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館計畫」政策主要源於社區總體營造,配合閒置空間再利用,及歷史建物古蹟的文化資產政策,另外地方文化館還肩負帶動地方觀光及提升文化產業。因此這幾年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的誕生在博物館界,但無論是地方性博物館或專門性的博物館,博物館與社區結合,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社區總體營造在臺灣已推行多年,活動的本意是希望居民自發性參與社區改造運動,發掘地方自我潛在文化資源,進而改變社區的體質,注入社區永續經營的活力。在這個前提下,專門性的博物館該如何邁入社區呢?社區又如何進入博物館殿堂呢?今年的暑假本館藉著「2005社教機構終身學習系列活動」,開啟博物館邁入社區的另一扇門。
台東縣金峰鄉正興社區是個排灣、魯凱的原住民社區,社區在文建會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中,有座小而美的社區博物館-正興地方文化館,是社區民眾的精神指標。社區早在十年前即發展陶藝,有「甕的故鄉」之美稱。在發展陶藝的同時,他們也運用陶來製作排灣三寶之一「琉璃珠」。排灣族古琉璃珠的來源眾說紛紜,很可能是在原住民族遷臺之前就擁有了,也可能是從漢人手中交易而得到琉璃珠。但無論何種說法,現在的琉璃珠不僅是原住民特有的飾物,也是現在大眾流行的飾品。而正興社區琉璃珠工藝,卻因缺乏整體包裝與行銷,一直無法打開市場。
今年暑假本館結合正興社區推出「琉璃珠的故事」特展,除了讓遊客了解琉璃珠不僅是原住民特有飾物,另一方面,也將正興社區發展的陶藝產業介紹給民眾。活動的方式是將部落已發展的琉璃珠產業加以包裝轉而成為博物館特有的文化產品,讓民眾在帶回產品的同時認識博物館,和該項產品文化意涵。為了這項系列活動,博物館先與社區居民找出琉璃珠產業的包裝方式,再藉由博物館舉行的小型特展,強化該項產業的文化意涵。而在特展期間,博物館舉行親身體驗製作琉璃珠方式,搭配展售活動,將琉璃珠成功推上商業舞台。
藉著這次的特展,史前館與正興地方文化館締結博物館家族,社區理事長宋賢一贈送代表整個部落的琉璃珠項鍊予史前館,史前館也回贈卑南遺址代表性文物「人獸形玉玦」水晶文鎮,互為結盟禮。正興地方文化館成為台東地區地方文化館中,第一個與史前館締結為博物館家族的地方文化館。開幕式中臧館長特別期望日後可以陸續結合東部地區地方文化館,共同為台東地方文化努力;而社區也表示希望在日後能藉由更多的交流,推動社區發展。
在這次的活動中,史前館以服務社區為出發點,提供居民參與的機會,結合社區各項資源,將彼此的經驗與資源分享,帶動博物館產業發展。而藉著地方社區的直接參與,社區對博物館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殿堂,居民不僅看到自己的潛能,也幫助居民自行解決難題,使得博物館功能超越傳統文化資產保護者的角色。在眾博物館中,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之間是策略的聯盟,而不是商業的「排他」競爭;當博物館為自己打開服務社區的一扇門,加入社區共同打造社區時,同時也為自己獲得無數潛藏的行銷公關。
參考資料
黃世輝,1999,以社區營造為己任的清水港灣博物館,文化視窗,No.10,pp.50-52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