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中安排生動活潑又舒適的閱聽環境,可以愉快的聽故事。 |
特展中除了聽故事外,還由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提供鳥類標本配合展出。 |
「到博物館聽故事!」一個特別的展覽將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展出,這個以原住民口傳文學為主題的特展是由國家台灣文學館與史前館共同合作辦理。特展主要是由國家台灣文學館策劃,史前館提供主要展出文物和展覽場地,本特展在台南市展出之後,這次安排在台東展出,是國家台灣文學館第一次與史前館攜手合作。有別於傳統以「文物」為主的展覽,本特展將以「聽故事」為主要呈現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國家台灣文學館策展人黃瓊儀小姐在各有特色與意涵的原住民各族群的口傳文學中,提出一個聚焦特定主題的展覽形式,並且創造出一個對孩童來說新鮮有趣的展覽經驗。這次的故事主題分別是達悟族的「飛魚神的邀請」、布農族的「黑熊的智慧」與「憤怒的百步蛇」、泰雅族的「占卜鳥希立克」、魯凱族的「雲豹的頭蝨家族」,以及邵族的「白鹿傳奇」等六個故事。這些故事希望描摹並傳遞人與動物的互動關係。原住民文化與社會價值中藉動物傳說表達出來的部分,也是原住民與台灣原生動物、自然環境之間發展出來的緊密聯繫。這樣的聯繫與傳統文化,歷經時代政權的演變,或許早已鬆動或消失,展覽除了讓觀眾知道過去的傳統之外,應該也要涉入當代的真實狀況,這樣的傳統與現代生活還有那些相關之處?
在本展覽中,六篇神話故事的選擇:飛魚篇、黑熊篇、與鳥占篇企圖呈現台灣原住民族的漁獵文化與生態觀,包含食肉禁忌與分配機制;雲豹篇、白鹿篇主題為族群遷移與土地倫理;百步蛇篇則傳達了一種和解的氣氛,可以解釋為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和解,或是象徵性的詮釋為人與大自然的和解。這些特展主題的選取,可以看出原住民透過代代流傳的神話故事與儀式禁忌,這些儀式、禁忌維繫了傳統的道德價值,隱含的寓意也和現代自然保育的概念不謀而合,由一個個的故事中傳達了天地萬物共生、共存的理念,並藉由各式族群生活禁忌實踐出來。
那麼「聽傳說」,要怎麼展出呢?我們可以看到策展人悉心的安排,以廣播劇或有聲書的概念,延伸到劇場空間的形式,展品可以扮演一部份角色的地位。這時候聲音(敘事、話語、音效、配樂),必須負起文學性的詮釋功能,是本展覽最重要的靈魂元素。另外也安排了劇場化物件元素包含道具模型、佈景、燈光、美術設計等。除此之外,史前館也提供了文物以配合展出,如達悟族的拼板舟,布農族的服飾及配件、弓箭,和排灣族的刀、生活物件以及魯凱族的雕刻等。另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也提供了真實的鳥類標本以加強占卜鳥單元中鳥類實體的印象。最後規劃出適當的展示動線,並安排舒適的閱聽環境,以及清晰的展示說明牌等等博物館的要求,創造出一種博物館裡劇場化的展示方式。
我認為這是策展人黃瓊儀小姐一次成功的嘗試,藉由這樣的展覽,既展現出多元族群與文化的觀點,並且分享神話傳說的樂趣與想像力,進而提供族群認識與平等互動的基礎,也觸動了個人在展示上新的經驗。此外,國家台灣文學館與史前館的合作也充分實踐了館際合作與博物館資源共享的精神。「口傳文學」、「聲音劇場」、「博物館」這些元素的結合,會是個什麼樣的展示呢?歡迎大家一起來「聽.傳.說」一定會擁有不一樣參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