化地展現,讓更多人見到這些美麗的面具們並認識它們的文化。

參與卑南文化公園中的卑南族家屋落成party。

  還記得在三年前的夏天,由於單純喜歡博物館事物的緣故而來到史前館實習;日後,踏入博物館研究所並回到史前館再次學習,都是當初沒有料想到的事情。第二次來到史前館的感受十分特殊,當年還在籌備階段的《重現泰雅:泛泰雅傳統服飾重製圖錄》已經出版、見到了當年在博物館旁尚未營運的台東文旅、也前往拜訪時常耳聞的南科分館……六週的日子飛也似地過去,由衷地感謝所有曾經給予幫助的指導員們,也感謝所有小老師們耐心地陪伴教導,讓我再次滿載而歸並留下充實愉快的回憶。

詹麗滿/當理論遇上實務、當有形遇上無形

  這次從實習工作對蒐藏與展示之間在保存觀點上產生的對立關係,進行了很多思考。西方博物館學的民主化觀念有公開國家藏品給大眾觀賞的任務,而蒐藏保存觀點卻重視維持現狀防止劣化、文化真實性之再現、收藏展示之適當環境等危機,兩者之間要如何取捨與平衡,我從實習當中體會了從理論與實務上產生的糾結。

協助形色紋質特展文物燻蒸除蟲。

  時代及社會變遷,因著全球地方化視野及博物館朝向社會教育機構發展的情形使然,當代博物館試圖擺脫只是儲藏庫機能和單一性觀點的解讀,博物館人員也逐漸關懷文化/生物多樣性的社會議題。Sharon Macdonald(2006)在“Collecting Practices,”一文中提出回溯「博物館的根本基礎在於蒐藏,包含組合、保護、展示之實踐」。20世紀博物館的教育角色提高,今天博物館的蒐藏與展示糾結著過去、現在、未來的關聯性,導致當代博物館的館員面臨「蒐藏什麼」的選擇及「如何蒐藏」的技術等困境。因此必須再認識「何謂蒐藏?」以及再思考「為什麼蒐藏?」的目的。當蒐藏或保護政策決定選擇什麼樣的文化遺產或標本進入博物館,就是以某種族群價值觀、某人社會階級意識或某個領域的專業觀點來決定。藏品從入館前最初被誰創造,被誰曾經擁有,然後在公共博物館制度化蒐藏系統及專業館員的詮釋判斷下,被誰選擇進入了博物館,以誰的觀點保存、登錄、存放,被誰的意識型態挪用組合,並且建構展示脈絡傳遞訊息……於是博物館不是中立或平等的場域,因此博物館成為產生社會影響力的傳遞訊息之媒介或論壇。


參與形色紋質特展文物上架固定。

  另一方面,當我以觀眾身分進入展場參觀臺灣自然史廳、臺灣南島民族廳、臺灣史前文化廳與科學的考古學廳,這些常設展之分類主題讓我了解史前館的定位與蒐藏方針。另一方面,特展或企畫展體現了當代博物館的社會角色,跨領域主題表達關懷當代社會議題,展示手法轉向以行動者為主的展示、教育、組織、社會文化的發展與實踐,具有多元性的展演手法。

  過去在博物館接觸展示品的方式,通常是不可觸摸實物、環境安靜等,但是從「形色紋質:原住民生活美學之微觀之旅特展」的展示區,物質文化跨越時空相遇,當見證過去的國家寶藏遇上了當代創意設計作品,產生了什麼樣的火花,傳統與創新之間延續了什麼相似點或有什麼差異性變化的觀察等等,對我來說增添了學習的樂趣。在工坊演示區,當原始天然材料遇上部落智者的巧手創造了神奇工藝品或現場演示,透過參與DIY製作,感覺展場空間瞬間因身體互動或對話產生了溫度、聲音、嗅覺等的變化。當離開博物館時,除了科學知識以外,同時也帶走了親手製作的有形手工藝品及無形的感知經驗,相信這樣的參觀經驗將陸續在日常生活中發酵產生影響力。

溫明儀/從「禮儀師」到為了「新嫁娘」

  「我希望你們能夠透過像做工人的過程,去體會如何看待『典藏』這件事。」從擔任我們指導員的研究人員方鈞瑋先生口中這句話,就此展開我們在史前館進行民族學典藏流程的實習生活。

清洗石器標本。

  首先是從製作藏品的家開始,從畫盒子、割盒子到最後組成一個完整的文物保存盒。「你下的每一刀都很重要,請細細地體會每一個工作過程的意義。」一開始,我純粹是因為所使用的無酸紙非常昂貴,不得不小心翼翼;後來,重複性的動作漸漸上手了,就開始注意過程中身體的使勁方式、呼吸和念頭。我該如何從每一條劃線、每一刀和每一個摺痕去領略蒐藏的意義呢?小老師Jolin說:「保存盒是給文物提供一個安全的家。」指導員則認為,這個學習過程不是在技巧,『保存』是個目標,但是要如何達到目標,則需方法和原則。我們設計盒子的形式要以藏品原來的存在樣貌去設計,盡量簡單、節省耗材,一切以藏品為主體,不是要展現個人設計盒子的才能和技巧。我則在靜默的每一個呼吸之間,祈願將來置入此盒子的文物能夠安穩,以為將來所運用。

  接下來我們以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的面具展開持拿標本、測量、文物檢視登錄、清潔到典藏式包裝等等實務學習內容。製作盒子、持拿標本、測量所需要的是專注力和細心,在過程中都有一個外在參考標準在,所以只要跟隨;但是,文物的檢視登錄則需要辨識力和鑑賞力,依靠的是內心的尺度,要有相關的知識背景和經驗的累積才能為文物建立起較完整的資料。當然,此刻的我們關於這部份的學習,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

  就在進行典藏式包裝時,我產生了困惑,當我們依照指示將面具包裝好放在保存盒裡面的時候,腦中竟浮現了要火化的棺木意象,內心頓時覺得感傷,並且質疑,保存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就是把物件供奉起來,凍結在不見天日的密閉空間裡,減緩它消逝的速度嗎?若是這樣,我寧願它發光發熱地和人們產生連結,有生命地存在。原本以為文物檢視是最困難的,後來發現,如何活化藏品,典藏之後的思維和具體行動才是更困難的。

練習文物攝影。

  該如何轉化這「禮儀師」的心境和困惑呢?依然將思索放在每日的「手作」過程中,腦海中突然浮現,去參加附近達魯瑪克部落的祭典,主持人在介紹盪鞦韆時說的話。他說,每位魯凱族少女的媽媽,都會為女兒縫製漂亮的衣服,希望她們在祭典中是最出色的。而我們在保存固定這些文物時,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態來進行,希望將來有一天這些藏品與世人見面時,能以最完整、純然的姿態出現,進一步激發觀者深刻的體悟。從「火化」到「活化」、從「禮儀師」到為了「新嫁娘」,心念一轉,在持續地過程中展開自己與藏品之間的對話,前館長童春發曾說:「思想和知識會在對話中產生和流動。」對這句話我也有所感觸。

  在實習結束前幾天,野桐工坊的弗耐‧瓦旦(Baunay Watan)大哥為了「2011森林之心:泰雅傳統暨創新服飾」的展演活動,特地來史前館借藏品。我們有幸目睹了準備藏品出門整個細膩的過程,弗耐大哥還說,這一次不僅要讓這些藏品在森林中呼吸,還要具體感受到人的體溫!

  「蒐藏是為了未來」,這句從書本中讀來的文字,在實習過程中,逐漸成為經過「體悟」而具體存在經驗之中。由衷地感謝促成此次學習經驗的所有人、事、物,有您們,真好!

(本文作者群為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