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社區部落的合作紀實—以卑南文化公園種植小米歷程為例

南島文化專欄

  被召喚的身體:與部落栽植收割小米過程的身體感知與心境轉換

話題‧話語

  節能減碳─你能我也能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07期 2011.7.15
 

博物館與社區部落的合作紀實—以卑南文化公園種植小米歷程為例

文‧圖/林佳靜


前進小米園

小米除草

「hu hu wa ~~kasagasagar dra inuturikan i hu hu hu wa he!(註1)」

  這是普悠瑪部落(puyuma,南王部落)每年mugamut(小米除草完工慶)活動中,大夥列隊並配合步伐敲打tawlriyulr(銅磬),精神抖擻地前呼後應跑步到小米園地時呼喊的口號,大家邊除草邊吟唱古調歌謠。筆者參加了兩年該部落的mugamut,於去年向婦女耆老提出:「mumu,明年來文化公園的小米田除草好嗎?」這開啟了卑南文化公園與普悠瑪部落更深層合作互動的契機。

  99年底在與部落婦女會長及相關夥伴們討論下,決定要從播種就開始全程紀錄。100年1月下旬部落請來abukulr先行祭告祖靈(註2),隔日清晨再由婦女們進行播種。到了3月中旬,小米和雜草都長出來了,此時也是部落舉行mugamut的時節。在第一天misaur時(註3),部落婦女即列隊從文化公園路開始敲打tawlriyulr,跑步到園區的卑南族家屋小米田來除草。過程中退休的鄭玉妹校長也在現場講解卑南族傳統婦女小米除草祭儀的文化意涵,除了讓現場參與者了解卑南族的文化外,也能藉此機會讓部落年輕人透過此活動的安排了解自身文化。

  在一次筆者邀請普悠瑪部落兩位tangkangkar(註4)於卑南族家屋進行訪談時,tangkangkar向筆者提及以前部落小米田傳統的收成方式,現今在部落已經很難見到了。當筆者提議,若邀請部落伙伴一同來博物館這片小米田進行傳統的收成與入倉之事如何,他們不僅同意也有所期待。

  小米一天天地長大並結穗,此時最大的考驗便是小鳥了。大夥原本想蓋張網子防止小鳥啄食,但由於abukulr曾提及對卑南族人而言小米的禁忌很多,不可隨意行事,因此請來竹占師了解祖靈的看法。祖靈透過竹占告訴我們不需要蓋網子,也透過竹占選定了小米入倉的人選。從這次經驗,讓筆者深刻了解且感受到小米對於卑南族人而言不僅僅只是作物而已。小米種子、傳說故事、歲時祭儀、禁忌與神靈觀等更深刻地影響著卑南族人的生活。

進入園區前祭司進行儀式

界門

  到了6月,此時已是小米逐漸成熟之際,大夥也開始著手準備收成的作業。由收成的時機十分重要,太早或太晚都會影響小米的收穫情形,因此還是要請耆老們來看過比較準確。當決定好收成日期後,卻遇上部落族人往生的事情。由於來收成小米的族人,在小米尚未入倉之前不可以到喪家進行慰問,因此當禁忌出現時,筆者可以感受到部落族人不安的氣氛。最後在tangkangkar賴進生長老的建議下,我們將收成日期提前兩天,並趕在往生者出殯前完成入倉工作,也讓參與收成的伙伴們感到安心。也因為部落內有人往生,因此收成當天,tangkangkar先在園區入口處進行儀式,並設立界門,參與小米收割的成員要先經過界門才能進入園區,此作用是希望部落亡靈不要跟隨,以免小米祖靈忌諱。

祭司指導主人家如何收割小米
婦女收割小米

小米入倉處
煮小米粥
入倉後大家一同享用小米粥粥

  傳統的小米收成過程,一開始先由主人家(經由竹占儀式選定的館方人員高育屏小姐擔任)進入收割,九枝小米穗綁成一把,置於田中間,大夥再由四周慢慢往中間收割。過程中婦女耆老們一邊收割一邊吟唱歌謠,一位男性耆老則穿梭其中,口中喊著lima,收集大家手中的小米以綑綁成一大把小米。lima是手的意思,筆者常聽部落耆老們回憶起以前在山上小米田收割時,大家精神抖擻地呼喊著lima的聲音,此時重現這個場景,也讓耆老們格外懷念。收成晒乾後的小米進行入倉儀式,在tangkangkar王傳心長老的引領下,由主人家將小米種子bini放入小米靈屋,並以今年所收割的小米煮成小米粥,放入小米靈屋中以祭告祖靈。

  卑南文化公園近年來致力於傳統原住民民族植物的展示與推廣,雖然小米作物已經種植過幾次,然而這是第一次結合部落的參與,而能完整呈現出小米與卑南族人生活的密切關係。年初原本只預計結合mugamut的祭儀活動,然而在部落耆老的關心與認同下,tangkangkar也加入一同討論、參與後續的收割入倉過程。這讓博物館裡的小米栽種展示不只是小米作物或植物本身,更呈現出卑南族人長久以來與小米互動後所產生的文化意涵,也讓園區內的傳統建築與植物文化的展示更具有人味。

  在這小米種植與收成的過程中,館方十分感謝部落耆老們把園區內的小米田當作是自己部落內的事務來看待,部落耆老們也對於能再次實踐傳統的收割入倉過程而感動。陳光榮長老說:「感謝博物館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讓我們族人能藉這個地方做傳統文化的傳承。」博物館與普悠瑪部落也透過小米種植與收成的過程更加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經由小米的種植與文化祭儀活動的辦理,見證卑南文化公園與部落文化結合的歷程,讓博物館不再只是冰冷的物質文化的展示,而有了部落民眾的共同參與及詮釋。

註1:hu hu wa ~~kasagasagar dra inuturikan i hu hu hu wa he!意思是呼呼啊~~我們整齊的隊伍呼呼呼哇嘿!

註2:女性的儀式執行者之首稱為abukul。

註3:過去傳統卑南族部落,婦女在小米播種後要進行除草、剔苗等的工作,於是組成具有「換工」性質的除草團隊,稱為misaur。misaur在完成除草工作後舉辦的慶祝活動,稱為mugamut。雖然現在社會型態改變,小米的種植也逐漸減少,為了保存傳統祭儀,普悠瑪部落婦女仍每年舉辦mugamut。

註4:在普悠瑪部落,主要負責部落歲時祭儀和為族人祈福的男性儀式執行者稱為tangkangkar。

參考文獻

連淑霞 2008 卑南族南王部落mugamut(除草完工祭)儀式紀要。台東文獻復刊14:13-24,48-55。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