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很久以前,卑南族人的祖先並沒有什麼可用來遮蔽太陽的帽子或陽傘。在烈日下工作時,聰明的祖先總會想出些法子來遮陽,例如利用植物大型的葉片、或直接折取一段帶葉的樹枝、有時也會隨手於山野間摘取藤蔓植物,?繞頭部以阻擋部分陽光,並藉植物本身含有的水分增加涼意。偶而以花朵裝飾增加趣味,遊戲休閒時也會刻意編製一些來戴。然而這是否即為卑南族花環之源起,仍有待進一步的探究。
卑南族花環的式樣變化不大,差別在於婦女編製的手法及採用的花材。由於現代住宅可用來栽種花草的場所愈來愈少,花材大多購自花店,主要為紅或紫及黃、白顏色的菊花,或其他可耐久旱的花材,綠葉則多為自家或親友所栽。由於塑膠花材經久不壞及可重複使用的特性,已逐漸成為每個家庭必備的飾品。只不過,對愛花的卑南族人而言,以新鮮花材所編製的花環,那具有生命的氣味、及熟悉的感動依舊是無法抵擋的最愛。
編製花環時,婦女們的心思意念就專注在花環直線延申的布置中,如何讓單調的幾個色系做出最美好的安排,就視編者的慧心與巧手了;不同的花葉傳達不同的訊息,在編結時便已決定好了其所屬的對象。每當於傳統慶典或重大節日之前,就見三五成群的婦女圍坐一處,每人手上都有花,有的編、有的理,婦女也在此時進行傳授、學習編花的技術。花環要編得快又好,理花、編花都需要一些技巧,再透過多人協力同心,一撮撮的紅、白、黃、綠依序傳遞、編結,那專屬卑南族人的繽紛就這樣一圈圈的串連了起來。
卑南族的花環除了具有美化及裝飾的作用外,在生活祭儀中更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在每年的12月31日─卑南族普悠瑪及巴布麓部落大獵祭歸來的日子,但見婦女們承載著垂掛在手臂上及背簍裡的滿滿花環,焦急且興奮地佇立在凱旋門前引頸盼望,就為在眾人裡一眼便能找著自己的父兄、親人或心儀的人,能迅即以花環迎接他們的凱歸,慰藉其多日來餐風露宿的辛勞;族人亦會以山澤蘭編成的草環迎接當年守喪之親人,而於除喪儀式後,再由族中長老為其換上花環,以示往者已矣,自此以後可以揮別心中陰霾,重新展顏迎接未來。準青年當日被除去草環並被自己的「終身導師」冠上花環之後,即正式布達晉升為bangsaran(萬沙浪),而被承認成為成年人。
我想,編結花環不只是為了延續傳統,或許也藉此再次牽引、連結卑南族人心中的深情吧!女子藉由親手編結的花環,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敬愛與關懷、及對受贈親友的接納與祝福;對男子而言,佩戴花環除了具備成年的意義外,頭上、身上層層疊疊的花環,則充分顯示佩戴者地位之尊崇及為族人所敬重;佩戴的人亦是以一種謙卑或虔敬及感恩的心情來接受花環,畢竟那是包含著編結者對自己的看重及厚望。
走在卑南族的部落中仍然可見道路兩旁、庭園中,人們刻意栽植用來編製花環的植物。筆者僅就具代表性編花材料(中文及普悠瑪語(註)名稱對照)簡略說明及圖示如下:
具有代表性之葉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