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young』
 - 體驗博物館

雷克斯暴龍『蘇』亞州巡迴展
公立博物館的評鑑與營運管理-以國立社教機構指標評鑑建置計畫為例(四)
史前館電子報第85期 2006.06.15 
   

 

公立博物館的評鑑與營運管理
-以國立社教機構指標評鑑建置計畫為例(四)
   文 / 張家銘

伍、社教機構評鑑的指標建置─以美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認定」為例

一、美國博物館協會與博物館認定現況

  新美國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是在1906年5月15日,由美國各地來的71個博物館代表在紐約所成立的,他們選出一個管理的常務理事會訂定章程也安排妥會期,美國博物館協會培育會員們堅信,任何種類的博物館,都有實質上共同的共識與關注,他們除了博物館的象徵、專業著作出版、會員聯繫、終身教育等活動外,最值得我們借鏡的是專業水準的評鑑及認定,如博物館的認定程序(Accreditation Program)及博物館的評估程序(Museum Assessment Program),以下簡述這兩種認定內容(徐純,1989:10):

  1. 認定程序:博物館專業人員發展出來的,並經過運作的經驗,博物館的認定程序,反映出整理、加強並改善博物館的運作,使之達到最佳狀況,這個認定程序,對博物館的公眾服務負有最嚴格的責任。認定是一個嚴厲而堅實的程序,其中包括了博物館的「自我檢定」及「同儕的審核」,並依現有的專業標準與運作,來表現出博物館在各方面運作的狀況。
  2. 博物館評估程序:從1981年以來,有3000家以上的博物館,受惠於此程序。這些規劃程序幫助各類型、不同大小的博物館,實行其任務,並達到其盡至善的狀況,此程序包括博物館的「自我檢定」、博物館專業同儕的「到館審核」,並完成一份書面的建議書。規劃程序的類別共有三種:
    (1) 博物館評量一:博物館架構評估。
    (2) 博物館評亮二:典藏管理評估。
    (3) 博物館評量三:公共關係的評估。
  追溯美國在1906年開始協會的年會紀錄,關於「如何集合各館可供分享的目標,共同致力於至善的集會」討論次數不斷增加。1968年開始,他們認真的討論到認定的計畫,指定由美國博物館協會的館長委員會主席負責,規劃出一套認定的制度與結構,在1971年6月已有16所新博物館得到美國博物館協會的認定,直到1996年為止更有750所博物館完成認定。透過博物館協會認定程序,這些博物館經過連續過程:先做自我評量,再經同儕到館審核,最後達到提升專業標準,以致達成大眾所托付的責任。

二、美國博物館認定的特色、優點

  有關發展一套標準來衡量個別博物館是否處於「最佳」狀況,在美國已走過一世紀的歷史,但博物館走過的認定過程,各項標準都曾有過「緊張對話」的經歷,因為對博物館而言,這個過程包括收集、分析資料、重檢目標、重檢預期結果,及其程序中所做的改變。很多館長察覺到經過認定程序,建立博物館內部的工作團隊。這項過程使職員與主管之間,更明確的了解各自的角色及共同的任務。其特色可歸納為兩點(徐純,1989:14):

  1. 認定精神是雙重檢定及審核:循博物館「自我檢定的進度」,認定程序進入專業同儕的審核,這些審核成員對博物館的議題及相關事項皆有第一手經驗,以「館外人」的客觀與新穎的角度來審核「自我檢定」。認定工作就是以「自我檢定」與同儕審核結合的看法,產生一個有動力的環境,促使博物館機構改善自我規範與進步。
  2. .認定程序促成維持最高作業標準:認定程序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當博物館進入認定程序,不但要「自願」的以更好的方法去完成任務,同時要維持其最高作業標準來運作,以期達成其任務。因此,被認定的博物館每十年要做一次重檢,其標準亦將隨之不同。
  3. 認定程序給博物館界一個全國性的定點:認定程序可以加強博物館與其他同業組織的接觸,而被認定的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他們自己的操作與作業方式有信心,可與博物館界標準與運作並齊,而且也被其他博物館所接受。認定程序在促進博物館間團結、共享利益及目標上做出相當的貢獻。

三、美國博物館協會認定標準、程序

  美國的博物館類型各自不同,其種類範圍從藝術到動物園;預算也從低於十萬到上億;有公立、有私人非營利單位,收藏更是包括了幾個抽屜的昆蟲標本、人權運動的作品、中古時代的木板畫或全村的歷史建築,甚或包括根本沒有收藏的博物館。要為這些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主管的博物館,研發一套認定系統來涵括實務與理論,委實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國內以教育部所屬社教機構的類型有同樣呈現多樣的現況,因此美國過去發展這個程序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徐純,1989:16):

  1. 強調核心的問題-重點在獨立性與差異性,以避免採單一衡量標準缺失,這兩個核心問題證明了,對多元的博物館的正確性與彈性。它們也都促使被認定的博物館,集中在其自我改進的政策,在提昇專業作業的標準上,發揮了功能,其兩個核心問題為導的評量是:
    (1)申請認定博物館的任務與目標的達成率有多少?
    (2)以博物館業界一般標準看,申請認定博物館的作業達成程度是多少?
  2. 從自願、鼓勵為出發點-「認定程序」可以成功的為博物館界服務的原
    因之一,是因此制度已證明是博物館業界集體智慧的成就,是由館內外不同角度切入做審核,集思廣益而成功的。被認定的博物館本身是主角,由
    博物館自己決定「要不要」被認定,也由他們決定「何時」可以進行。
  3. 全程多重步驟與不同觀點的合作-全程進行時皆必須持平而且公平,這個認定過程強調的是作改進的「指導」,而不是判定,或對博物館的運作是否接受的判決,完全是要使兩年的過程,對申請認定的博物館是有「建設性」、「肯定性」的效用。同時,申請認定博物館與博物館最資深專業人員及機構的聯繫,可因此時期中的共事,更加提昇以致達到博物館界的水平。

陸、社教機構評鑑的指標建置-以日本美術館、博物館為例

一、以日本美術館「行政評鑑」為例

  日本除了博物館的行政法人化經驗提供國內博物館規劃參考外,1999年東京都知事選舉時,所引起「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應盡早閉館」、「為確保重要議題的福利預算,將施政重要性低的美術館預算減半」等爭論,實際上突顯許多地方政府陷入嚴重歲入不足及財政困難,被迫必須在有限財源下列出施政的優先順序,如何讓選擇的基準明確化,做出合理且讓人接受的決定是當務之急。在此情況下,對行政及居民兩方,實施「行政評鑑」之必要性升高。

  在2000年10月2日號<日經地方資訊>報導中,提及日本649個地方政府(671市+東京23區)中,對行政評鑑系統約有四分之三「已引進」、「下年度結束前計畫引進」及「研議中」。因此「行政評鑑」是日本在自己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行政改革一環中重要配套措施值得參考,以下僅對行政評鑑的要點及特色簡述(黃貞燕等譯,2003:424-437):

(一)、行政評鑑之機制「政策-施政-業務」之樹狀結構

  日本行政評鑑的理論是以行政理論中,將全體行政業務分為三層,掌握「政策-施政-業務」一貫架構是行政評鑑的第一步。其中最下層是「業務」(Project),如展覽活動及推廣活動就屬此位階;第二層是「施政」(Program),上述各業務是根據施政而實施;第三層是最上位的的概念,指「政策」(policy),如因應社會課題之對策,針對產業、環境、藝術文化、等等實行一定支出者,即屬「政策位階」。
因此針對前述民意代表的強烈質疑,美術館應該要回答的是-現代美術館相關的「施政」,是如何有助於都市文化之創造,為實現目標的具體計畫又是什麼?

(二)、美術館評鑑之指標為何

  進行美術館活動等業務評鑑時,可先將業務從實施到目標達成過程分為:

  1. 投入指標:係指行政活動(事業、施政、政策)所需的投入量,可以設備物件費、人事費及補助費等總成本當作指標。
  2. 產出指標:產出指標有:辦展次數、入館人數、初來館人數、高齡者、殘障者、低收入者等社會弱勢者利用比例、外國人觀光客人數、居民利用率、館內停留時間、教育推廣活動參加人數、義工人數、博物館之友會員人數及網站累積人次等。
  3. 成效指標:係指該業務為眾人及社會帶來什麼效果、影響及效用。其他成效指標有:入館滿意度、未利用美術館者滿意度、義工滿意度、教育推廣活動參加者意識及行動之變化、關心現代美術館之居民比例。
  4. 影響指標:係指以社會共識之某價值規範,對業務或計畫在實施一定期間後之效果及影響進行評鑑。

(三)、如何進行美術館的評鑑

  1. 3E監察(經濟、效率、效能):效能係指目標達成度;經濟性高所指的以最少成本(input)達到一定目標(output)之情況;而「效率性」高所指的是一定成本達到最大成果(output)之狀況。
  2. 產出評鑑手法之「標竿」(benchmark):有關「經濟」及「效率」之評鑑,具體言之除判斷目標達成度外,也有類似業務或設施相對比較之必要,這種手法稱為「標竿」。
  3. 成效評鑑手法之「居民滿意度」:一般認為觀眾滿意度調查是合適的成效評鑑手法。
  4. 影響評鑑手法之「條件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這是透過問卷調查,了解市民認為對評鑑對象編列多少稅金才合理、並計算其可能金額。
    評鑑過程若光是強調效率面及成本面,令人憂心的是評鑑將淪為經費刪減的工具,因此效能也是評鑑之重要項目;另外「公平」是3E之外在顧客滿意導向的公共服務中,是社會各界重視的新指標,但公平性的指標相當難以衡量(吳瓊恩,2005:113)。

(四)、誰來進行美術館的評鑑

  對美術館進行評鑑者各式各樣,就不可或缺部分就有-

  1. 承辦單位:因熟悉評鑑業務內容且必須將評鑑結果反應在下次業務上。
  2. 外界學者專家:外界專家組成委員會及同領域研究者進行「同儕評鑑」(peer review),較能提升公信力。
  3. 使用者:藉由問卷的調查來提升服務品質(hospitality),但願意接受問卷者大都是居民中屬性稍稍特別族群,應特別留意採樣及結果的分析。
  4. 居民:居民參與評鑑機制若能形成,居民全體對美術館的評鑑也會相對提高,但應慎思如何解決「佈暗樁」或「搓湯圓」等前置作業的流弊。
  5. 媒體:媒體本來就是美術館活動之評鑑者。如從「納稅人委託的公共服務」之觀點,檢視展覽是否依當初目的進行並達到最好的內容等。
  6. 第三者機關:建議可比照美國的非營利事業的評鑑組織,成立全國性進行美術館的評鑑機關,強調公平性與中立性。

   前述評鑑過程或結果之相關訊息,都必須對外公開,目標設定及評鑑方法,甚或評鑑結果都將因對外公佈而引起討論,相關意見之反應將有助於目標或方法等之修正。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