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的關懷與付出-宋文薰院士捐贈史前館珍貴藏書記述

鳥靈鳥現:白領苗蠟染被面中的鳥類紋樣
美國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博物館 / 人類學研究室的沿革與常設展介紹
史前館電子報第76期 2006.02.01 
   

 

美國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博物館 / 人類學研究室的沿革與常設展介紹  文‧圖/林頌恩


美國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博物館(MIAC)外景


常設展一角,透過課桌椅與影像陳述當年美國政府同化教育政策

  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名勝區博物館之丘(Museum Hill)聖塔菲廣場(Santa Fe Plaza)的美國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博物館 / 人類學研究室(Museum of Indian Arts & Culture/Laboratory of Anthropology),素來以西南原住民從遠古到當代的文化藝術與物質文化聞名。

  該館成立之歷史需從十九世紀末說起,彼時美國西南部已歷經巨大變遷。來自歐洲與美國東部的觀光客,藉由新興通達的鐵路來到西南部,其中一項對觀光客極具吸引力的就是原住民文化。

  由於當時東部有關原住民物件的收藏在系統上相當紊亂,人類學家Edgar LeeHewett決意以保存與典藏美國西南原住民物質文化之使命,於1909年設立新墨西哥州博物館。之後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於1927年創設著名的人類學研究室,以研究西南原住民文化為職志。這兩個機構於1947年合併為一,系統化蒐藏新墨西哥州與西南原住民的文物。

  該館策展理念為藉由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攜手合作,以常設展、特展、線上展覽與巡迴展等方式,致力傳達美國原住民文化為「複合、多樣、潛浸於傳統、仍舊存在與活躍」(complex, diverse,steeped into tradition, and very much alive )的訊息。目前主要常設展為「此時、此地與恆久」(Here, Now and Always),以及布赫斯保陶器展示室(Buchsbaum Pottery Gallery)展出之陶器,另外還有數個小型主題展。

  該館費時八年策劃的常設展「此時、此地與恆久」(Here, Now and Always),由原住民長老、藝術家、學者、教師、作家以及博物館員共同合作策展而成。五十位美國西南原住民的族人,以第一人稱的說法道出他們對自己文化及其變遷的詮釋,伴以詩歌、故事、觀點議論及一千三百多件館藏來呈現他們說出的故事。

  由於一般人對於美國原住民之概念,為已經消失或是文化已遭同化而不復存的族群,因此展示主題「此時、此地與恆久」命名之中心意旨,即在傳達「我們現在在這裡,而且會一直、永遠在這裡」這個意念,顯明文化雖歷經變遷,唯各時代之變遷皆以族人為主體所涵納,因此族群的文化與族人的生命會一直延續下去。


常設展入口之策展群理念

  該展之入口意象首先以數位原住民 / 非原住民等共同策展人的想法及個人照,呈現集體策展的經驗以及對此一主題的思考。之後以一暗室陡坡道之象徵手法,配合燈光與水聲表現西南數條大河於岩谷流動的景象(如科羅拉多河等)。藉由西南原住民認為人類自地界而生的觀念、人們知曉週邊所處之山河名稱與歷史傳統,告知觀眾即將進入西南原住民的思維、空間與世界。

  穿過一處小型的影像播映空間之後,就正式進入該展的八個主題單元,以下簡介其主題:

1. 祖先:土地景觀與生活方式(Ancestors: Landscape and Life ways)
2. 生之循環:兒童到老者(Cycles: Child to Elder)
3. 建築:房屋與家(Architecture: House and Home)
4. 語言與詩歌:西南之聲(Language & Song)
5. 植物與動物:共享大地(Plants & Animals)
6. 交流:行旅與交易(Exchange: Travel and Trade)
7. 生存:持續文化活存(Survival: Keeping Cultures Alive)
8. 藝術:家屋與市場(Arts: Home and Marketplace)

  整個展示結束之後,還邀請觀眾讀一讀並了解當下原住民部落最關心的議題,在此可進入視聽室觀賞「繼續說下去」(The People Continue)的影片,邀請觀眾傾聽族人對此展示主題另增的篇章。

美國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博物館 / 人類學研究室(MIAC)網址:http://www.miaclab.org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