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回家的路,從很遠變很近─「百年來的等待:奇美文物回奇美」展覽記事

話題‧話語

  從日本飛鳥談現地遺址與觀光產業的發展

博物館頻道

 

嘉蘭村文物搶救記實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67期 2009.11.15
 

回家的路,從很遠變很近─「百年來的等待:奇美文物回奇美」展覽記事

文‧圖/林頌恩


等待了好久,可以在自己部落的文物館展出自己部落的百年文物,這是臺灣博物館界史上創舉。

臺博館工作人員進行底座切割與展櫃加工。

  今年度的大館帶小館展覽當中,有一檔展覽堪稱是臺灣博物館界史上頭一遭的創舉,很早以前就吸引我到時非去看不可。那就是國立臺灣博館與奇美原住民文物館於八月份合辦的「百年來的等待:奇美文物回奇美」展覽。這個展覽的源頭來自於先前臺博館曾經送館藏原住民飾品到其他原住民文物館進行巡迴展,這也是創舉一遭,於是奇美部落就進一步洽詢:「那麼我們有沒有機會看到自己部落以前的文物,再回到部落的文物館展覽,來給大家看呢?」臺博館這邊很願意這樣做,於是才有了這破天荒的展覽案。先前我就跟很關心原住民文物館發展的馬田說,真要看人家怎麼忙展覽想要學東西想要被感動的話,開展前24小時是最該看的黃金時刻,反而開展當天不過是去看表演吃東西行禮如儀而已。結果這次馬田就說好,他跟同學菱霙都想去見識一下,當臺博遇見奇美,會尬出什麼樣的復古味新絕配,於是我們就這樣殺到瑞穗,順道去印刷公司拿了策展人明季需要的解說牌輸出跟開展紅布條再來到奇美部落。

  中午時分,剛好趕上奇美大廚阿勇那驚為天人的歐式自助餐讓我們連聲叫好,至於讓我心裡更驚艷的則是臺博館前來佈展的人數陣仗,一字排開含實習生多達八人,讓我這長年來單兵作戰最多也只能找到三劍客的野戰策展人來說實在羨慕到要命,也讓人佩服臺博館對這次展覽的重視與審慎度。


就是這麼漂亮!要不斷切割修改才能做出最美麗又最能保護文物展示情形的台座來啊~~

臺博人員忙展品,部落青年也忙吊掛佈置,大家一起同心協力!

  由於當初奇美文物館採購展櫃製作的時間被壓縮,因此開展之前,李莎莉老師情商萬榮鄉公所的文物館出借部分展櫃,臺博館典藏管理組組長李子寧也特地過去挑選展櫃,帶到奇美再做些加工與處理,好提供文物較符合博物館條件的展出環境。

  由於一般地方上的展櫃在設計時僅有展出概念,而沒有顧及更專業的溫溼度與防塵等維護條件,要同時兼顧來自部落的文物能夠重新回到部落展出又能保持良好狀態,這就要靠臺博館工作人員的合力大改造。他們帶來許多專業的用具,首先為展櫃進行內外清理與消毒等前置工作,光是這個步驟就花了三天。接著是拆箱就位,進行文物的擺設,這得仔細裁切適當的底座好維護安置文物的穩定,光是這層細工就非常磨人了。更磨人的則是要提供文物防塵防蟲的環境,臺博館人員非常厲害地做出可以剛好頂住櫃子與玻璃框中間交界的隔條,讓它沒有空隙好阻絕可能跑進文物館的小蟲子,再擺上穩定溫溼度的用品,就可以提供文物一個不錯的環境。這些功夫以及處處貼心的處理,讓我們這群從臺東上來的朋友感到相當嘆服。


自製的輔助品,把這三角條狀的隔條崁在玻璃跟木櫃之間,蟲蟲危機就無法侵入展櫃囉!

解說牌的文字詮釋與撰寫,都是出自奇美族人的心血結晶。

  同樣身為博物館人,臺博館讓我佩服的地方,在於有好幾個「敢」處。

  首先是典藏組很敢,願意把真品而不是複製品送回部落展出這麼長的時間。話說根據我以往在部落的經驗,一般文物館的環境條件是完全無法支應大館館藏文物最基礎的展出環境,因此在館界,通常負責展示部門的會很想這樣做,可是多半會遭逢負責典藏部門的大力阻止說萬萬不可,說鄉下地方環境不佳,深怕文物一出門傷重回來還得維護很久等等,這是存在於館內部門之間永遠的衝突與難題,儘管雙方都是為大局而著想。

  然而這一次展出,卻是典藏組願意親赴火線,選擇就部落現有的條件,去調整他們自己的因應模式,運用他們的能力為部落展出盡力做到最好的程度,光是這份心意跟他們所做出來的成果,就足以讓人大力肯定。因為部落的條件總是有限的,當博物館總歸咎是部落條件不足的關係而始終不敢把真品送到部落展出,其實就阻絕了博物館與部落之間許多互動的可能。當館方人員願意反求諸己、突破自己,想辦法去營造出一個可以對館方、對部落、對社會大眾都有所交代的展出維護環境,其實就讓許多互動的可能性,擁有直接實踐的空間。

  接著是主事者的館長跟組長都很敢,以文物回家鄉的概念,創下與地方文物館合作的創舉。身為百年老店,臺博館擁有國內最多原住民的頂級古老文物,這一項創舉不僅深化博物館與部落的互動,讓更多在地族人不僅可以親賭傳說中的古老回憶,說不定更能帶來啟動文物複製或發展教育活動的可能,讓沉睡的過去喚醒部落老中青少這一部分的動能再形成對部落發展有幫助的動力,這是博物館與部落之間的互動中最讓人感到興奮的部分。

  可以想見的是,光從這一點長期經營下去,臺博館從此在館界可說擁有不敗之地的黃金政策,「○○回○○」、「XX回XX」的主題展覽將成為臺博館與不同部落之間合作的長年招牌。相信會有更多具有主體意識的部落,可以循此模式經由與在地文物館或部落有心文史工作者的連結,讓屬於部落的養分有機會回到部落,再成為下一輪促進開花結果的養分。

  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今天,如果奇美部落不是這麼強大,如果不是有一群中青輩以集體的力量來展現他們的努力跟誠意,讓臺博館看到他們的決心,提出他們的保證,同時還引動那麼多老人家對於促成這件美事的關心與期望,光是有那個希望文物返鄉的心,是還不夠的。部落在這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主體意志、行政能力、詮釋能力,才是讓臺博館願意與奇美共同走出這創舉的第一選擇。


部落族人非常慎重地討論開展流程與注意事項,這個夜晚有祖靈同在現場的見證。

族人與館員藉著文物達到另一種交流。

  這項合作由奇美部落族人挑選展品、進行展品文字詮釋,然後把文稿內容提供給臺博館,由博物館這邊負責輸出設計,圖檔再寄給奇美部落進行輸出。由於部落這邊要趕在8月中旬豐年祭之前開展,好讓回來參加祭典的族人與朋友都能趕赴此一盛事,因此從8月9日到12日這幾天,臺博館的工作人員與奇美的中青輩,每天一大早都一起工作到很晚,臺博館的人忙著搞定展品與展櫃,部落的年輕人除了要忙祭典的前置工作,也忙著牽電燈線、掛圖、進行開展佈置等。於是,雙方連月來的聯繫、連日來拼命的成果,在開展前倒數12個小時,我看到最美的花朵,已經開始綻放。

  8月12日這天晚上,我們再度飽餐阿勇的好手藝,最佳主持人武聖則是不肯放過這些第一次來奇美的臺北年輕人,硬是在酒酣耳熱當中,玩起奇美的點名介紹歌與點名不可以說出同樣水果名稱的遊戲,結果臺博館的人果然是學者專家居然又變出昆蟲學名遊戲來,害我都好害怕會被點到而說不出來。最後等老人家都到齊之後,整個場合的氣氛開始變得嚴肅起來,部落族人非常慎重討論明天要開展的流程等相關事宜,快要結束的時候,武聖請李子寧組長說些話,而他的話,也打動了在場的我們:「我非常高興……這些文物可以回到奇美。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動……看到我們在做的事情,這麼樣被人在乎。我們在佈展,有老人家就在身邊這麼關心,我真的很感動……」

  開完會後,我們下來展場,邀請老人家在具有展場氣氛的燈光下,首先目睹這一批先前他們曾在臺博館典藏庫看到的文物,如今是怎樣真實地在家鄉展出。看到老人家對著這些文物這麼樣有反應,嘰哩呱啦地說出他們記憶中對這些文物的印象以及自己跟親人故事的點點滴滴,霎時整個文物館三個展區都熱鬧了起來,現場,奔竄著非常動人的熱能。

  能夠親眼目睹這一刻堪稱臺灣博物館界史上的mission impossible,我心裡也非常的感動,在館界待了十年的我,此時也只能對李子寧組長說:「真的是,太有guts了!」


老人家眉飛色舞聊起文物帶給他們的回憶。

因為有族人跟館員的共同努力,才有這歷史性的一幕哪!大家辛苦了!

  李組長紅著臉與眼,那裡頭有酒精的發酵,也有來自身為博物館人使命感的發酵:「我們在博物館忙碌在博物館佈展,但是並不知道會是誰來看到展覽。可是來到這裡,這些文物主人的子孫就在這裡看著我們佈展、關心我們所做的一切、對我們這麼好、這麼招待我們、這麼樣在乎他們祖先的文物。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多麼重要,看到我們多年來守護的文物,可以在這裡給部落的人帶來這麼高的感動,這樣的價值……」他說出了我們身為博物館人與部落工作者心中最深刻的在意,也串起了博物館守護文物是為什麼而活的道理。

  是為了在乎這些記憶的人而活。
  是為了與人分享這些價值而活。
  有了人的在乎,才有物的延續。
  有了人的分享,才有物的延展。

  不管對部落或是對博物館來說,雙方所致力的都是一樣的。

  臺博館走出自己的黃金政策,這是一片新天新地。於是我也自我期許,史前館也會以自己的優勢,走出自己的不敗之地。希望有心的館,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助益更多的部落,在這條路上繼續前進。

  這天晚上,我在奇美部落擁有最深刻的高峰感受。

延伸閱讀
吳明季,「奇美文物回奇美 撫慰部落舊傷痕」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056754.shtml

「百年來的等待:奇美文物回奇美」
展出時間:至12月31日
展出地點:奇美原住民文物館,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村5鄰2-10號
聯絡電話:(03)8991221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黃國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