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話說「形、色、紋、質:臺灣原住民生活美學的微觀之旅」特展

南島文化專欄

  如何「災難」、怎樣「神話」?三則臺灣原住民「災難神話」的文化詮釋

話題‧話語

  科地埃拉日──菲律賓北呂宋島高地的原住民族運動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08期 2011.8.1

如何「災難」、怎樣「神話」?三則臺灣原住民「災難神話」的文化詮釋

文‧圖/楊政賢

  猶記得,2009年「八八風災」肆虐臺灣山林的畫面,驚心動魄、歷歷在目。這是一次地球氣候異常與洪水翻攪山林的警訊,同時也喚起了我們重新正視人類與大自然的依存關係……有鑒於此,我試著從些許臺灣原住民「災難神話」的資料裡,整理歸納出有關洪水、火山、地震等「災難」意象的「神話」文本類型,並探討「神話思維」其背後所隱含人對於大自然災難現象的理解論述,以及不同的族群為了因應環境變遷,所各自衍生出的文化機制及其意涵。

如何「災難」、怎樣「神話」?

  「神話傳說」經常是一個族群歷史文化裡關於人、事、物、地的集體記憶與論述空間。臺灣原住民早期沒有使用文字,族群的歷史文化大都藉由口述的神話傳說來反覆、反思與反芻族群的集體記憶。在遠古的年代裡,族人就是靠「神話傳說」這種溫存記憶的奶水來延續歷史文化命脈,並對不能立即理解的大自然現象進行再詮釋或合理化的論述。

  徵諸歷史,臺灣南島民族各族普遍都流傳著有關大自然洪水、火山、地震等「災難」意象的「神話」文本,這些論述也大多與其「族群起源」神話傳說息息相關;換言之,這些「災難神話」都不約而同暗喻一個大自然「災難」的結束,也往往正是一個「族群起源」的開始。而「族群起源」的神話傳說之於一個族群的集體記憶,也往往是其族群意識的象徵認同。簡美玲(1994:3)即指出:「神話或傳說在原始民族的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反映某一民族精神和物質的生活,並且對社會起源、形成和遷移各方面,給予很多的啟示(引自許世珍1956:162)」、「換言之,從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神話文本並不是僵硬無生命的文藝化石,而是人類對於生活之世界、人類自身、超自然及宇宙,所發抒之充滿動力與生命力的宏偉論調(引自Dundes1976:281)」。所以,分析、解讀人類的神話,應可使我們對人類社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災難神話」的文本類型及其文化詮釋

  臺灣原住民的「災難」神話揭示了一個因錯受苦、災難降臨時期的結束,也預告了一個改過向善、重建秩序時代的開啟。以下就臺灣原住民各族有關洪水、火山、地震等「災難」意象的「神話」文本類型各舉一例,並說明如下:

◆ 「洪水」神話

  太古時候,名叫hamo的神在玉山上創造了人,隨著人口的增加而逐漸離去;後因洪水氾濫,人們便帶著動物又回到玉山上。當時無穀物可食,只有捕殺動物,有一次人們將狗頭用竹竿插起,豎在地下,眾人覺得很好玩,後來又嘗試用猴頭與人頭,不久洪水退了,以後遇到侵犯他們的人,就砍下他的頭,這就是出草的濫觴。(資料來源:佐山融吉著,1983,《蕃族調查報告書: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余萬居譯。引自尹建中1994:294)

玉山是鄒族人的聖山,是神降生人之地,也是洪水時期人避禍的所在。

  這則「洪水」神話揭示了鄒族起源於玉山,雖曾遷離、復又歸返。玉山是鄒族人的聖山,是神降生人之地,也是洪水時期人避禍的所在,因此鄒族人相當尊崇他們居住地域的玉山。「洪水」雖是災難,但對鄒族人「人們便帶著動物又回到玉山上。當時無穀物可食,只有捕殺動物」的傳統山林生計而言,「洪水」卻是當時環境變遷「必要之惡」的發展前提。此外,這則神話文本發展到最後,提及了「洪水」的退去是因為族人無意間發現了「將狗頭用竹竿插起,豎在地下」的遊戲趣味,進而演變成「以後遇到侵犯他們的人,就砍下他的頭」的部落中心意識,以及合理化解釋「出草」緣由的論述。

  從上可知,我們不難體會這則「洪水」神話隱喻了鄒族人歷經天神hamo在玉山創人的祝福、洪水氾濫的肆虐、玉山對鄒族人的重新接納,以及鄒族人為了「玉山」起源的傳統領域,進而發展出以「出草」來捍衛族群界線的儀式行為。然而,我們似乎仍感受不到鄒族人對「洪水」災難受苦經驗的深刻描述,反倒是人與神(hamo天神)、人與人(出草)等情節才是鄒族人所樂於津津樂道的重點,這似乎也反映了鄒族人看待「災難」的某些特殊觀點。

◆ 「地震」神話

  很久很久以前,臺灣、綠島、蘭嶼、小蘭嶼、高石臺、巴旦島幾十個島和菲律賓,本來是互相連接的一個長型大島,因為當時的人互相殘殺,從臺灣來的人和從菲律賓的人,欺負在蘭嶼的人,殺了他們,於是天神可憐蘭嶼的雅美人被殺,所以把地震動,把島嶼切開,於是蘭嶼形成了一個島嶼,島與島之間有隔海,於是雅美人在島上很安心,沒有從外面來的人來殺他們了。--。雖然天神以前救了他們,現在他們反而更亂,天神就用洪水來毀滅他們,海水淹沒他們達九年之久--。(資料來源:余光弘、董森永,1998,《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p15-23)

天神把地震動、把島嶼切開之後的島嶼之一:蘭嶼。

天神把地震動、把島嶼切開之後的島嶼之一:菲律賓巴丹群島(Sabtang Is.)。

  這則「地震」神話隱喻了達悟族長期世居海外的「孤島」宿命,以及「島民」自有其觀看島外世界的特殊「世界觀」及其論定「歷史」的文化視野。對達悟族人而言,他們因「天神可憐蘭嶼的雅美人被殺,所以把地震動,把島嶼切開」而得到「空間獨立」上的區隔與安全。但,之後卻又因「他們反而更亂,天神就用洪水來毀滅他們」之故導致族群生存上的大考驗。這則神話文本同時提及「地震」與「洪水」這兩個「災難」,但兩者的功能與意義卻大異其趣。「地震」帶給蘭嶼達悟族人的不是「災難」,而是有如「安全島」天然保障的想像國度;但「洪水」帶來的則是真真實實、因錯受苦的天然「災難」!

  我想,大自然可能有各種「災難」類型,對長期委身「寓居」汪洋「孤島」中的達悟族人而言,想必沒得選擇、只能禍福與共,就像是沒入大海中的蘭嶼拼板舟一樣,也沒有選擇波峰與波谷的權利,為了生存下去,只能握穩船槳、奮力向前。

◆ 「火山」神話

  太古時,祖父與孫子,孫女居住於tsiranasan(註1)山上的時侯,山中噴火,山石崩裂,海水沖來,他們乘坐ka-lolan-an來到太麻里猴仔蘭;後來祖父死後化為石,兄妹二人在arapanai(註2)結為夫婦,最初生下螃蟹,次又生石,該石裂開始生阿美族及卑南族的祖先,但卑南社(註3)的祖先是兄妹在arapanai所立的竹子所生的。(註4)(資料來源:李卉,1955,臺灣及東南亞的同胞配偶型洪水傳說《中國民族學報》1:173。引自尹建中1994: 20)

現今稱為panapanayan的arapanai,位於目前臺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的南迴公路旁,前方是一片平坦海灘地,可說明於此登陸上岸的可行性。

Panapanayan最早立碑處,是「石生系統」神話傳說中,兄妹二人結婚生「石」,「裂石生人」之處。此處意喻阿美族及卑南族「石生系統」的直接「共祖」。
Panapanayan「竹生系統」神話傳說中,漂流逃難時所用的竹槳,登陸後隨即插地成林,「破竹生人」之處。此處意喻卑南族「石生系統」與「竹生系統」的間接「同源」。

  這則「火山」神話提及「山中噴火,山石崩裂,海水沖來」的景象描述,非常切合「火山」的災難意象,這也是臺灣原住民神話中少數論及「火山」的文本之一。祖孫三人原本生活在山上,因「火山」災難而下山,輾轉漂流、登陸新地。之後,為了重新繁衍子嗣,兄妹二人不得不「在arapanai結為夫婦」因而觸犯了人類「亂倫禁忌」的禁婚規訓,導致「最初生下螃蟹」的天譴後果。在歷經一段時間與罪罰之後,兄妹二人「次又生石,該石裂開始生阿美族及卑南族的祖先。至此,兄妹二人歷經「火山」的天災與「亂倫」的人禍之後,幾經混亂、終得救贖,兄妹二人成了阿美族及卑南族「石生系統」的直接「共祖」,並藉由「卑南社的祖先是兄妹在arapanai所立的竹子所生」的相對指認來論述與卑南社「竹生系統」的間接「同源」,藉以安撫消彌日後因資源競爭所可能的緊張關係。

  就這則神話而言,「火山」的災難雖是造成當時一切斷裂、重組、互補、跨越等結構關係的根源,但因故事發生地點arapanai位於早期原住民各族經常登陸的海岸緩坡,易入難守、族群複雜。因此,後續一連串人與人、族與族、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多層次「社會關係」才是其「焦慮」的所在。諸如祖父與孫子女的斷裂(祖孫隔代、沒有父母)、人與土地的重組(遠離他鄉、登陸新地)、性別的互補(亂倫禁忌、兄妹結婚)以及族群的跨越(阿美族及卑南族「石生系統」的直接「共祖」、與卑南社「竹生系統」的間接「同源」)等,這些都顯示出這則神話文本的多元脈絡與綿密交織的關係網絡。

不同「族群」、不同的「災難」思維

  臺灣原住民的「災難神話」意喻著諸如洪水、地震、火山等阻擾了人們的繼續生存,等到「災難」因各種自然因素或文化機制而消失時,另一個新階段於焉開始。換言之,這類「災難」主題隱含著族人「族群起源」的集體記憶,同時也眷顧著如何「解釋」災難現象與如何「安撫」社會失序焦慮的雙重功能。

  從上述三個「災難神話」的文本裡,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族群」有著不同的「災難」思維,以及不同的「災後」處置態度。整理說明如下:

族別
居住地
「災難」類型
「災難」思維
「災後」處置態度
 鄒 族
 高山
 洪水
 務實
積極參與災後重建的應變 (例如:人們便帶著動物又回到玉山上;遇到侵犯他們 的人,就砍下他的頭, 這就是出草的濫觴等。
 達悟族
 離島
 地震、洪水
 宿命
自我墮落引來天譴的警惕 (例如:現在他們反而更亂,天神就用洪水來毀滅他 們。
 卑南族
 平原
 火山、洪水
 焦慮
受難之後社會關係的重建 (例如:兄妹二人結為夫婦;最初生下螃蟹,次又生石,該石裂開始生阿美族及卑南族的祖先:卑南社的祖先是兄妹所立的竹子所生等。

  總之,神話傳說,一方面在當下蘊含著族人的集體記憶,提供族人不斷滋養的文化來源;另一方面,也提供族人日後論述「災難」,修改(shaping)歷史經驗、自我認同、族群象徵等的一個文化機制。如何「災難」、怎樣「神話」?我想,這是臺灣原住民千百年歷經不同天然「災難」的受苦經驗所形塑而成的諸多文本論述,隱喻著不同族群對「災難」的不同思維,及其不同的「災後」處置態度。而「尋找意義會發現發展,尋找變遷不能製造歷史」,我想,這也正是臺灣原住民「災難神話」為我們防範災難的一個「暗喻」,更是一個可供人類預約未來的「明示」!

 

註1:現今花蓮縣豐濱鄉八里灣一帶的山區。
註2:現今稱為panapanayan,位於目前臺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的南迴公路旁,前方是一片平坦海灘地,可說明於此登陸上岸的可行性。
註3:現今臺東市南王部落(里)。
註4:以此推測,這則神話應屬卑南族知本社「石生系統」的文本類型。

引用書目

尹建中
1994 《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內政部。

余光弘、董森永
1998 《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簡美玲
1994 〈阿美族起源神話與發祥傳說初探──兼論阿美族亞群的類緣關係〉,《臺灣史研究》1(2):86-128。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