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遺址的背景與文化內涵
 

簡述南科考古遺址的後續發掘工作
博物館邁入社區的一大步-記史前館與正興文化館的結盟
 
 
 
 
史前館電子報第67期 2005.09.15 
   

 

簡述南科考古遺址的後續發掘工作
文/朱正宜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之考古工作於民國八十四年開始,當時是因本館館長臧振華先生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因此計畫是由上述單位所負責。惟之後為因應教育部指示,南科相關出土古物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管理,為避免爾後移交程序重覆,乃於前期計畫告一段落後,於民國九十二年九月起,由史前館負責後續之搶救工作,計畫名稱也隨之改為「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考古遺址搶救監測後續計畫」。為配合園區開發工程,至今已完成大道公、牛尿港、灣港、牛尿港北、右先方南二以及道爺南等六處考古遺址之搶救工作。總計迄今搶救發掘面積共約25776平方公尺,發現墓葬數525具:

遺址\類別
發掘時程
發掘面積(平方公尺)
墓葬數
大道公
92.09~92.12
1232
3
牛尿港
92.10~93.02
8824
152
灣港
92.12~93.03
4176
137
牛尿港北
93.04~93.09
1556
7
右先方南
93.07~93.11
5032
129
道爺南
93.03~94.01
4956
97
小計
25776
525

  發掘過程中,各遺址皆出土數量龐大的陶片、石器及各式生態遺留。除了在數量上見有豐碩的成果外,另外也發現了幾個重要現象:

1. 道爺南遺址近代漢人糖連灶遺蹟
  位於道爺南遺址之東北側,共發現有四組火燒紅土現象,為求記錄便利,即由西而東依序予以編號為第一~第四組連灶。其中第二組經清理後發現,實際為三組灶重疊而成,因此實際上共有六組灶。每一組灶實際上是由四口圓灶一線串連而成,其中第一至第三組連灶軸向呈西北──東南走向,而第四組連灶則呈東北──西南軸向,與先前各組方向垂直。各組灶形外觀及大小相當一致,各灶直徑約1.4公尺,灶與灶間距約10公分左右,但第三組灶則為二組雙連灶組合而成,二組雙灶間隔約1公尺,但因位於同一軸線上,因此雖然分為二處但仍置於同一組。除第三組之火燒紅土現象呈現為兩組8字形火燒紅土面外,其餘連灶外圍之火燒紅土面多呈長條方形,長度在6公尺左右,寬度約1.5公尺,灶口多分布於東側,且東側火燒紅土面分布範圍邊界多較陡直,而西側火燒紅土面則多呈遞減方式趨淡,比對文獻所載,其灶口與灶之間,建有隔牆,因此各組火燒紅土東側之筆直邊界上可能也建有一隔牆。除了遺蹟外,鄰近並見多處灰坑,其內富含磚、瓦、糖漏、漏罐等與糖結構及製糖相關的遺留,因此這些連灶應可確定與製糖有關。由於此一遺蹟極具本土性,且是產業考古中一項重要之證據,因此已函請業主評估現地保留及提報古蹟之可行性。

2. 右先方南二遺址大湖期堆積
  至右先方南二遺址發掘前,園區及其鄰近內雖零星發現有距今3300~2800年左右之大湖期遺留,惟皆未進行發掘,相關資訊並不充份。至九十三年七月初進行右先方南二遺址發掘時,於原已鑽探得知之烏山頭期文化層下約30公分處,另外發現有一類緣屬大湖期遺留,除一般陶、石器遺留外,另外也發現有22具屬於本期之墓葬,而所顯示出來的葬式也與上層烏山頭期有所不同,而與年代較早的牛稠子期也有若干異同。此一方面資料的出土正好填補了園區部份失落之環節,使園區史前文化層序更趨完整。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